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纠正提问中的一个错误。南怀瑾老师的原话并非如此。下面是南怀瑾老师的原话: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南怀瑾老师,正确应为佛为心,而不是佛在心。
渊回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严谨。自己个人疏忽犯的错误,不知道也就罢了。如果知道了,一定要立马纠正更改。别看这简单的一个字,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却是天壤之别。
下面,渊回就来详细比对一下。
所谓的佛在心,是佛在心中,是佛祖心中留。佛是佛,心是心。
这个境界还属于初学佛法的人。还认为有一个所谓的佛在心中。这个境界虽然比普通不学佛的人要好一点,但是比较佛家的终极目标来说还差远了。
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下,正确的佛为心。
佛为心,不仅仅是心中有佛,而且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我心即佛,佛心即我。
是心做佛,是佛如心,心佛一如。
这个是成就觉悟的境界。前者,后者,区区只变了一个字。可是这两种状态,竟是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个可谓非常之严重!渊回建议我们一定要深思之,明辨之,反省之。
南怀瑾老师的这段话内容非常之丰富,简单的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并且,提问中的九个字“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一定要放到这一段话中理解,才能真正的把握其中这含义。但是又限于文章篇幅有限,渊回这里只做简单的展开,抛砖引玉。
每次到了腊八节,是相传佛陀证道开悟菩提的那个日子。全国各地好多寺院都,免费发放腊八粥。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在战乱饥荒年间,寺院僧众主动施舍粥饭,接纳灾民,这是佛家的普遍传统。
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农村乡间的老太太们特别的慈眉善目,慷慨大方。她们总是手里拿个念珠,整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非常清净,但是有非常热心。
渊回上面仅仅是举了两个我们日常所见的例子。就足以证明佛家的文化思想,在我们日常心理修行当中的重要。
人人都在念观世音菩萨,那么人人不都是观世音菩萨吗?
人人都在不断的念佛,向佛陀学习,那么人人不都是佛吗?
……
所以佛家的很多道理,如果我们细心认真的品味揣摩,就会发现佛陀的智慧之所在。
我们不知道,并不是没有。我们看不见,并不是不存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为心,心为佛,无心也无佛。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目前佛家大众也有些不好的现象,不过那些现象毕竟是个别,是少数。渊回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那些不好的现象会越来越少。这个我们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同时,也要有信心。
道家作为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教学派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在老子,在孔老夫子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所谓的儒家,什么所谓的道家。那个时候,学问是非常统一的,并没有这些小气的派别之分。
渊回也经常感叹,现在同属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都去学习,都去研究,都去传承,都去发扬光大,他不好吗?
非要分个你我他,非要分个所谓的派别,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弊大于利。
我们的道家,就非常的广博精微。比如我们日常的养生知识,还有所谓的预测学都属于道家的学问。
并且,道家学派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渴望隐居山林。像现在的陕西西安的终南山,到处可以看到隐居修行者的踪迹。
高山流水,白衣飘飘。一座茅庐,一缕青烟,没有所谓的世间繁华,没有所谓的灯红酒绿,更没有当今无孔不入的电子网络……修行,砍柴,烧茶,做饭,就是这么简单。很多人感叹,这才是生活,这才是人生,这才是自然。
不过,我们如果仅仅认为到家只有隐士,那就大错特错了!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大隐于市井。
不错!确实有一部分人是高山流水,无忧无虑,隐于丛林深处。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在渴望山水田园生活的同时,看到了自己肩上担的重要责任。他们无所谓山林,无所谓市井,在乱世照样清静,在街头照样修行。
比如,已经仙去的张志顺道长。老道长已经在山上住了大半辈子。为何还要出来教金刚长寿功?为何还要讲经论道,出版著作?没有别的,就是一个仙风道骨。
自己无为而为,逍遥自在的时候也要让别人无微而微,逍遥自在。况且真正的无为而为,真正的逍遥自在,是不会随着外界的环境转变而转变的。
如果住在山里清净,回到城市就不能清净。这个功夫绝对是靠不住的。所以,究竟是出世修行,还是要在世隐修,我们大家自己去决定吧!南怀瑾老师显然走的是那条更难的道路。
儒家这个思想学派也非常的,具有传奇色彩。它具备成为一个宗教的所有条件,但是它并没有发展成一个宗教。
正所谓,无条无框而通天下。现在我们看来,孔老夫子是深知这个道理的。
成为一个宗教,必然有其约束的条件。有约束条件,必然有他不能大到达,触及的地方。孔子从教育人心,思想文化入手,便可以深入人们的血液,让百姓日用而不知。
