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思想是不是就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呢?
滴滴
11-23
0

王阳明的思想是不是就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呢?这个问题似乎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就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表现。

王阳明《心学》中心思想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心”即理,知天理。是很自然的良知,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丝一毫的纯天理,为此也可说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

一个人的思想心愿如果很在乎,就变成了有目的心态,那就不是纯天理了,也不是心的本体表现。

王阳明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回答的一段话“心就是天理,世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

从这句很强调的话,就更加好理解心的本体思想很重要,也就是“心无外物”使人会更有良知。一个人在这种有良知的状态下,其实就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

再说,天与地是大公无私的,是很公平的,万物生长都是公平对待。对人心来说其实也是一样,只要心无外物,也会对任何人和事都会公平对待。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也会看得平淡,不会对自己的思想产生纠结感到不安而不快乐。其实也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的体现。

总之,王阳明《心学》中心思想“致良知”,就是突出人的心本体表现出来,确实就是“一种放下,不在乎的思想”表现,完全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

是真正进入化境的表现,装是装不出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的思想是否有一点“把一切都不在乎”的想法呢?

看到这个题目,我感觉“一切都不在乎”的题目有偏颇;说“把一切都 不在乎”倒未必,但其把“物”置若罔闻,视物为“无物”,确是毫不“在乎”。

人类社会以来,这个宇宙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即有即是这个“物质”世界,我们举目视之所及,满耳充贯所闻,无不是此“物”提供所致。而所谓“精神意识”,不过是进步人类社会后,人自身之“心”之思维功能日臻完善,所谓“知识”,乃“心”对“物”之现象,规律进行认知后所产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已。因此,“意识”一类只是“物质”的衍生而来,它不能离开“物”而单独存在。而王阳明“心学”却是视“物”不闻,闻“物”不见,而一味执“心”为唯一,“以心去物”(王夫之语),提倡“心即理”(无视理的客观存在,无视“理”在物中求,认为“理”即心之本体,理即由“心”而生,诚可叹也!

古人对“物”之解有案可寻。所谓尧舜时“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道心”,即指客观自然规律。

“易传”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为天地未分前,元其混一。所谓“两仪”者,即指阴阳。“道德经”

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即指浑沌初分,而“二”即指阴阳之气。然而“阴阳”何谓也?浑沌初分,“轻扬”而上而为“阳”气,“重浊”而下者而谓“阴”气,至此而天地成。

刚健而行为“阳”,重浊下覆为“阴”。其“阴”气,即指物质结构性原则,物质现实性原则。无阴不成物。唯其“物质结构性”与“物质现实性”,构建了我们如此庞大的物质世界。

于此可见,无论“易经”或“道德经”都提出“阴阳”二气论,而阴气的物质结构性,物质现实性,无一例外的指出了此“物质”世界的现实存在性。

古人“天人合一”观念,即指天地有自然规律存在,而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而行方可无虞。而“上天”的神秘难测之性,也为古来混“物质精神为一”的唯心思想觅到其思想基础。古来“先验”的思维,“预设”的思维,层出不穷。因畏惧“天”意,即无视物质规律存在,“预设”天与人为一本体,“天之本体”自生固有道德观念,其道德观念与人混为一体,由人自生,不假外求,以此排除了知识必相客观事物求之本质,“以心去物”,“以心代物”,逐渐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形成。而至王阳明心学体出,其继承孟子等人唯心主义思想,并进一步发展,終于完其综合儒释道并一禅宗主观思想为基础的“心学”体系。“心学”之观念,如“良知”等均为事实并不存在之事物,而以“预设”,“先验”为根据,是彻底的“玄谈”“玄思”,是经不得任何事实考究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还真不是。不曾拿起,何来放下?

王阳明的思想中,比较经典的理论就在于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知行合一”了,

“心外无理”主要是王阳明在反驳朱熹的物理能离开心的观点,说白了,王阳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无物”则是王阳明为了巩固“心外无理”这个理论而进一步阐述“心”和“外物”的关系。所谓的“知行合一”则是“致良知”的体现。

所以,王阳明的思想不是所谓“放下,不在乎”,颇有些“万物皆备于我”的感觉,“我本来就有”,“世界只在我眼中”,又何来“放下”、“不在乎”的说法呢。

1、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与“心外无理”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实则更多是在消解程朱的天理,以求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内在的“良知”,继而成为生来固有的存在。

如王阳明曾说: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而爱物,即仁民而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心外无之理,心外物之物”。

王阳明是在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外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在于人自身的意识,这世间万事万物的意义,是人意识所赋予的。比如,山在人的眼中是山,是因为人的意识赋予了眼前这个物体为“山”的意义。王阳明这句话实则就是在强调“心”的作用了,外界的万物之所以是万物,是因为人的“心”在发挥作用。对人而言,没有离开人的意识(也就是王阳明所谓“心”)而独存的。

因为赋予“万物”意义的,是人心,所以心外无物,而所谓的让万物之所以是万物的“理”,便随着万物,与心紧密连接起来。“心即理”,心赋予万物存在的意义,也相当于说,是心赋予万物存在的“理”。

或者换种比较好理解的说法来理解一下王阳明的逻辑。假设有一个自然规律,人的意识并未发现它,所以它对于人来说,是不存在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人意识下的世界,意识没有“顾及”的,对于人来说,就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眼中世界之万物之所以是万物,实则是人的意识在去赋予万物意义。

基于上述逻辑,从社会伦理层面来理解,道德规范便成了本心之内的先天良知,于是,王阳明进一步指出“知行合一”。

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这里的“知”和“行”有两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却是理解阳明心学的关键。

