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人(今河南洛阳)是北魏昭成帝的十世孙。父元宽,幼孤,文由母郑贤亲授。
无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身诗友。二人共同倡导过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一生担任过很多要职,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尚书左丞等职务。
贞元十年,得陈子昂《感恩》诗书,书及杜甫的诗数百余首,读之,开始创作诗赋。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名作有传奇《莺莺传》即今天的《西厢记》的母本,《菊花》,《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现存诗有八百多首。
其中《离思五首》其四最为出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至于他的人品,孤且不敢多谈。有的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写给崔莺莺的,有的说是他因思念早亡之妻韦丛而作的。总的来说元稹是一个著名的诗人。
其他网友回答:元稹是胡人,身体里留着鲜卑族的血,依我想,元稹长相应该不错。
元稹的家世和孔子,陶渊明,张爱玲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祖上都很风光,而且是离的越远的祖辈就越风光。这话反过来说,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他这一代,已经没有什么祖辈的余荫可以依靠了。
元稹是北魏昭成皇帝的第十五代孙,很厉害吧,六代祖官至兵部尚书,封平昌郡公,也还了得,可是到了3代也就是他爷爷,只做了个南顿县丞。看看这滑落的速度,是不是很快。
而且更糟糕的是,元稹八岁的时候叔叔死了,没多久,就把他爹也带走了。
这个时候,元稹家就比较穷了,到什么地步呢?到了料理他爹元宽的后事需要卖房子的地步,但是元稹同父异母的二哥反对这么做,并因此和元稹的妈郑氏妇人起了冲突,一气之下,他妈带着元稹兄弟俩回娘家了。依附元稹的舅舅生活。
这样一来,元稹又成了林黛玉,比黛玉好一点的是,他妈这时候还活着。
元稹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同州刺史谢上表》总结过这段生活
为了改变命运,元稹在他妈亲自的教授下发福苦读,成绩还不错。
元稹后来成了有名的诗人,据他自己说,“臣九岁习诗”“诗律蒙亲授”,他的诗最早是他妈,他姐夫陆翰,他姨兄胡灵之教的【想详细了解,可以读《诲侄等书》等】
可以说,元稹的这些遭遇,对他之后的行事为人有极大的影响,元稹很想通过读书来争回自己家曾经有过的贵族光环,苦心钻营追求能带来名声和荣誉的权利。以致达到不管不顾的程度。
比如为人津津乐道的情史,始乱终弃崔莺莺,攀龙附凤娶韦丛。无非是要在仕途这条路上爬的更高。
但是元稹最牛逼的地方还是他居然能将攀附权贵娶千金和风流欢愉恋才女这俩条道全走通,而且看他的悼念亡妻的诗,情真意切,而他写的那些给不是老婆的其他女人的诗也是有无限之情。
“谁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写给老婆的。
“闲窗结幽梦,此梦谁人知,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写给恋人的。
元稹之所以俩条路都走的通,在于他用情时真,离情时也决绝--“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任凭你怎么问我,元稹我是不会告诉你的。
陈寅恪曾将元稹归入“不肖者巧者”“浮薄放荡之徒”
元稹终其一生,经历唐之六朝---德,顺,宪,穆,敬,文。官至宰相,这说明穷人发起狠来,也是很可怕的。
元稹还有俩点值得一说
中唐诗坛,元白并称,是诗坛领袖,元稹和白居易的“基情”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据统计,白居易诗中提到元稹167次,元稹提到白居易88次。
而在这首诗的前一天,白居易真的就梦见了元稹
但其实白居易和元稹俩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元稹追求的争回自家的贵族光环,所以他就算为官,也没想到为子孙多置天地资产,而白居易,是想让自己和家人免受纳税之苦,在诗文中时常流露出因为用余钱置地
扩产的欣喜。
元稹被贬,一心想调回京城,对贬居之地深恶痛绝,而白居易却能为出任地方官的优厚俸禄而自我安慰。
一句话,俩个人出身不同,追求各异
也因于此,元稹的诗歌成就不如白居易来的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元稹的《崔莺莺传》,这篇唐传奇,代表了唐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后世以此为蓝本的创作,最有名的是《西厢记》,除此之外,有名者还有27中,包括了诗歌,传奇,小说,杂剧等各种形式。
其他网友回答: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
这句诗来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原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但论其源头,则是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莺莺传》是元稹唯一流传下来的传奇小说,为后代才子佳人题材的小说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于《莺莺传》的作者元稹,许多人对他的第一了解就是“张生自寓说”,这种说法以陈寅恪为代表,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那么,元稹的一生到底发生过一些什么故事?《莺莺传》到底是不是元稹的亲身经历呢?
