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自相矛盾吗?
滴滴
11-23
0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没有自相矛盾,他们是一回事,都是阳明心学的不同表述。

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提出来的心学体系总纲领,其精髓就是一个"致",致是兼知兼行的过程,有两层意思,一是达到,二是执行;良知即是道德意识也是心之本体,良知存在于每个人之内心,人人都有良知,不假外求本自具足。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认识和运用的结合,知是良知,也是认知和判断,行为执行落实到位,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行始知成,知始行成,互为表里不可分割,道德意识与行为不可分割,比如,知道尽孝落到实处。

心即理

心即理是吾性自足、吾理自足、吾心自足,理在心上,我心即天理,真理不在心外。良知即是明镜,这里的良知是未被私欲蒙蔽,能自动分辨是非善恶,具有道德判断力,智慧认知力。

物来则照,事来则识,随心随性,知行合一,善始善终,以终为始。

与生俱来的良知和智慧具有判断善恶和是非的能力。 运用道德感的是非善恶感知去判断我们的事可为不可为能为不能为 对和善的事就要坚决去执行,错和恶的事坚决不去做,甚至连念头都要避免或及时去除,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力。

其他网友回答: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理论部分,如何实现“致良知”,他认为必须要“知行合一”。从王阳明本身的思想主张来看,两者之间是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因此,“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并没有自相矛盾。

何谓“良知”?大体与人们所熟悉的“善”、“良心”相近。正如战国时期的孟子所言:“人性本善”。只不过人性“善”的一面被人的私心、人的欲望所遮掩、所蒙蔽。故而人需要经过教育和积极引导,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王阳明所主张的“致良知”,其实与朱熹所提倡的“存天理,去人欲”有相似之处,即都是要求要剔除人的私欲,使其心“不逾矩”,安守本分,积善行德。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或“善”,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的,只要消除了私欲,“良知”或“善”就会显现出来。那么如何才能让“良知”显现出来呢?他认为途径是“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人,你知道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善”,就要让你的行为与“良知”或“善”保持一致,努力使自己践行“良知”或“善”。

由此可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统一的关系。“致良知”是终极目标,而“知行合一”是实践目标的途径,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是不矛盾的。说其矛盾,我想是理解性的问题。

社会上流行过一种解释,认为“知”是知识丶理论,是主观丶心,而行,则是客观的做,知行合一,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其实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他的“知行合一”并非如此。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行,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说了知行是一个功夫,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

其实,在王阳明心学问世时,也有把知行分开来看的现象,所以针对这种现象,王阳明说:“今人却将知行分着两件事做,认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也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己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原是如此。”

其实我们对一些学术的产生,对其产生的由来和历史作些研究性的思考,对问题的明了精准性是有帮助的。

有人在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时觉得,学术上的演变是有轨可循的。

我认同这种观点。

假如我说:“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那么断会有人反驳说:“我的思想行动自由,那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受了规律的支配未曾觉得。为什么会近朱者赤,近墨则黒呢,原因就在受着支配,于支配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着变化。

例如,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他为什么要这么说?那是因为西方人对哲学的定义是“思辨”,而他们也一直遵循着这条轨道去“思辩”地展开哲学思考”。“哲学是爱智慧”,也是西方人对哲学的定义。难道中国的先哲们不爱智慧吗?如果爱,那么西方的哲学家以为中国沒有哲学,从他们自己对哲学的定义说,是自相矛盾,或瞎子摸象。

西方人把哲学看成是“贵族的最高精神”,把哲学中的思辩看成是自由思考的乐趣。

而中国的哲学是佛曰“不可说”。老子说“大音无声,大象无言”,这就是中国的哲学是庞杂的文以曲为美的原因。不是沒有哲学,是中国的势的不同使之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原因,是在自己的思辩轨道上思辩有长于藏峰的原因。

老子洞明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轨道,有得于心,故老子言道德。孔子见老子后,明白此理,就用以治人,故孔子言仁。孟子继孔子之后,故言必带一个义字,荀子继孟子之后,注重礼学,韩非学于孟子,知礼学不足以范国人,故专讲刑名。而我们世人,见“道德流为刑名,就归咎老子,说申韩之刻薄寡思来源于老子”,可他们不知道其中还有“道德流为仁义,仁义流为刑名”这一层。老子说:“失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这句语很被世人痛骂,原因是沒有弄懂“道法自然”,“天然顺势”。佛说“不可说”是看到了天然之势是复杂多变的。老子取自己哲学为”水,也是看到“水无常性”。韩昌黎说:“博爱之为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存乎已无待于之谓德”。他把道德放在仁义之下,是颠倒了自然顺势”。老子的“道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这是天然的趋势,就好象是由孩童到少年,又从少年到壮年,由壮年到老年。老子的“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好象“夫老者少壮之终而死之始也”。所以老子认为,要救死,只有“复归于婴儿”,要救乱,只有“复归为无为”。老子认为,国家到了用礼时,乱兆已萌。所以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意思是,乱象生时,用无为二字,即可将它镇压下去。所以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说这话,是有事实依据做检验的,并非空谈。

