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在寺庙,不近女色,这两件事放在皇帝身上,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它真实地发生在了梁武帝身上。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菩萨皇帝”,甚至汉传佛教不近女色的规定,都是由他创建的。
不过,早年的梁武帝萧衍可不是“吃素”的。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自称是萧何的后人,与南齐皇族萧氏同宗。萧衍的父祖,在南齐建国过程中立下大功,又因同宗身份,所以萧衍年轻时,就活跃在南朝的政治中心。
萧衍的第一桶金来得极其轻松,他给图谋夺位的萧鸾献了一计,助萧鸾轻松登上帝位,由此进入齐明帝萧鸾的亲信行列。
萧衍的第二桶金来自于战功,因为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建功,他被萧鸾任命为雍州牧,成为拥有军事实力的土皇帝。
萧衍的第三桶金来自于废立皇帝,萧宝卷登基后,出于猜忌与萧衍兄弟结仇。萧衍举兵反叛,讨伐萧宝卷,在王珍国的帮助下,他杀掉萧宝卷,拥戴齐和帝萧宝融,并以大司马掌军国事,成为无冕之皇。
萧衍的第四桶金来自于废帝自立。在朝中实力派大臣们的支持下,萧衍接受了萧宝融的禅位,改国号为“梁”。为了感谢萧宝融的识时务,萧衍送了一盘生金给他当“点心”。
那一年,萧衍38岁,青年气盛,与菩萨一点不沾边。那时候的萧衍,还因为好色,差点错过了龙椅。
萧宝卷被杀后,萧衍接管皇宫,他在萧宝卷的两千佳丽中,选中了两位顶级尤物,一个叫吴景晖,一个叫阮令嬴。
从此,萧衍专心于对两位美女的深入研究。七个月吴景晖就出成果,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萧综。可惜那时候没有设立诺贝奖,否则真应该授予他一个“遗传学突破奖”。
萧衍醉心于“遗传学”时,把他的心腹们急得团团转:别介啊明公,坐上皇位,你有的是时间,再慢慢研究嘛,这么搞容易被别人接手你的研究对象啊!
这就是年轻时候,专食荤腥的梁武帝萧衍。
当然,那不是梁武帝的主流,即位后的他,表现出了一代明君的气度。他勤于政务,肃清吏治,任用贤良,让充满腐朽气味的南朝,为之一振。钱穆先生称赞他,整个南朝,“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南北朝正是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时期,上流社会都有崇佛的习俗。梁武帝小名“练儿”,练,取自梵音,意思是清修之地,可见他的父祖就是个崇佛之人。晚年的梁武帝,也开始走上了痴迷佛教之路。
必须承认,梁武帝崇佛是有政治目的的,不过很显然,他在崇佛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政治家身份。
历史上信佛的皇帝很多,真正出家的,只有发迹前的朱元璋,顺治帝是出家未遂。萧老头拿出家当演戏,搞了四次,富了寺院,穷了国库。
梁武帝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依据:佛家不能吃荤腥,也不能近女色。所以,他带头垂范,近四十年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并要求全国推行这条禁令。
因为不近女色,惹得当初的被研究对象吴景晖很不爽。愤懑之下,她向“研究成果”萧综透露了一个秘密:萧宝卷才是你亲爹!
萧综差点惊个跟头,叫了这么多年的爹,竟然是杀父仇人!他一溜烟逃到北魏,改名萧缵,打出为亲爹复仇的旗号。搞不清梁武帝,是不是存在“为年轻时的荒唐赎罪”的意思,他对萧综母子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这时候的梁武帝,醉心于佛学研究,政务松弛,俨然成了“教皇”,南梁的政治、经济开始走向大幅滑坡。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活到八十开外的皇帝:宋高宗赵构80周岁,武则天81周岁,梁武帝萧衍85周岁,清高宗弘历88周岁。其实如果不是梁武帝死于非命,他极有可能是长寿冠军。
故事要从一个叫侯景的家伙说起。侯景原本是东魏军阀,他依靠高欢的支持,越做越大,拥兵十万,割据河南。
跟一般的军阀以武功立足不同,侯景因为生理缺陷,谋取天下靠的是大脑。原来侯景天生一条腿短一条腿长,跟“范伟”似的,走起路来在一米六和一米七之间飘忽。
特别之人必有特别之处,侯景集智慧、阴险和狠毒于一身,高欢都对他都忌惮三分。果然,高欢死后,高澄根本镇不住侯景,他反了。
反叛后的侯景,原本想投靠西魏宇文泰。宇文泰对他不感冒,您哪儿凉快哪儿去!好在天下分裂,哪儿没有歇脚的地方?侯景向梁武帝抛出橄榄枝。
十万兵马,外加河南之地,梁武帝一下子眼绿了。大臣们竭力阻止:侯景天生反骨,这种人伤主,不能要。
萧老头被侯景的“陪嫁”冲昏了头,不顾反对,接纳了侯景,又做出一个昏聩的决定:他让侯景假节独掌河南军政,给侯景插上了一对翅膀。
东魏不甘心一下子失去河南,派兵攻伐侯景。梁武帝派侄子萧渊明,率军增援侯景,结果却败给东魏,萧渊明做了俘虏。
鸡没偷成,米还丢了。就在梁武帝生闷气时,东魏送过来一个好消息:咱俩和解,不打了,我把萧渊明给你送回去,可好?