一、考科举是唯一的选择公元779年,元稹出生于长安。
元稹的先祖可以考证至鲜卑拓跋部,为鲜卑君长,所以元稹原姓拓跋氏,建魏后,开始改姓元。
元稹的六代先祖元岩由周入隋,官之兵部尚书,封昌平郡公,但之后就不断衰落,到了元稹的祖父这一辈就只做了县丞,元稹的父亲虽然好一点,做到了比部郎中,但身体却不好,在元稹8岁这一年就病逝了。
元稹的母亲,出生当时“五甲姓之一”荥阳郑氏,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女,所以受过良好的教育。
元稹的父亲病逝后,为了生活,郑氏回到了娘家的所在地凤翔,但郑氏并没有住到娘家,而是自立门户,所以过得十分辛苦,对于童年的这段艰辛的生活,元稹曾说道:
“惟积洎稹,幼遭闵凶。积未成童,稹生八岁,蒙髌孩稚, 味然无识,遗有清白,业无樵苏。先夫人备极劳苦,躬亲养育。截长补败,以御寒冻。质价市米,以给脯旦。依倚舅族,分张外姻。奉祀免丧,礼无遗者。始亡兄集,得尉兴平,然后衣服、饮食之具,粗有准而犹卑薄俭贫,给不假足。”所谓“截长补败”指的是用旧衣改做成御寒用的棉衣,“质价市米”是说用典当的钱买米下锅,可见生活之艰辛。
这一年,元稹九岁,到了读书启蒙的年龄,这样的近况自然是请不起先生的,这时候,郑氏决定自己亲自教两个儿子念书。
虽然条件不好,但元稹读书十分刻苦,他到处借书,请先生讲授,好学不倦,因为对当时的元稹来说,读书考科举,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选择。
在唐代,科举其实有六科,但最为人们看中的主要就是进士和明经两科,其中又以进士考的人最多,因为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能考中进士是极为光彩的一件事,其他科目,哪怕考中做了官,因为没有进士出身,也不够显赫和光彩。
但为了早日出仕解决生计问题,元稹决定放弃进士考明经科。
那一年,元稹十五岁,第一次考明经就考中了。
虽然明经科比进士科容易,但由于录取率只有大约6%,能一次考中,足可见元稹非同一般的聪慧。
“年十有五,得明经出身,自是苦心为文,夙夜强学。”明经及第,算是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想要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的选拔,公元803年,元稹终于考中了“书判拔萃科”的第四等,不久之后,元稹出任校书郎。
唐代校书郎之职多为校勘、整理图籍,所以工作比较轻松,加上与白居易等好友一起,日子自然是过得十分愉快的。
但元稹并不满足校书郎的职务,他一边从事校书郎的工作,一边继续刻苦读书,准备参加制举考试。
“使回耽乐事,坚赴策贤时。 寝食都忘倦,园庐遂绝窥。” 二、敢于直荐制举可以说是唐代最高一级的考试,所以当时所有的读书人都十分重视,包括元稹在内,为了能在制举考试中获得好的名次,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深下苦功。
元稹那一年的制举考试共分三科,分别为“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经术精深可为师法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
元稹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元稹的政治主张是极为积极地,这在他的制科考题《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可见一般。在这篇“策对”中,元稹向皇帝谏言,“奖励生产,戒除游惰。澄清吏治,选贤任能。”不仅如此,元稹还提出,要对官吏予以考核。
元稹的这种大胆激进的做法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和认可,这一年的制科,元稹考中了第三次等,是当年的制举考试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遗。
刚当上左拾遗,元稹就立即上疏论证,首先发表了《论教本书》,在这篇策论里,元稹极力讽刺了王叔文等人,在此之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元稹又连续上书了包括《论谏职表》、《论追制表》、《论讨贼表》、《论西戎表》在内的六、七件事。
元稹的行为很快就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不久之后,元稹就被贬为河南尉,官阶为正九品下。
入仕不久就被贬,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元稹并没有灰心,他一心希望早点恢复官职,以为国效力。