纵观世界疫情发展,恰恰是广大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这些地区疫情控制的比较好。这是为何?这恰恰是儒家的特点和优势之所在。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精进利生。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他们就是要积极进取,获得这些资源,然后普惠于大众。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最好的证明。
功名利禄并不是坏事,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使用。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计名当记天下名,就是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
这是南怀瑾老师对我们传统化思想深刻体会,才说出的这段话。下面渊回提两个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东西。
很明显,只要想到了这两个问题。儒家之重要,儒家之特点,我们也就会非常轻易的了然于心。
下面渊回可以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渊回也是第一次说明这个观点。
道家的神仙国度和佛家的净土世界,非儒家的礼运大同,否则都不能实现。
当然,以上只是渊回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自己的看法。我们下期“南师百问”再见!李渊回共勉
@李渊回
其他网友回答:南怀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是南师留给世人的立身修行的醒世恒言。
那么我们学佛要知道啥叫佛,佛教里有句话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很多人学佛到西藏到印度到五台山,认为那样就离佛最近,实际上佛是啥?佛在哪呢?他们都不知道,其实在佛教里佛就是自己的心,心是啥?就是自己的佛性,这个佛性不是本性,本性是自己习气所生,而佛性是无始劫以来人所具有的,昔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得正果”原来佛祖在菩提树下七日后证的佛果,佛眼观故一切众生,发现众生皆具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讲的也是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迦叶会意付嘱而传心印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佛教里的心!众生的心和佛的心没有分别,心即佛,心性开了就是佛性,佛性开即明理,顿悟后而渐悟,佛无处不在,佛又无处都在,自己的心定住了就能见到佛,心定不住就见不到佛。
那么道为骨,道是啥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为天地根本,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是自然主宰,南师讲道为骨,我们人生于天地之间就是要随顺自然,时时刻刻的恒顺众生,恒顺自然坚守正气,这样就会周天围绕正气不退,因此我们要修身养性,通过自然方法,学习自然法则,自然邪气不入。
最后就是儒,儒家讲中庸,啥叫中庸?儒家有一句话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有两点一就是不偏不倚谓之中,第二就是慎独自修,儒家包罗万象,无不是处世之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然要懂得丛林法则。
南怀瑾是儒释道三家的一个集大成者,儒释道在中国合三为一必然有人的需求,适应人的根性,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南师告诉我们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
其他网友回答:佛家的思想,主要是处理人和自己的关系,道家的思想,主要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儒家的思想,主要是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佛家主要是修行,修心。《金刚经》上四个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大家的迷惑和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被这几个相困住。
我相即自己,过于相信自己,对本体的存在过于在乎就是我相了。如果能够“无我相,不把自己看得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就自然放下了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也就自然清松很多。
道家主要是把宇宙看成了天地人的一个生态系统,然后加上阴阳”相反相成“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虚无是世界的本来,因为有一个“道”的存在就有了一,然后就有了万物。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电脑程序一样,所有的法则就成为“道”。
儒家主要是将人伦道德的顺序,人类社会要有序发展,我们人和人之间就要有一定的公约,不然就会自杀残杀,自取灭亡,儒家给了我们很多规范道德。
我们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脑子里面要有道家对于宇宙的宏观理解,然后处理好日常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要用到儒家思想,最后自己的烦恼需要用佛家的思想来化解,把自己修行好才是真正的圣人。
其他网友回答:南怀瑾大师所说的“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该怎么理解?这句话确实很有深意!在这里我谈一谈我个人对这句话的见解,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点,相互学习!