侯景一听南梁要与东魏和解,立刻慌了:万一他们拿我做谈判筹码,那可咋整?
为了试探梁武帝的态度,侯景冒充高澄,给梁武帝写了一封信,提出和谈条件:拿侯景换萧渊明。梁武帝见到“高澄”的信,眼睛都不眨一下:成交!
侯景大怒,好你个老萧头,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反了!他给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抛下一个难以抵挡的诱饵:干掉老萧头,你就是皇帝!
这边侯景和萧正德积极筹备叛乱,那边昏聩的梁武帝浑然不知,还不停地给侯景增兵增粮增饷。在梁武帝的“鼎力相助”下,侯景只用了两个月,就攻破了建康城。
皇城陷落后,侯景不敢公开杀害梁武帝,而是将他囚禁在台城净居殿。估计侯景的想法是,都85岁高龄的人了,经此打击,能挺过三天就算造化了。
然而,有“佛法护身”的梁武帝,偏偏心如止水,每天打坐诵经,面色红润,一点升天的迹象都没有。一拖几个月,侯景忍不住了:减掉饮食,看你能停多久!
梁武帝就是在这种非人道的折磨下,病饿交加,不久驾崩!
其他网友回答:梁武帝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南北朝是一个战火纷纷的朝代,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年代。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萧衍年轻时就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估计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得一拼,曹操是东汉文坛“建安七子”之一,萧衍是南齐“竟陵八友”之首。
<萧衍>
萧衍生活在男齐萧氏政权统治之下,他和皇家的血缘关系很近,加之战功卓著,因此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南齐三朝元老。
如果做个比较的话,萧衍相当于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被皇上加“九锡”,拥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历史证明这样的人最容易篡位,历史同样也给了萧衍这样的机会。
在萧衍38岁时,他的竟陵七友制造“行中水,为天子”的谶语,(行中水乃“衍”字)。
谶语在民间迅速传开,萧衍要当天子实乃天意呼之欲出,萧衍首先占领了民意制高点,为他的篡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萧衍>
接下来架空当时的皇上和帝萧宝融。然后群臣逼和帝退位禅让于萧衍。萧衍假惺惺三辞三让后勉强接受请求。
公元502年,萧衍在都城南郊祭告天地,登台接受百官的朝贺,废齐建立梁朝,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梁武帝。
梁武帝在历史上确实能打能拼,得皇位凭的是实力,属于众望所归。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全才的开国皇帝,晚年竟然被饿死在寺庙,这到底为什么呢?原来萧衍开创了梁朝以后,吸取了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勤俭节约,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萧衍日夜不敢懈怠,批改奏折经常通宵达旦。在选官任命上唯才是举,在他的治理下,梁朝国富民强、四方安定。
待国家大定,萧衍有了享乐思想,没有了以往的工作热情,取而代之的是沉溺佛法,祈望长生不老。
萧衍仿佛走火入魔,我认为萧衍被某种理论洗脑了,始终走不出迷途。
比如他从43岁起就不碰女人了,从心里认为碰女人是对神灵的亵渎,这可苦了三宫六院里的妃子们了,有时候人钻起牛角尖来,九头牛也拉不回!
萧衍到死40多年没碰过女人。他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禁欲皇帝。
这还不是萧衍最奇葩的举动,萧衍为了一心向佛,竟然先后四次出家当和尚。
也不知道萧衍哪根弦搭错了,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从来没见过不爱江山爱当和尚的皇帝。
萧衍第一次出家是在公元527年4月,这一年他43岁。皇上很任性,国家需要他的时候,竟前往同泰寺出家当了和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和尚是家里穷没办法才出家的,但是萧衍的情况和老朱不同,萧衍衣食无忧大富大贵,不知道他出家为了什么?