“……我欲评剑功,愿君良听受。剑可剸犀兕,剑可切琼玖。 剑决天外云,剑冲日中斗。剑隳妖蛇腹,剑拂佞臣首。 太古初断鳌,武王亲击纣。燕丹卷地图,陈平绾花绶。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曾经铸农器,利用翦稂莠。 神物终变化,复为龙牝牡。晋末武库烧,脱然排户牖。 为欲扫群胡,散作弥天帚。自兹失所往,豪英共为诟。 今复谁人铸,挺然千载后。既非古风胡,无乃近鸦九。 自我与君游,平生益自负。况擎宝剑出,重以雄心扣。 此剑何太奇,此心何太厚。劝君慎所用,所用无或苟。 潜将辟魑魅,勿但防妾妇。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 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尘垢。俗耳惊大言,逢人少开口。”——元稹《说剑》元稹用这篇《说剑》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年,元稹30岁了。
元稹敢于直荐的积极态度引起了宰相裴垍的注意,在他的提携下,元稹升任监察御史。
元稹没有辜负裴垍的期望,出任监察御史期间,元稹不畏强权,一丝不苟,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为河南府百姓诉车》。
“河南府耕牛素少,昨因军过宰杀,及充递车,已无大半。今若更发四千余车,约计用牛一万二千头……即来岁春弄必当尽废,百姓坐见流亡。”——《为河南府百姓诉车》《为河南府百姓诉车》一事从表面看似乎只是元稹对河南府牛车算的一笔经济账,实际说的确是元和四年讨伐承德军期间,李元素误命俗四千余车牛车搬运粮草之事,同时还影射了当时主战的宦官集团的无才与愚蠢。
因为元稹的弹劾,“科配”的牛车停止了,但元稹的所作所为激怒了宦官集团,并很快得到了报复。
三、“争厅事件”,踏上贬途宦官是我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所以历史地位一直都不高,但在唐代,宦官势力却少有的强盛。
从唐玄宗开始,宦官就开始干政,安史之乱后,由于宦官对素宗有拥立之功,所以宦官掌握了监军的权利,后来因袭成制,宦官的势力大为增长,到了唐德宗时期,宦官开始掌握皇家禁军,有了军权,这时候的宦官有能力发动政变,可以说,如果哪个皇帝让宦官集团不满意,宦官完全可以通过政变将其换掉,所以德宗之后的皇帝都得到了宦官的支持。
唐宪宗也不例外,在势力异常强大的宦官面前,唐宪宗对宦官有所顾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种背景下,元稹得罪了宦官,可想而知结果不会太好,不久之后,元稹就被调离京城,在途中,元稹夜宿敷水驿站,正是在这里,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争厅事件”。
关于“争厅事件”的详细记载在《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上。
“争厅事件”并不复杂。
按照旧例,先来到上厅的不用为后来者让厅,但元稹到了馆驿并先占了上厅后,不仅被后来的宦官仇士良等人强行让厅,他们还用鞭子殴打元稹。
“争厅事件”对元稹的打击是巨大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许多士大夫终身的追求,为了达到心中的理想,他们不惜直言犯上,只希望皇帝能励精图治,所以对宦官以损失身体的方式进入仕途这的方式极为鄙视。
所以除了身体的痛,被宦官“败面”的元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羞辱,心灵上的打击更加让人难以承受。
“次敷水驿,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让,中人怒,击稹败面。”——《资治通鉴》让元稹没想到的是,“争厅事件”之后,宪宗不仅包庇了宦官,还将他贬到江陵。
在江陵,元稹一呆就是十年,一直到元和十四年,才在宰相韦贯之的帮助下再次奉诏如京,在几度被贬和几度特赦之后,元稹于长庆二年当上了宰相,达到了自己为官生涯的顶峰。
很多学者都把元稹被贬江陵作为元稹人生及政治主张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说在被贬江陵之前,元稹的政治主张是十分积极的,但被贬江陵之后,尤其是裴垍病逝之后就转变了,不仅如此,元稹还主动向府主严绶示好,而严绶也十分看中元稹,不仅让其成为自己的幕僚,还帮助修缮了元稹的居所。
如果说元稹向现实妥协是不争的现实,但要说元稹改变了自己心性就是一个错误了。
就在元稹被废黜宰相贬为同州刺史的那一年,同州七县同时遇上了罕见的大旱,元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为百姓减轻负担,元稹克服了许多困难,均定了同州七县的土地税籍,所以在第二年元稹离开同州的时候,元稹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挽留。
“出为同州刺史,始至,急吏缓民,省事节用,岁收羡财千万,以补亡户逮租,其馀因弊利事赡上利下者甚多。二年,改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将去同,同之耆幼鳏独,泣恋如别慈父母,遮道不可通。”——《白香山集》从当上左拾遗开始,元稹就一直希望在仕途上能有所作为,但却五度遭贬,居相位不足三个月就被废黜,一生中担任要职的时间只有区区数年,被贬的时间则超过了二十年,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元稹积极入世的态度。