佛,道,儒在我看来指向一个人的三个层面,即灵魂深处(心),内在(骨)和外在(表)
佛为心在这里,我想到了当年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一段对话,是这样说的!梁武帝向达摩祖师问道,自他即位以来,修建佛寺、广写经文,到底有多大的功德?达摩回答道无功无德,梁武帝很是吃惊,追问佛是否存在,达摩答道,没有!是啊,佛本来便不存,它更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只有由人的内心才能体会感知。佛为心,此心即为人内心的感知,人的灵魂。佛学本是一门让人感知的哲理,摆脱思想束缚,让人觉悟,悟得智慧,拥有怀柔万物众生的心智。这便是我所理解的佛为心!“佛”代表着的是灵魂深处的感知。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道为骨我们经常听过一个词语——“道骨仙风”,为什么道为骨呢?这里我们得谈谈何为道,“道”这个概念是老子最先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切的本源,是终极的真理,和”本(根本)“的意思差不多。道学是让人学会一种内在的为人处世的方法,道和佛一样也是一种境界,但不同的是道有“形”,佛是帮助人们摆脱思想束缚去感知真理,本是”无形“,而道则正是引领人们去构建出的那套“适合自己的真理”,道法自然,道生万物,每个人所悟之道各有差异,但其本源都是这个“道”。
儒为表表即外在,是要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东西!而儒学不同于佛,道,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门“科学”,自孔孟以来,儒学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儒学思想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表现之上,像一些传统的礼仪,道德标准等等,它已经定型了,已经体现在了我们个人”表面“,它并不能再去启发我们做更多的思想扩展和灵魂感触。所以说,儒为表。
存有一颗能主观“感悟真理的佛心”,构建好“适合自己的道骨”,传承下这“打磨千年的儒表”。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粗略理解,还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指教!谈谈大家心中所理解的佛道儒!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其他网友回答:南怀瑾大师出言谨慎,这几个字概括性极强,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以及扬弃的继往开来,这是他提出来的作为个人修身所要做的现代方案。
儒释道历经2000年,已经被融合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分不清、拆不开,辩不明。但是,这三种思想又各有所长,各有利弊。作为个人修养,需分时、分事、分人,区别对待。
佛在心,也就是要有善念,要有慈悲之心。佛并不是供在那里的佛,佛这里是思想境界。佛的梵文本意是开悟的人。一个人开悟了,才知因果,才知宿命,才懂报应。但是这些东西应该在心里,不该表露在外面。因为,你在人世间,外表应该是儒家的样子,入世的状态和态度,而非出世的状态。你让人知道宿命,知道解局,这并不见得对,那谁还努力。你自己可以到菩萨界,怀菩萨心,别人在悟、生活就是修行。这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小藏经的境界。修己之心。
而宿命、因果、报应也是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事在人为,哪有什么天,哪有什么律,哪有什么经,这才是大藏经《金刚经》的诸相非相的意思。这已经不是个人的修为事情了,佛心就是慈悲、普渡苍生。这对于成功者、大成者来说,何其重要。
道为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道教或道家思想,而是取道学之长。这里是道家的虚怀若谷、上善若水的道,坚持正道的道,恬淡自然的道、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这样在经历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你还有田园般的恬淡,还有坚持,还有尊严。还有不逆反,不厌世之心。才有再入世的机会,不至于一败涂地。
而儒为表最好理解,儒家、儒教风光千年,适应了官场世道的状态,其态度适合入世的表现。孔子曰仁,孟子曰礼。孔子温良恭俭让,孟子仁义礼智信,孔子言修己身之道,孟子申为家国之道。这样的天下,才能发展。而佛、道之出世之心只利自身,不利家国。普渡苍生,不仅度己,更重在度人,自然还需儒为表。
南怀瑾大师深通古代文化传统,也知阴阳之道。因此不提法家,不提伪君子。佛心是克制法家的修为,避锐气,免伤自身;儒为表,那是否伪君子还是真小人,自己把握了。道骨仙风的根基就是阴阳。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儒家真君子也是自然需要懂的。
其他网友回答:<2>南怀瑾老师童年的一则小故事
有一回,南怀瑾老师的母亲在烧菜时,突然看到酱油没了,便叫他去到隔壁店里打一碗回来。南怀瑾老师以前从没打过酱油,很是紧张。
他看到碗里的酱油一晃一晃的,便小心地看着碗走。然而事与愿违,他越是小心,碗里的酱油就越是摇晃,结果竟把整碗酱油都晃出去了。
母亲并没有生气,只是叫他重新拿一个干净的碗再去打,并嘱咐他,不要害怕,不必看碗,只管打来就是了。
听了母亲的话,南怀瑾老师打了酱油后,不再把酱油放在心上,也不怕它晃出来,只是昂首挺胸地走着,很快就走回家了,酱油竟然一滴也没有晃出来。