有人说了,萧衍是为了信仰,为了信仰人可以去死,相比死,出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姑且信你了。
但是群臣不答应,国家不能一日无主,经过朝臣们的苦苦哀求,萧衍三日后被接回了宫。
公元529年10月,也就是在第一次出家后的第二年,萧衍第二次到同泰寺出家。
这次主持不敢收留他,萧衍说,“没事,我这次出家不回家了,赶紧给我剃度”。主持不敢得罪皇上,只好为他剃度烫戒疤。
就在萧衍出家10天后,朝廷直接向同泰寺捐了一亿两银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赎回萧衍。
公元546年5月,84岁的萧衍第三次到同泰寺出家,这次朝廷用两亿两银子赎回了他。
公元547年4月,萧衍第四次到同泰寺出家,十天后,朝廷拿出一亿两白银赎回了萧衍。
看到了吧?萧衍四次出家,朝廷拿出来4个亿为他赎身,国家财富都赞助了佛教。
梁朝时期的佛教很兴盛,由于萧衍的示范效应,当和尚成了一种时髦,老百姓荒了田地都去当和尚。当时人们说:“当和尚多好啊,整天不干活,待遇又不错。”
萧衍虽身在朝堂,心却在佛寺。有精力研究佛教理论,没有心思治理国家。萧衍重用小人和奸臣,造成了朝政昏暗腐败,再加上乱建佛寺,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以至于使梁朝国力衰败。
侯景是个胡人,由于他窥视北齐皇位预谋反叛失败,这才投奔了萧衍。
说白了侯景是个野心家和阴谋家。
当时老迈昏庸的萧衍没有看透侯景的为人,为了笼络侯景,萧衍把自己14岁的孙女萧妙淽嫁给了他。
候景投降后,朝中大臣都知道侯景的为人,劝谏皇上远离这个人,然而萧衍置若罔闻,依然重用侯景。
群臣无奈摇头叹息道:“乱世就要来了!”
果然一语成谶,公元549年6月,“侯景之乱”爆发了。
侯景带兵包围了京都,梁武帝萧衍被困数十日,在外无援军、内无粮食的情况下,萧衍让侍卫掏鸟蛋吃维持生命,曾经的一代雄主竟落魄到这步天地,他曾经跪拜的神灵不知此时躲到哪里去了?
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人在危机的时候反而冷静了下来,萧衍仿佛看到了他曾经逼死南齐和帝萧宝融的情景……
事是人非,自己和侯景有什么区别呢?自己一生向佛,心中无佛,没有善念,吃斋念佛有何用?萧衍终于明白了。
萧衍醒悟的有点晚了,侯景怎能放过他,又过了几日,萧衍被活活饿死了,终年86岁。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皇帝啊!一想到这俩字,一般人都会觉得这吃顿饭没有一百八十几个碟都不好意思开饭的。
咋说呢?您说的这是慈禧,也就她喜欢这么干。
再说人啊,一个肚子就那么大,能撑几碗粥。好了,咱接着说,中国历史上四百多个皇帝,被饿死的皇帝还就这么一个。
当然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提到赵武灵王,要俺说这应该不算,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事,唯一的王应该是周天子,而且皇帝这个称谓是打秦始皇开始的。
不管咋说身为大领导居然被饿死了,这也算是一景。那么身为大领导被饿死的,历史上也就这俩人。
咱说也可惜,不管是赵武灵王还是这梁武帝,那都算是有能力,有所作为的人,结果……(摇头!)
其实这二位能走到被饿死的地步,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脑子糊涂了呗。
那么接下来咱就把梁武帝这事给大家伙聊上一聊。梁武帝这人是南北朝时期梁国的开国皇帝。
大家伙也知道南北朝时期这算是咱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就一个字乱,草莽英雄不少,脑壳长反骨的反骨仔他也不少。
那么梁武帝年轻的时候,那可是左手抓笔杆子,右手能操刀的人,文武全才啊,那会还有个排名叫竟陵八友,这梁武帝就是这八个里头排第一的那个。
对了,忘记说了,这里插一句梁武帝叫萧衍,就这个姓氏您要是往上数的话,就能数到萧何的头上,就是汉朝和刘邦一块起家的萧何,没想到吧!