大和五年,元稹病逝,作为元稹最好的朋友,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对元稹的一生做了毫无保留的评价:
“……公著文一百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又集古今刑政之书三百卷,号《类集》,并行於代。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於珠玉。又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 其他网友回答:元稹是晚唐的一位诗人,与白居易关系特别好,二人合称:元白。
元稹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相似,经历也相似,屡次遭贬官,所以二人互为知音,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元白的这种唱和在诗歌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动不动几百言的唱和,可见二人的才华和功底都十分了得。但整体而言,元稹略逊于白居易。
元稹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悼亡诗写得特别好,古代的悼亡诗专指爱人,千古名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出自元稹之手。还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无人不知。
但是据说元稹的人品不好,一边写着凄婉哀切的悼亡诗,一边另寻新欢。这破坏了人们对一往情深的爱情的向往,所以元稹常被现代人戏称“渣男”,传言《西厢记》的负心汉张生就是讽刺元稹的。但是我认为元稹对妻子的感情是真切的,忍受不了寂寞也是真实的,在古代元稹的行为也是合法的,不必对其在道德上过于批判。只欣赏他的诗就好。
总之,元稹是晚唐很重要的一位诗人,苏轼评他的诗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其实,元稹的诗很值得一读的。
其他网友回答:提到元稹这个人,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离思》一诗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没错,元稹是唐朝大诗人,而且人长得比较帅。一般而言,长得太帅的男人对女人多半是个祸害,如果这个男人恰巧还能写一手融冰蚀骨的好诗词,那他就是情花剧毒,无药可解。
我觉得,元稹就是这样一个人。历史上,曾有很多女人被元稹祸害过,但最著名的三个女人,三个女人,个个都让元稹的恶名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如果要知道元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必须从这三个女人下手。
第一个崔莺莺大家应该都看过《西厢记》,就算没看过,也应该听说过,《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所著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式的高峰。这部剧中,张生用情诗撩崔莺莺,通过红娘穿针引线,终于把崔莺莺搞到手。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并不圆满,最后张生为了自己前程将崔莺莺抛弃了,可谓经典的渣男形象。
然而,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的时候,是借鉴了著名的唐传奇《莺莺传》,而《莺莺传》的作者,就是大才子元稹。
情窦初开的莺莺偏偏禁不住元稹三番五次的撩拨,架不起元稹接二连三地撩拨,她奋不顾身地投入元稹的怀抱。但最后,元稹看上了别的女人,无情的抛弃了莺莺。
第二个,韦丛韦丛是一个富家女,他聪明伶俐,知道元稹的才学和价值,再加上元稹一表人才咋看都舒服,竟然放下千金大小姐身价,在元稹最为失意落魄的几年,与他清贫相守,全力携助元稹出人头地。
韦家是名门望族,当时的元稹并没有依靠韦丛的家世,而是选择自己努力。韦丛也希望元稹自己的才学和能力进入仕途,而不是仰仗娘家的家族声望和人脉资源,而元稹呢,他想要利用韦家的家世名望和人脉,又担心韦家瞧不起他的清寒,宁肯硬扛着,也不肯向豪富的韦家伸手。最后,韦丛疾病而死,可谓是被元稹害苦了。
第三个,薛涛薛涛的名气比前两个人名气都大。薛涛是薛勋的女儿,名门闺秀,但家道中落后,沦为营妓。元稹看上了薛涛的诗文才气,虽然薛涛已经四十多岁,但元稹并不在乎,后来元稹因为任职,从四川调到洛阳,与薛涛分开。临别的元稹对薛涛许以三年为期,三年后亲赴成都娶她为妻。
可是,薛涛左等右等,信了元稹的邪,四年过去了,也没有见到元稹来娶她,万念俱灰直下,遁入空门。
其实,元稹到洛阳时,先是娶了安仙嫔为妻,安仙嫔死了之后,元稹回到四川,在薛涛的眼皮子底下,又娶了涪州刺史裴郧的女儿裴淑,可谓是很滥情的一个人。