“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延至赢秦,人心险恶,盗贼纵横……始皇二世,用严刑峻罚,其乱愈甚,到了汉初,刘邦的谋臣张良陈平,是讲黄老的人,曾参相惠帝用黄老,文景也用黄老,而民风忽然浑朴,俨然三代遗风。”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的这些话,都很受世人的訾议,原因也在误解了老子的真意。老子是教人将自己的意思丶利欲除去,才能窥见宇宙自然之理。一切事当顺自然之理去做才是。而顺自然知理去做,若不“”弃圣弃智”,本着个人意见去做,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会违背自然之理的。宋儒就害了这种病,例如“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的话,就是害得这个病,因为他们所谓的理,完全是他们个人的意见。所以戴东原说:“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作为圣贤立言之意……欺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又说:“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巜史记》载:“孔子适周,问理于老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吾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尤龙耶。”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老子是非常惊异佩服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见道德已被讲得透透切切,自己再去讲道德,就重复了老子的学说了,于是便从仁义讲起了。老子的学说,也是包含孔子的世间法的,但是略而不详,他专说道德,对于仁义礼,就不加深论了。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便终身致力与仁义礼,把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条分缕析地列出来。孔子是北方人,带点強哉骄的性质,他虽佩服老子,却不原居老子篱下,这就象恽寿平善画山水画,见了王岩石的山水画,自量不能超出其,再画画得最好,也是二手,于是改习花卉,后成了对等的地位。

宋学是程明道开创的。明道的学术思想,是接近于老子的,所以赵宋诸儒,都含有老子的意义。原因是释氏提出出世法,孔子提出世间法,而老子是出世法与世间法一以贯通。明道把三教的工作刚刚做成功,跟着就死了。他死后,他的学术分成两大派。这两大派一派是伊川朱子,另一派是陆象山和王阳明。

朱陆之争,其实是一个道理中各说半面。先是有朱子“万殊归与一本”之格物致知,然后有主阳明“一本散之万殊”之格物致之。这就象先有培根的归纳法,后有笛卡的演译法。

王阳明的心学的诞生,是在龙肠悟道悟到了一句话:

“所谓圣人之道,用我今天的话来表达,就是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法和过程,而圣人就是潜能充分实现,人格臻于完善的人。所谓吾性自足,并不是说我本来就是圣人,而是说我的心性之中具备一切成为圣人的潜能或者说圣性是我本来就具有的,所以我如果向外追求,到外在的事事物物中寻求成圣的条件丶原则,那就是切底的搞错了。”

他悟道中说这句话,是他在对朱子的理学中摸索了二十多年们思想终点,也是他的学说的逻辑的起点。此后,他就正式与朱子的理学分道扬镳了。

其他网友回答:

心学,简言之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有力量。那么,心如何有力量?对心而言,什么是力量?古人有云,心猿意马。一个人的心如果狂放无边,不加约束,肆意妄为,是有力量的表现还是无力量的表现?显然对古人而言,这是内心缺乏力量的表现,心被欲望带着走。认识到这一点,什么是内心有力量也就清楚了。如果心如奔马,那有力量就是要有如缰绳一样去控制它。这条缰绳就是能知善恶的良知。如果能驾御住那匹野马就是知行合一,如果驾御不了,那就是知归知,行归行。

其他网友回答:

阳明先生的“心学”,其核心内容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成为晚明以来六百年唯一开宗创派的学说,自然不是浪得虚名,尽管心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批判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但终会正本清源,拔开云雾展现其本来面目。

近代研究心学的大家都非常推祟阳明先生,抛弃简单的二元论思想,把世界思想史、哲学史看成是一个多元论的综合体,才能深刻的认识阳明先生的心学。“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致良知”,从这个意义上看心学,致良知也是劝人向善的仁义哲学思想。

怎么样“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唯一的方法,在知善知恶的良知发现过程中去为善去恶,使知良知和行良知达到同步同一,达到“知行合一”的崇高境界,从而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高度统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两者不是自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心学的发扬光大,践行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必将使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再放异彩!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后世敬仰。阳明心学,流传甚广。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一、心性本善