咱接着说事。
梁武帝年轻的时候,他们这个萧家建立的是南齐,您要是往近了数,梁武帝的父亲是南齐皇帝齐高帝的族弟。
所以梁武帝的家事也显赫,也就是说梁武帝在南齐这个环境中,那也是顺风顺水的,再加上梁武帝本人能文能武的,所以这战功啥的就有了。
最后的地位居然就是南齐三朝元老的身份,说不好听的,就这家事就这资历,除了皇帝就属他大了。
所以有功劳那就赏吧,到了最后这都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各种超规格的荣誉可就来了,什么加九锡,上朝可以配刀剑,见了皇帝可不拜啥的。
作为现代人都知道,这人臣走到这份上,不反都不行了。其实也对,佩戴刀剑这不算啥,您要是搁历史上皇帝给大臣加九锡的,就这大臣的目光一准瞅的是皇帝宝座,下一步就是篡位,这都是规律,大夫把脉那是号的死死的。
那么咱把这个过程给大家伙说一说!历史也给了梁武帝机会,那会萧家的皇帝他也乱,齐武帝死后,就因为推举皇帝这事,还死了人,闹来闹去的就是两帮子大臣都想在皇帝上任这事给自己扩充实力。
最后大臣王融被弄死了,另一派的萧鸾占了上风,而梁武帝和这萧鸾算是一伙的,这不就扶持了皇太孙上去。
结果这皇太孙吃啊,喝啊那是手到擒来啊,好事不干缺德事干了不少,和庶母通那个啥,至于政务啥的一脑门的浆糊,全丢给了萧鸾,别人劝解他还不听。
就这桥段,大家伙也明白,萧鸾不弄他这都过意不去不是。
咋整?废了他!这就是萧鸾的最后的决定。
于是弄回一个萧昭文当皇帝,至于那个皇太孙皇帝,直接就给杀了。
至于这萧昭文,其实大家伙也明白这就是个过渡,做皇帝也就七十五天,同样被萧鸾给杀了。
那么连杀俩皇帝,接着当然是萧鸾自己当皇帝了。
所以南齐这段时间是相当混乱的。
而萧鸾也是个有能力的人,但在位有就五年而已,上来他的儿子萧宝卷,治国那是没有一点脑子,还特别的残暴,给他当大臣一万头驮羊从大臣们心头涌过,大臣们让这货给杀的,哭都不敢哭,心里摸泪。
那么梁武帝作为当时一个有能力的人,一大帮子的人聚集到了他的麾下。
那不用问,抽他丫萧宝卷的,于是萧宝卷被围在了京城里头了。
俺说你都到这份上了,好好的联合大臣们守城,也许就能撑过去了。
咱前头不就说了,这家伙治国就是一脑门浆糊,还听那帮子坑不死他的小人,拿起屠刀还在砍大臣。
这下好了,带兵的大臣一摸自己的脖子,感情这地哪天也的开条缝,这那成啊,于是萧宝卷的脑瓜子让人给剁了下来,送给了梁武帝。
那么南齐拿下了,梁武帝到也没有着急忙乎的称帝,而是又扶持上去一个。
一看到这里大家伙其实也明白,这同样也是个过渡而已。
梁武帝现在大臣们的心是笼络住了,这不还有民心不是。
弄了一个行中水,为天子的谶语,行中水,不就是萧衍的衍字吗?架秧子起哄,这民间一传开,得咧,这局势算是造出来了。
顺理成章的梁武帝就做了皇帝,当然那个被扶持上去的,吞金自杀了,当然也是被逼的,毕竟没人愿意这么干。
那么南齐打这里就结束了,而南梁就出现了。开始的梁武帝还是不错的,一件衣服都能穿三年,一个被子盖两年,通宵达旦的工作,这朝堂也是一片清明,老百姓过的也有滋有味的。
这挺好的,这要是走下去,那一个大一统的局面指不定就出现了。
要知道梁武帝可是活了八十六岁,就这岁数没几个皇帝能比的了。
这人老了思维就跟不上去了,就没有了锐意进取,开始沉迷于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梁武帝。
而梁武帝打43岁时就开始禁欲,就这架势您别说九头牛了,四百八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
先后四次出家,朝廷光把他从和尚庙里赎出来就花了四亿两白银,一次一亿,您就说吧,就这架势,全国老百姓不干别的了,全跑去当和尚了。
这能有个好?
最后侯景之乱就开始了。
侯景这人那是脑壳长了密密麻麻反骨的人,一看这架势不反都没道理,结果就是梁武帝被困在了皇宫净居殿,说来也有意思,就这侯景在见到梁武帝之后,还有些害怕,所以就没有杀他,而是将梁武帝给困了起来,所以从这里您也能看的出来八十多岁的梁武帝的威严还是有的,这其实就是能力,只是后来他不用,胡闹去了。
最后梁武帝就被活活的饿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回答:梁武帝萧衍本是南梁的开国皇帝,他英明神武,德才兼备,既有治国之能,又有统兵之才,在历代皇帝中属于出类拔萃的那一个,可惜他最终却活活饿死在寺庙中。他死时嘴里发出的一个声音,传到今天,竟成为网红语。这是怎么回事呢?
