意思是说没有真凭实据的事情不要相信,也不要去传播
其他网友回答: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时,蔽贤者当之。这句话出自于《孟子》离娄篇无实章。
意思是说:人说出去的话要有根据,不能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祸从口出,不实之言,足以招祸。不祥之言,轻则损人害己,重则祸乱社会。
孟子,名轲;字,子與。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城市),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五圣人”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张居正说:此以一身之吉凶。无关于国家之利害,不可的的确确,便谓之不祥也。
求之的确为不祥之言,惟是那说邪小人。见之有善,辄猖疾之,使之不得见知于君;见人有机,辄排挤之,使不得见之于世。
这种人欺上瞒下,真正是巧言足以乱德,利口足以覆邦,贻害远而流毒深。
《宴子春秋》亦言:国有三不祥,不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化,三不祥。
古人以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无论是谁,说话办事都要遵循事实求是这一基本原则,不能信口开河,不计后果,反之贻害无穷。
我们应该从这些古语中吸取正能量,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自己坚持“事实求事”的思想路线,自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基本准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2>“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语出《孟子离娄篇下》第十七章。意思是说:说话不符合实际,言过其实,夸大其词,这是极其不利而有害的。如果造成埋没人才的后果,理应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言无实不详。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人说话不加思索和考虑,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祸从口出,造成很大的矛盾和危害。不实之言,轻则损人利己,重则祸乱社会。
蔽贤者:往往是一些官在其位的小人之辈,伪君子。他们本该有进贤的义务和责任,但又畏惧贤人在得到重用之后,影响了自身的官位和利益。因而花言巧语,欺上瞒下,千方百计地阻止贤能人士的正当提拔和重要。然后认人为亲,推荐无能平庸之辈,对所在行正事业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负面影响。谎话连篇,带来祸端,当然承担严重的后果。
孟子的话言之有理,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实用。我们做人做事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实事求是是我们执政者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道德文明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就必须是实话实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品质,是生活中的一种理性,也是一种道德价值。可是做到实事求是并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一个人的严于律己,不断地提升道德的修养,通过广博的学习,增强自己的知识才干。
贤者欲以取胜于人,并不是强制要人服从于自己,而是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于人,与人为善,见贤思齐。这样就有很多人对自己的亲近和尊重,从而获得民心。行善并不是停留在言谈上的空头说教,而是以实际行动,以善良的社会行为规范,做出榜样。让他人受到启发和感动,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足,达到自我完善。
言无实不祥,至理名言。该是我们好好地反省和冷静地思考,我们是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是相互依赖而生存。如果因为某个人的言而不实,造成严重的后果,必当严惩重罚。每天学点国学,丰富自己的修养境界,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才是人生价值的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意思是说在没有掌握真评实据的面前不要胡说八道,添油加醋,无中生有臭白话,别信谣言,不传闲话。不要埋没人才人志,做君子不当小人。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详之实,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说话没有内容,没有作用,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结果,将有妨碍贤者进用的人来承担它。
譬如说一个国家的官员讲空话,无用的话,就会导致国家出现不良后果。(如果国家任用的是讲有用的话的贤者,就不会出现这不良后果了。)不良后果的责任由妨碍进用贤者的人来承担。.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孟子曰:“言无实不详,不详之实,蔽贤者当之。”
这句话选自《孟子》离娄篇无实章,大意为:“人说话不诚实,固然是不好,但这不过是小害,害中最大的,只有蔽塞贤人的谗言,才自己担当呢。”