王阳明心学始于龙场悟道,之后发扬光大。在穷山恶水之地,王阳明并没有沉浸在贬谪的痛苦中,而是不断悟道,终成一代圣人。

心性本善是心学的根本。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无欲无求是天理。而人们认识事物,都凭借于心。

心有好恶,那么事物就有了好恶。比如,人们都认为纸醉金迷是恶,而修身养性为善。这是因为内心已经有了判断,事物和想法才有好坏之分。

知善知恶,是知的本体。在王阳明认为,人们心中本有良知,要为善去恶,如此才是遵循良知。

二、致良知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最重大的改变就是致良知。他没有气馁于贬官放逐,而是向外物探求,寻找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然而,他很快陷入了绝境。他发现,朱熹的理学并不能解决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在王阳明眼中,“存天理,去人欲”似乎遥不可及、很难企及。他还发现,这条路径虽说可以成为圣人,但是似乎缺少了什么。

于是,王阳明向心中探求。他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发现了“格物致知”,而这,恰恰是成为圣人的途径。于是,他一连几日格竹子,但是无所收获。终于有一天,他顿然大悟,发现了其中的精髓,“原来理就在我心中啊”。霎时,乾坤晴朗,万物皆明。

王阳明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了良知。他还发现,人们之所以变成恶人,是因为被外物和欲望蒙蔽了双眼,而不是心中的良知发生了改变。于是,就如同久旱逢甘霖一样,他找到了心学的精髓——致良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心有善念,就要发动,心有恶念,就要摒弃,始终追随心中的良知,这就是心学的精髓。

三、心学与理学的争锋

心学的诞生与光大,严重威胁了朱熹理学的地位,使不少人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于是,理学与心学的交锋就这样开始了。

首先二者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但分歧主要体现在何处?

理学主张由道问学,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那么道德水准必然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提高。

心学认为,“心即理”,万物皆由心而发。于是需要修身养性,探求内心。

心学与理学的争锋,持续了很多年。二者的争论与辩驳也是层出不穷。

王阳明让心学迈上了极致的顶峰。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他网友回答:

<2>导语

阳明心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天理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只是不能时时保全,所以需要知行合一来修炼。它们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并没有自相矛盾的说法所在。

阳明学说,循序格物,重在明白格物致知的道理。专说“致良知”,仅是静心思考而不落实到行动中,自然不能发扬光大。“致良知”的最佳途径便是始终做到“知行合一”。

阳明学说天理即良知,以“理气为一”,所以人人需要“致良知”。

阳明以理、气为一。即所谓的“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固不能运用;无运用,亦无所谓条理矣。”所以说理气是统一的。正所谓阳明学说所言:通天地、亘古今,不过是“一气而已”。而其中的“气”是依附于“理”的,即“心即理”。这是阳明学说的基本观点。也是阳明学说称之为“心学”的由来。

对于人来说,气即心,理即性。所以阳明学说又提出心和性不能分开。这就是“理善气亦善,性善心亦善”的主张由来。正因为有这种观点,所以阳明学说提出了“气之流行而不失其则者,理也。心之感应而不失其常者,性也。”气与理统一,心与性统一。要想始终明白知道气是否善,就必须观其流行而不失其则,这就是阳明所说的“知”的过程。始终寻求“心的善念”,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致良知,而其道就在于“知行合一”。

阳明学说指出,人心容易动于妄念,所以要想致良知,要想无私意,必须有致知格物之功。知,便是知是非。知而不行,仍然是非知。所以要想求真知,必须致力于行。所谓致,就是行动的意思。

阳明学说中的“知行合一”,是说一念发动,即是行。而这一念如是不善,则需要禁行。日常生活中只有克制这不善的想法,才能实现知行合一。正所谓“知者行之微,行者知之著。”只有在恶念初起时,即以禁止,方能在行动中始终保持善的本性。所以需要“知行合一”。

生活中始终做到“知行合一”不容易,所以需要时刻保持公心良知。

阳明学说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要知天理、能天理、得天理。而所谓的天理,就是良知。而要实现致良知,就要从知行合一开始。而要达到知行合一,就需要从乎于心中的善念发端。要实现这个心中的善念,就需要在“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上下功夫。

“知行合一”,以良知为准则,则能知是非。正所谓“心所安处即良知”。良知是需要从善念、善心开始的。是从公心开始的。所以阳明学说中专门指出:“公则一,私则万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天下为公的观念,大约是人人知道,却不能人人做到。所以知行合一,是很难的。