(萧衍剧照)
萧衍出身于门阀世家兰陵萧氏,又是南齐皇族子弟。
父亲萧顺之不仅是齐高帝的族弟,还是朝中重臣。这样高贵的出身,自然让萧衍从小就受到极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学好读,年少时便在文学辞赋上展露了极高的天份。到成年时,不光满腹才学,还和沈约、谢朓等文学大家齐名,被尊为“竟陵八友”。
有背景,有才学,萧衍很容易就得到举荐入仕为官。
萧衍并非是个书呆子,他在职场上由于情商高,再加上办事能力很强,人又果断机敏。因此,不光得到上级领导的喜爱,同事也都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工作不久,他便被提拔为参军。
就在这时,萧衍的父亲萧顺之病逝,萧衍遵礼制辞去官职,回家丁忧3年。
按说人走茶凉。可萧衍不一样,他在守孝3年期满后,立刻就官复原职,并得到齐武帝萧赜提拔,先当太子庶子,再当给事黄门侍郎,成为侍奉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员。
公元493年,萧赜病逝,指定最得宠爱的皇太孙萧昭业继位。
萧昭业为人荒唐,不光与庶母有不伦之事,还挥霍无度,身边总是簇拥着一帮奸邪谄媚的小人。
辅佐萧昭业的尚书令萧鸾屡有规劝,萧昭业不但不肯收敛,反而还与人密谋,想诛杀萧鸾。
萧鸾听说后,便和萧衍密谋,发动政变,废掉萧昭业。随后在萧衍的帮助下,萧鸾自立称帝。
(萧鸾剧照)
有拥立之功的萧衍,自然得到了萧鸾的回报,被升为中书侍郎,不久又升为管理宫廷事务的黄门侍郎,自此萧衍在朝中的地位开始显赫。
萧衍不光在政治上有能力,他在指挥作战方面也很不错。
萧鸾称帝不久,南齐受到北魏军的攻击,他便命萧衍率军抗击。
当时一些齐军听闻北魏军达30万之多,士气低迷,根本没有胆量应战。
萧衍得知后,主动申请担任前锋。他利用夜色疾行,赶在天明之前抵达北魏军营附近的山上,在山上山下遍插旌旗。待天色大亮后,被北魏军包围在城中的齐军认为援军抵达,不由大为振奋,出城应战北魏军。
萧衍命麾下的将士与城中齐军前后夹击。他为鼓舞士气,又亲擂战鼓。一时大家士气高涨,奋勇无比,很快击溃了北魏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萧衍凭战功被萧鸾升为太子中庶子,后被任命为雍州刺史,负责塞防军务等,自此在军中威望极高。
萧鸾去世后,太子萧宝卷继位。他昏庸无道,滥杀功臣,引得朝臣无不惶惶自危。萧衍借机发动政变,除掉了萧宝卷,改立萧宝卷的同母弟萧宝融为帝。由于拥立有功,他被任命为大司马,不仅军国大事都由他来主持。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殊荣。
权势显赫的萧衍在朝中威望极高,朝臣多次表示,希望他能做皇帝,并逼迫萧宝融写下禅让诏书。随后,在大家的一再请求下,他这才登基称帝,接受百官朝贺,改国号为梁,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南梁。
(萧宝卷剧照)
萧衍做皇帝,尽职尽责,非常勤奋。
他励精图治,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他很懂得引进人才,又能广听谏言。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南梁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萧衍还是个极为简朴的皇帝,对吃穿从不讲究,也没有时间贪图享受,所以百姓对他无不夸赞。
萧衍还是个极重亲情的皇帝,当皇亲国戚犯了罪,他总是设法为这些人开脱,不按律法严惩他们。结果,由于他的纵容,他的弟弟萧宏愈发目无法纪,甚至还阴谋行刺,想要夺他的帝位。他最宠爱的儿子萧综也受生母吴淑媛挑唆,投降北魏,与他为仇。无论他怎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儿子萧综就是不听。
弟弟的背叛和儿子的反目,让萧衍对人生心灰意冷,竟几次抛弃江山社稷,出家为僧。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一是国事需要萧衍来处理;二是堂堂一国之君,竟然成日在寺庙中礼佛讲经,这传出去也不合适。所以大臣们每次都苦苦相劝。
萧衍却铁了心要做佛系皇帝,怎么劝都劝不回来。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得捐钱上亿给寺庙,这才让萧衍回心转意,同意还俗继续做皇帝。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又脱下龙袍,剃发为僧。于是大臣只得再次重金到寺庙里去赎他。三番五次,国库里的钱便都捐给了寺庙。