那时的南怀瑾老师总觉得这则小故事很神奇,里面一定蕴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体现大智慧南怀瑾老师长大成人后,经过多年的潜心修炼,对这则小故事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最终浓缩成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1、佛、道、儒代表着不同人生观的人,对待这个世界都有不同的看法。
佛家主要讲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重在净化自己心灵;道家主要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在效法天地之道;而儒家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在修身养性、大家和睦相处。
2、佛、道、儒三者并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和谐共存的。
从修行自己心灵的正念开始,充实自己的内心、成就自己的完美人格,而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仁爱、友善相处,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
三家的修行是次第进阶、和而不同的。
3、从《易经》和中医的五行理论上讲:佛家五行为火,身体方面代表心脏;道家五行为水,身体方面代表骨骼;儒家五行为土,身体方面代表皮肤表面,三者合在一起由内而外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这说明我们应该像南怀瑾老师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领悟佛、道、儒三家的智慧,进而合三为一,达到“大度看世界”的人生高度,这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
领悟经典国学、成就智慧人生。我是明德易道,愿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佛修心,道寻道,儒事功。佛是在心上下功夫,寻求解脱的彼岸,戒定慧,让心有大智慧,达到彼岸,讲究因果和来世。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家讲究追寻大道,道为天理,是心的支撑,有骨架之用,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一门讲政治的学术,讲究立功,立德,立言,是实践社会的践履之学。中国的文化正如一个人,佛在心,道为骨,儒为表世俗治世。它们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功能作用在不同的方向。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三者集大成者,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正是三者融合而成,将中国文化之精华集成了一部心学,既可修心养性亦可治世。
其他网友回答:刚才看了悟空的问答后又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我也有话要说,如有欠妥望指点。首先我要说,悟空问答问得好,网友的回答也有见地,很全面。但到底是“实"还是“虚"的呢?哪样可以为魚网之纲呢?哪些是是魚网的组成呢?这都沒解释清楚。比如说,科学是人类对天下万物认识的总称,学科是科学之分门。我还也分析一下:以佛为心,就算以善为心吧,那什么叫善呢?以佛的经典吗?如果以道为骨,如果沒有正心的骨,还不如没有骨耒的清闲。那以儒为表,当然,儒就是佛与道的表现,是衣裳。沒有衣裳亦条条的就成了原始人了。若以本人愚昧的看法,《道德经》不是单从字面上或成语的理解,其是以人的智慧纵观天下万物及人类本身的总科学辶哲学论文。这是本人之愚见,也是为新时代而建言的心意,如有不中听之处请谅解。
其他网友回答:恕本民科直言不讳,
现在的一群所谓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之流,儒释道的大杂烩,对诠释何为道的华夏思想一窍不通,简直是在侮辱,亵渎我华夏先知们的思想!
道无形无状,大到无穷,创造出原始宇宙,掌控着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命运!
岂止是尘埃都算不上的,形而下,人形肉身的释迦牟尼,孔子能够相提并论的?
‘道为骨’? 道竟然成了‘骨’?
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说出这样的瘋言疯语!
华夏思想,早就应该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正本清源了!
其他网友回答:题主错了一个字,应当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我国儒释道文化里,有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这句话仅仅是南怀瑾个人对儒释道的理解,并非标准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
下面试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对南怀瑾这句话的理解。
《金刚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家讲来讲去,无非就是修心,禅宗更有“即心即佛”的说法,所以说“佛为心”。
道家注重修性,即修炼精气神,精气神是一个人的风骨,所以说“道在骨”。
儒家注重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说“儒为表”。
欢迎关注本人头条号,专注研究道家智慧。
上一篇:您认为国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下一篇:如何看待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