第一层含义中的“知”是人之主观意识中心理感受的“知”和心理活动的“行”,这层含义中的“知”源于人本身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则是人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指导下的心理活动。

第二层含义,则是人的心理活动指导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就是人的实际行为与心里所想是一致的。

虽然第二层含义更令人接受,也传播得更加广泛一些,但是从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来看,第一层含义更加接近其本意。

3、总结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华大抵在于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从社会伦理层面来看他的思想,他将道德规范上升到了人之先天良知良能的层面,让道德规范对于人来说不再是冰冷外在的教条,这某种程度上也对僵化教条禁锢身心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王阳明的心学不能看成是一种“放下”或者说“不在乎”的思想。因为“心外无物”,万物本在我心,就不存在所谓的拿起,那么又何来所谓的放下呢?

其他网友回答:

"尊心而行″是王阳明的心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尊心而行,就是要只尊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去做为,而不必在乎其他外在的东西。这似乎是说明心学是要鼓励人们放纵自己的欲望以满足自己。所以,有很多人修习心学到最后反而成了一个纵欲,任性,而又自私的人。难道这真的是心学所追求的吗?

当然不是!修习心学却最终走向了纵欲的道路,只能说他对心学的理解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尊心而行是心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尊心而行的。只有少数真正的正确理解了心学的主旨的人才有资格。

“尊心而行″,心是主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决于他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所以在心学里面,一个人要想有资格尊心而行,他首先要有一颗达到了要求的″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扬善抑恶谓格物。

这是心学的四句决。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能够尊心而行的标准是有一颗能够"格物"的心。

格物,就是致良知。扬善抑恶是致良知的表现形式。一个人如果凡事都能做到扬善抑恶,那他就做到了事事致良知,就说明他有一颗能够"格物"的心了,这时侯他就有资格"尊心而行"而不必在乎其他的了。

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学绝不是说"把一切都不在乎″的纵欲学说,而是要人们要重视"心″的修养。是希望人人都有一颗可以知善知恶(知良知)的心,然后遇到事情能够做到扬善抑恶(致良知),进而能够时时,事事都尊从自己那颗高尚的内心而做为。

因此,修习心学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尊心而行″,而是要先"修心",做到知良知,然后要"尊心",做到致良知。王阳明说"良知要在事上磨",所以说不只是知良知会有漫长的学习过程,致良知也会有一段很长时间的实习验证阶段。最后才可尊心而行。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点这个意思,心外无物嘛,或者说心为太极,是得道了。但我不喜欢他这样表达,我喜欢我的表达方式:圆○:空无的存在或存在的空无。

其他网友回答:

是把一切都要在乎。把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良知化。

其他网友回答:

王阳明的思想与卓著事功来源于理学又超越理学,这与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大有关系,他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心学,心学的宗旨就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而他的心学主要思想便是心外无物,所以是有点“把一切都不在乎”的想法,引发了那些朱熹理学的坚实拥趸更为强烈的抨击和反对,他们认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是极度荒谬无理的。

王阳明不在乎他人的谩骂,他继续旁若无人地讲授心学、招收弟子,1521年王阳明回到了老家浙江余姚,更是大规模地开设学院,讲学传道。

按照王阳明的话来说,自己只需要相信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足够了,对于他人的学术谩骂和无端指责没有任何必要去理会,唯有相信自身的良知,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良知告诉你不必理会他人的看法,那就不用去理会。唯有做到“狂者”,毫不在意他人看法,只遵循内心良知的意见,才可以成就“圣者”。那么,这种思想行为也有一点“把一切都不在乎”意思。

可以说,在讲学方面,王阳明诚然是个堪比圣人的人,他从不计较学生的出身,也不在乎他们之前犯过什么错,又有什么不堪的过往,只要投到他门下,他都一视同仁,把自己的心学领悟全部教授给他们。

在嘉靖二年(1523)的进士考试中,有人夹杂私货,出题人明显是朱熹理学的信徒,他们把抨击王阳明的言论放在了试题当中,试问一个国家堪比高考的考试都在反对王阳明,那王阳明又该怎么办?

没想到,王阳明对些表示无所谓,甚至还十分高兴,他说:“太好了太好了,我的学说现在居然都上科举考试试卷了,看来全国上下的举人们都能够了解到我的学说了。”如此,王阳明的心着实够大的,果然是一切都在乎。可见,王阳明的思想除了“致良知”,还有这种超然于的境界,为知你你悟到了没有?

纵使排挤、欺压接踵而至,像王阳明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也注定不会沉湎于人世间,在他人生中最后的几个年头里,他仍然为国家为大明做出了不可泯灭的功绩。

其他网友回答:

道祖,佛祖认为跳出三界,那也是思想。真正跳的出吗

其他网友回答:

关键是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你读了几篇关于王阳明的文章?如果没有,先去读书!读完了你就知道是还是不是了,别人回答你的,你都会怀疑,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理。

相关内容

青少年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状况...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
05-30
12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
毛主席指出:“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
05-30
大学生的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是申请入党的人或党员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情况,...
05-30
最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汇...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
05-30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汇报材...
思想政治工作从范围来说是十分广泛的,渗透在学习、生活、工作、劳动、...
05-30
2020预备党员第四季度大...
首先在思想上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不断学习,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
05-30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世界上最小的比基尼,只是一根绳... 在海滩,随处可见的比基尼美女,堪称男士们的福利,但如果穿的是世界最小比基尼,不知道你会怎么想呢?不过...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