财政一贫如洗,萧衍却不为所动,反而成天想着如何大兴土木,建造更多的寺庙,来承载更多的和尚。
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来支持寺庙,萧衍一味加重对百姓的盘剥。这样一来,沉重的赋税自然压得百姓苦不堪言。许多百姓见做和尚收入高有前途,于是纷纷抛下田地,改行做了和尚。
(侯景剧照)
不理朝政,笃信佛教的萧衍,还号召全民礼佛,并带头不近女色和荤腥,严守清规戒律。
这样一来,吏治废弛,朝政昏暗,国家也处在动荡之中。
侯景在归降南梁后,看到这种局面,趁机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有意思的是,即将失去江山的萧衍,却并不慌张,反而镇定自若地规劝侯景说,江山我给你了,但你要管束好部下,不要让他们骚扰百姓。
侯景答应后,萧衍神色泰然,继续在净居殿中参禅,压根不留恋高堂之上的龙椅。
这次,由于侯景交待,再也没有人来打扰萧衍。不过,侯景不光不许人来打扰萧衍,还停止了食物和水的供应。被幽禁在净居殿的萧衍饥渴难耐时,除了向佛求助,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据《资治通鉴》记载,萧衍在临终前,因为口苦,想要向侯景讨一点蜂蜜水喝,然而侯景却拒绝了他这微乎其微的请求。看破红尘的萧衍不由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说完“嗬嗬”两声,气绝身亡。
萧衍没有想到,他这无奈的“嗬嗬”两声,传到今日,竟成了网红语,意即表示无语,只能“嗬嗬”(或者“呵呵”)。
(参考文献:《梁书•武帝纪》《中国通史》)
其他网友回答:梁武帝萧衍老爷子绝对不是一个平凡君主。只可惜生在了南北朝那样激荡的历史时空里,否则老爷子的成就绝对能盖过秦皇汉武。
老爷子聪明绝顶。文采飞扬,琴棋书画样样出类拔萃,这已经很难得了,更难得的是他还能上马打仗,做皇帝之前立有大量战功。登基后在政治上也是一把好手,在位时间48年,开创了南朝历史上最为稳定富足的一段小盛世。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有文采,最著名的是昭明太子,只可惜英年早逝。
老爷子并非饿死在寺庙。《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太清三年)上虽外为侯景所制,而内甚不平。景欲以宋子仙为司空,上曰:“调和阴阳,安用此物!”景又请以其党二人为便殿主帅,上不许。景不能强,心甚惮之。太子入,泣谏,上曰:“谁令汝来!若社稷有灵,犹当克复;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军士入直省中,或驱驴马,带弓刀,出入宫庭,上怪而问之,直将军周石珍对曰:“侯丞相甲士。”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谓丞相!”左右皆惧。是后上所求多不遂志,饮膳亦为所裁节,忧愤成疾。
侯景作乱后,软禁梁武帝,以作政治筹码,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使用“饿死人犯”这种最没有效率,也最容易让天下人寒心的手法去加害他。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萧衍老爷子躺在台城皇宫净居殿,嘴里发苦,索要蜂蜜不得,在发出了两声”嗬!嗬!(表示惊讶)”的声音后,一命呜呼。
老爷子享年86岁,病死的可能性更大。且作为佛教信徒,要进行禅观修行,对饮食是相当节制的。佛教初期的禅修,是一种苦行。要大大强于后来佛教徒的参禅对肉体的折磨。而老爷子最后想要的蜜水,也是符合佛教徒饮食仪轨的。
老爷子信奉佛教,晚年遭遇侯景之乱,于是很多不负责任的历史学家把老爷子晚年的遭遇甩锅给佛教,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表面上,不管印度还是中国,几个比较有名的佛教护法王,都没有得到什么“好报”。比如阿育王,古印度帝王之首,死后不久,孔雀帝国迅速衰落灭亡;贵霜帝国迦腻色伽王就更惨了,在远征途中为其部下所杀。中国的隋文帝的笃信佛教,开创大隋,可惜帝国没几年就覆灭了。再加上梁武帝,也是没得到善终。这些护法王的命运和佛典上描写的转轮圣王相差太远。可见不能把佛教神化!