阳明学说的知行合一,就是随时所见,随时致知,随时改变自己。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摈除贪念开始。从日常的发起善念开始,只要心中有善,便是好的开端。

结语

阳明学说与朱子学说不同,虽是继承了陆象山的学说,却比象山学说更为广大精微。“致良知”就是知其是而为之,知其非而不为,是为致知。致知需要意诚、心正。诚意之功,就在于格物。格物,就需要“知行合一”。以后延伸出来的心学观点很多。从心存至善,逐步发展出“心体无善无恶、知亦无善无恶、物亦无善无恶”等多种说法。

参考资料:《传习录》

其他网友回答:

“阳明心学”能成为五百年第一网红学说,本来就是被江南资本极力吹捧,以此作为文化武器,架空大明王朝。日本人喜欢,也是因为日本在里面找到了“岛民自淫”的思想根源。

一个披着儒学外衣的“蝉宗”思想,心学即“自淫”,自己充当自己的老师就是“致良知”,“我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那就是这样。”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既然我是自己的老师,那么考卷当然也是我自己出,判卷当让也亲力亲为,这就是“知行合一”。最终,你一定科科100分,于是所有人都是天才学生,于是乎满世界全是圣人。喂,看手机那个,你也100分,开心吧!

谁最喜欢?中国的资本家和官僚,由此他们可以摆脱皇权,肆无忌惮的收割百姓。皇帝,大家都是“圣人”,你凭啥管我?老百姓,大家都是“圣人”,要愿赌服输哈。是不是有点耳熟?自由主义嘛,资本家和政治精英的最爱,收割世界的利器。论“自由主义”起源,王阳明才是他们祖师爷,明朝江南资本集团才是世界资本主义的祖师爷。

其他网友回答:

开篇明义:第一:你不是杠精,是在“推敲”和“琢磨”。第二:“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不仅仅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很多人都在研究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也是其中之一。

研究心学就必须从心开始学,只可惜每个人心都各不相同。

有的人是七窍玲珑心,有的人是蠢得死的心。

越简单越容易上心。世界上事物纷纷扰扰,想多了都是泪(累),何必想复杂了。简单一点不好吗?

是的,简单点。王阳明心学不复杂。

从简单处入手不好吗?

我们开始第一步,人为什么活着?

我们干嘛活着,反正都是走向不归路,有何意义呢?简单答:有意义,活着就是要“致良知”,如果活着不能“致良知”,不如早点归去的好。

致良知:简单说就是让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境界,发自内心良好的、知性的境界。(解释的比较粗鄙不好意思水平有限)

这很容易理解。

知行合一就是达到致良知的路径。

目标:致良知,就像千里之行定下目标。

举例说明:抗战胜利!到达延安!(目标)

二万五千里出征!(路径)

知行合一就是一条达到致良知的道路。

请问:哪里来的自相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

要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就要搞清楚“此心”非“彼心”。你的此心是世俗心,污染心,而王阳明的彼心是天然心,“中庸心”。格物致知,就是将“此心”换“彼心”。说到“致良知”,是从“人性善”的角度来谈的,这个善是天道,是真气,是婴儿的混元朦胧状,自然造化,与天地齐焉。然而后天成长的“习气”,使得我们越来越世俗,与“善”的差距越来越远,所以,儒家一生求索不外乎“真理”,而真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心的“本源”。至于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致良知”的锻炼过程,一念善,一念起,这个“念”就是“知行合一”,这个“行”就是“动念头”。有了念头,就是行,再顺着念头去做,那就是体验和实践。需要辩清楚的一个问题是,王阳明的心学是修心,是对于心的锤炼,有了“正念”,就有了“正心”,有了“正心”,就有了“正行”,行正致远。举例说,就是如”好好色,恶恶臭“,这是自然的反应。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辩蒹葭之灰于茫茫世界~天人合一。

相关内容

了解002244股票基本情...
近期,有投资者咨询了002244股票的短线操作,那么我们对这一问题...
12-24
sat是什么意思英语,这是...
SAT是什么意思?SAT是ScholasticAssessment...
12-24
优质网传颈椎病“自救指南”...
近年来我国患上颈椎病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颈椎反复疼痛酸胀也逐渐压垮...
07-03
党员干部解读党的根本宗旨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准则,也是工人阶级政党区...
05-30
解读小康生活之信大学生心得...
幸福生活的真理是提高整体人类的素质。辉煌的现代人,要发展教育、科技...
05-30
知行合一的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知行合一》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
05-30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 如果要去香港之后准备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准备港澳通行证去香港签证多少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