再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自己骗自己固然可以,没有什么大害,毕竟你自己知道真相是什么样子的。可怕的是别人对你的真实建议和意见,有助于你改变好的东西,你也屏蔽掉不放在心上。这将阻碍你的进步,你的成长,这才是最可怕的!。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只是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日后生活对我们的压制!不听取他人的正确劝告,往往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就拿这次疫情来讲,国家明令禁止,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禁止使用它们!可是呢,有些人就是偏生不听,该吃吃该喝喝,从来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导致现在全国人民和他一起抗疫,呆在家里不能出门,工作无法开展,很多大中型企业面临倒闭状态,成千上万人面临失业状态。真的太可怕了,当初如果能听别人一句劝,今天的我们也不会是这样的下场。
所以,今后的我们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人处世上,好的建议和意见还是要听取的。因为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无完人。总有一些缺点是需要我们去改正的,是需要去听取别人建议的,并不是每一条建议都是害你,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需要去听,去改变,这样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再次感谢您的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常思己之过
其他网友回答:孟子“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这句话是孟子才告诫人们,不实的言论会埋没贤才,继而导致不好的后果。这就是说,孟子这句话,一来是在强调重视贤才,二来,也是进一步指明,不实际的言论,往往会导致埋没贤才的后果。
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一下这句话的上下文,进行相对全面的议论。
1、孟子心中的“博”与“约”:要想简单阐述清楚问题,先必须广博学习在《孟子.离娄下》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想言语简练而直击要害,就需要先广博地学习然后再加以详细的阐述。
也就是说,“博”和“约”实则是孟子心中的两种境界。在学习中,要深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就需要先全面进行广博的学习。所以,在能够简单明了地阐述清楚问题的核心以前,必须进行广博的学习,这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也是贤才必须经历的过程。
成就贤才以后,得获得人心,以此让贤才能有用武之地。那么,如何获得人心呢?
2、“以善养人”,才能真正地“收服人心”关于获得人心,孟子又说: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在说,用自己的善来让人折服,这很难真正让人折服。如果用善来影响对方、教育对方,那么可以让天下折服。不能收归天下民心还能成为天下共主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在这里,孟子在告诫为上者,想要服人,应当让人心服,可以通过教育、感化的手段来达到“以善养人”的目的。而且孟子也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也就是说,即便你是一位“贤才”,但是不可能不通过教育和感化,仅仅用自己“善”的名义让人强制折服。还是需要通过改变对方的思想,让对方获得“善”的教育,以此让对方打心眼里和自己同归于善。
关于这一点,朱熹评价说:
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
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获得人心之人,不在于将人强制折服于自己身下,而是以善养人,用善来影响、教育对方,让对方也能成为善的存在,继而志同道合,同归于善。
但是,即便贤者能够获得人心拥护,可是也会遇到被阻碍的危险?这个危险来自于什么呢?
3、不符合实际的言谈,会对贤者造成阻碍关于贤才被阻碍发展的的危险,孟子说:
“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孟子这是在说,不切实际的言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这个不好的结果,往往应当由那些阻碍贤才的人承担。
也就是说,真正的贤才,往往是比较务实的,不会说不切实际的话。而不切实际的话,往往会因为脱离现实,继而造成不良后果。同时,不切实际的话,往往也会用来攻击贤良。所以,一个君主任用贤良,那么听到的话,大抵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这样的话,贤良的人才也不会受到谗言的阻碍。
4、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孟子“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贤才的重视。而通过联系上下文,也能看出一条孟子的逻辑线。首先,要成为一个贤者,则需要先通过广博的学习,逐渐上升自己的学识,最后能够做到简明扼要地阐述问题。其次,贤者投入国家建设,需要老百姓配合自己,那么,就需要获得民心,也是就说,为上者想要获得民心,用自身之“善”让对方强制折服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教育、感化等方式让对方同样成为“善”的存在,继而能够更好获得民心。最后,即便是获得民心的贤者,也容易受到不实言论的阻碍,所以,重视贤者的为上者,要注意身边人是否务实,避免不切实际的言论阻碍贤才的发展,继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其他网友回答:孟子说:“人的说话不诚实,固然是不好,但这不过是小害。害中最大的,只有蔽塞贤人的谗言,才足以担当呢!”
其他网友回答: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意思说:“说话不符合实际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恶果,应该由那些埋没贤才的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