不过这些护法王选择佛教,都是极具宏大战略眼光的。
拿梁武帝来说,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大汉一统之后,文治武功,旷古绝今。中原农耕文化繁荣,让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草原民族咸来归附。但是天下共主汉王朝衰败之后,意识形态四分五裂,各族之间的相处的矛盾显现了出来。于是产生了魏晋南北朝好几百年的战乱时代。
简单来说,那时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汉民族的天下,经济繁荣,文化先进,是儒文化的正统传人,但是儒文化讲究“家天下”,导致豪门世族林立,一个豪门就是一个大经济体,一个大军事集团,几个豪门联手,就足以更替皇权。长江以北地区被几个草原民族把持,他们武力强大,但是不善经济,文化落后,在传统意识形态上只能算夷族。
佛教文化由此乘虚而入,被北边的统治者广为接纳,并被当作新意识形态推广开来,以图在意识形态上获取正统性,进而一统天下。
所以,在那个历史大背景下,南北地区只有率先完成儒家文化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融合,才能进一步统一意识形态,缔造统一的帝国。
梁武帝正是具备这样超前的眼光,看到了佛教在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所以沉迷于研究佛教。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只可惜那时佛教思想还未大规模传入中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
值得一说的是,梁武帝开创的佛教本土化事业,间接培养了天台宗的创立者者智顗大师,智顗大师的父亲在梁武帝第七子,梁元帝萧绎那里做官,侯景之乱后参与了梁朝一系列军事政治斗争,丢掉了性命。智顗大师看到梁朝在武帝时期的强大,到最后被西魏蹂躏,短短几十年而已,人世无常,于是遁入了空门。天台宗是第一个真正本土化的佛教分支,在佛教史上地位殊圣。隋朝尊天台,一统天下。直到到唐代佛教研究达到最顶点,宋朝完成了儒家文化的转型和对佛教文化的吸收,才最终奠定了南北一统的意识形态,这已经是千年后的事情了。
其他网友回答:作为一个皇帝,梁武帝萧衍活得时间长(86岁),在位时间也长(48年),这两项指标放在我国历史上,绝对是神级别的存在。但是梁武帝的后半生沉迷佛教,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建了很多寺庙,还非得要出家,大臣们一次次把他接回来,他一次次又跑去庙里,实在是荒唐至极。萧衍晚年荒废政事,沉迷佛法,最后轻信了侯景,结果被这个三姓家奴囚禁,最后被饿死,实在是悲哀。
萧衍是南朝梁的建立者,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家族背景,他是南朝齐的皇室近亲,后来因为战功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之后,逼迫南朝齐的最后一个皇帝萧宝融禅位给他,他由此得以在38岁的时候就成皇帝。
萧衍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出生好,自己又有才华,而且还能打仗,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当了皇帝之后,萧衍也堪称是皇帝中的典范,勤于政务,批改奏章经常通宵达旦;任人唯贤,官员任命能力第一;十分节俭,一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盖三年。
在萧衍的治理下,南朝内政外交都很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如果他能保持这么势头,未来统一天下,不说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的伟大皇帝,起码上个中国古代N大皇帝排行榜是极有可能的。
可问题就是,萧衍烦了很多皇帝都会犯的错。萧衍在晚年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就开始放飞自我,在佛法里寻求自己的存在价值。但是萧衍又不是单纯的喜欢佛法,他开始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修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对南朝梁大兴寺庙的描述,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其实也是一把人民的血泪史。
仅仅在首都建康,寺庙就多达500于座,僧尼更是超过十万人。萧衍在全国大兴兴建寺庙之风气,后宫妃子和公主和各级官员也是无人不跟风,大量的社会资源开始向寺庙倾斜,不但建造花费甚巨,寺庙更是变得富得流油。反倒是百姓变得十分疾苦,很多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都跑去当和尚。
而更可怕的是,寺庙有大量的土地,而且不用缴税,人人都去当和尚,种田种地的人自然就少了,那么生产作物自然就少了,时间一长,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在最巅峰的时期,全国一共有上百万人跑去当和尚,所以南朝梁是历史上佛教最兴盛的朝代之一。