元稹一生官运不畅,除了留给世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还有那些豁着一道裂口的情感故事。综上所述,我认为,元稹就是一个会写诗文的大渣男,是出了名的大猪蹄子。
欢迎与我一起探讨,更多精彩,请关注【雄观大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元稹是个极度完美主义者,花心男,诗词大家,对心爱女子冷漠无情的男人。
其他网友回答:非常美但也非常虚伪的一首诗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非常美的一首诗,脍炙人口。其中情切,让人感觉元稹从此只会在怀念中思考人生真谛,再也没有你侬我侬的心思。
若真以为元稹如此厚重,就误会了。这哥们写完这诗,随手一扔,就与大自己十岁的薛涛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或许元稹只是逢场作戏,但四十岁的薛涛在这场爱情里燃烧殆尽,脱下红裙,换上了道装。
不能把诗人表达的美好误会成他自身的美好,很多时候这些美好也只是他们自己的憧憬和向往。
如今锦江繁华地有一个望江楼公园,这个公园的主题便是薛涛。元稹之才,大薛涛十倍,但对薛涛的纪念规模远大于元稹,可见人们选择记住什么东西,很多时候并不决定于才华。
相信大家对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并不陌生,尤其是前半句,简直就是坚贞不渝的代言语!不知道有多少人曾为这首诗心动不已,但是令人幻灭的是,这首诗的作者,与白居易是知交好友的元稹,却是一位的著名的花心浪子,堪称渣男!
元稹此人虽因情诗出名,但人品却和诗中所述相差甚远。
先说元稹微时,还是个穷小子的元稹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初恋叫崔莺莺,简直就是翻版的《西厢记》,元稹和莺莺恩恩爱爱的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几年后,因为莺莺家道中落对元稹仕途没啥帮助,于是痴情人元稹果断给初恋发了好人卡,大言不惭地表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果断远赴帝都考取功名。
虽然落榜,但却得到太子少保韦夏卿的赏识,更是发觉韦夏卿的小女儿竟然十分貌美。
于是元稹这位大才子轻易的就娶到了千金小姐韦丛,而且两人的婚后关系还不错,但却很穷!
千金小姐韦丛还要靠变卖首饰支持这个家庭。并且元稹在岳父的提携下官升至监察御史。但是好景不长,韦丛年纪轻轻却去世了,于是元稹就写了遣悲怀三首,里头有如下句子: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简直感动得人要死要活的,说是要和老婆死后同穴,来生再见……
更"情深”的是,他还许下终身不娶的诺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当然还有上面那句著名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但是元稹身为一位浪荡的大才子当然没能做到自己诗中说的那么坚贞,依然流连辗转与花丛,后来年轻俊朗的鳏夫元稹,更是和唐代著名妓女诗人大姐姐薛涛,来了一段也不知道是柏拉图式的还是未央生式的恋爱,一时传为佳话。薛涛是谁?
她可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女诗人,又是官妓,阅人之无数,尽是政界商界各名流。但是这样一个女人还是看上了渣男元稹。
不出意外的两人也没能长久,和薛涛才同居了四个月,元稹就因工作调动,从此分道扬镳了。
可是就是这么位“旷世痴情种”,劈了腿,负了情,却还心安理得的继续写诗,诉说着自己的深情和爱恋。
元稹的一生,莺莺燕燕不计其数,简直就是心口不一的典型。
有时去看那些古代文学家、书法家之类的人物小传,往往由于后人更喜爱他们的作品,对其平生作为和私生活也爱屋及乌地欣赏起来。一个个把这些也吃柴米油盐,也偷鸡摸狗的人儿写的跟一丝不染的圣人一样,对他们的仕途不顺动辄也跟着骂奸臣当道大吼汉武不见明,对他们糜烂的私生活也纷纷翘大拇指说这才是懂得享受爱情……
其他网友回答:据说是个渣男。对女孩子始乱终弃,到处沾花惹草,并且文过饰非。但是文采过人,诗作动人。其实是典型的中国公子哥的形象。
其他网友回答:渣男也好,滥情也罢。但不得不承认,元稹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人。否则也不可能写下“曾经沧海难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千古名句,其中的情真意切黯然神伤,无不动人心扉。这也是这首诗传诵至今的缘由。正所谓不经风雨,难以成江河。也正是由于有那无数段真挚情感的经历,也就成就了他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元稹就是元稹,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负心汉渣子只能由人凭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