萧衍还是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他从自己四十三岁的时候开始不碰女人,他的这种极端禁欲的做法,对于一个皇帝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不过萧衍最后活了86岁,也许与他的这种禁欲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只是苦了他的后宫妃子,无处安放的欲望,是她们大半生痛苦的根源。
除此之外,萧衍还有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和尚。为此,萧衍多次出家,但是都没有成功。
萧衍第一次出家是在527年,也就是他63岁的时候,他去寺庙待了三天,结果被大臣给请回来了;萧衍第二次出家是在他65岁的时候,他来到同泰寺,脱下黄袍,换上僧侣的服装,在寺庙里讲《大般涅槃经》。不过这一次萧衍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出家,因为大臣们来请他回去的时候,他居然不回去!最后还是大臣们凑了1亿钱,向寺庙提出赎回他们的“皇帝菩萨”,萧衍这才无奈地跟着大臣们回去了。后来萧衍又搞了两次出价,每次都赖着不走,每次都是大臣们凑钱把他给赎回去,而且一次花的钱比一次多。
后来大臣们苦口婆心地劝他,说了很多好话,萧衍这才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不过萧衍为何非要出家呢,我想可能真的是因为热爱,不然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解释了。堂堂一个国家的皇帝,放弃锦衣玉食和后宫众多美女,非要出家做和尚,还搞得整个国家养着大量的和尚,不是真的信佛是不会这么做的。
也正是因为萧衍在晚年把大部分精力全部放在佛法上面了,所以就让奸臣钻了空子,尤其是一个叫做侯景的人。
侯景是个胡人,性格反复无常。侯景最开始跟着北齐的奠基人高欢,由于与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合,所以在高欢死后,侯景担心被陷害,所以就投降了西魏,不过西魏的皇帝宇文泰不愿意接纳他,他就跑去投靠萧衍。满朝文武大臣都觉得如果接纳了侯景,势必会出大乱子,只有萧衍保持着一颗佛心,热心接待了侯景,还封他作河南王,担任大将军的职务。
后来萧衍与高澄讲和,高澄提出一个条件,要萧衍把叛将侯景给叫出来。侯景听到风声之后马上就叛变了,带着大军一直打到建康,萧衍不得不退守台城,等待援军。可是那个时候国家的财力都消耗在了寺庙上,各地救援军队又由于萧衍晚年的怠政而心生贰臣之心,不肯救援萧衍。
最后,侯景攻破了台城,萧衍被囚禁。据说,侯景十分害怕萧衍,除了因为他背叛了自己恩人之外,萧衍似乎是天生的皇帝,侯景每次去见萧衍都十分害怕,萧衍文他的话他都是毕恭毕敬地回答,不敢有斑点懈怠。侯景不敢杀萧衍,只能通过减少萧衍的衣食来折磨他,本来就年老体弱,再没有吃好,萧衍一下子就病倒了。
在萧衍快要死的时候,他觉得嘴里发苦,所以就要求喝蜂蜜,但是随从并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最后他在饥渴交加中去世。
其他网友回答:<2>梁武帝萧衍是谁?
他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他是萧何的二十八代孙,他是电视剧中《琅琊榜》中深谙帝王之术的梁武帝。
萧衍是南齐的权臣,享受着“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待遇,貌似凡是享受这种待遇的权臣,都绝非善类,如曹操,如董卓。
萧衍也不例外!他拥立了萧宝融为傀儡皇帝,没过几年,下属便极力怂恿萧衍取而代之。萧衍照例推辞了一番,然后下属再劝,一而再,再而三,萧衍“勉为其难”的同意了。
于是,下属就开始分头行动了。一伙负责制造舆论,四处宣扬“行中水,为天子”网络谣言。这个谣言似乎并不怎么高明,“行中水”就是衍字了,意思是萧衍当为天子,有点侮辱大家的智商了!
另一伙主动找到了萧宝融,你的任期到了,该我大哥做了,萧宝融哭丧着脸,他这个位子就是萧衍给的,左右都是他的人,他不管愿意不愿意,只能选择乖乖配合。
可是,萧衍最后还是没有放过他。萧衍给萧宝融送去了一锭金子,这锭金子不是给他的盘缠,而是让他吞金自杀的。
历代开国皇帝,无不是踏着无数人的鲜血,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的。
萧衍前期是个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的好皇帝,据说他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每顿都是蔬菜和豆类,很少吃肉。帽子一戴就是三年,被子一盖就是两年。
这么节俭的皇帝亘古未有啊!
假如萧衍这个时候死掉了,那么他就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明君了,可他偏偏长寿,活的比谁都长,活了八十五岁,这在当代也算高寿啊!
到了晚年,萧衍性情大变,变得不理朝政,一心向佛了。据说,萧衍之所以变“坏”,是因为下面这件事:
萧衍灭了东昏侯之后,把他的妃子吴氏也抢了过来,可刚刚七个多月,吴氏就生了个儿子,萧衍喜当爹了,给“儿子”取了个名字萧综。
萧衍真是个大度的人,虽然知道这个儿子不是自己的,但依然视若己出,不仅封王,还封了将军。
可吴氏渐渐失宠之后,就把身世告诉了萧综。萧综恼羞成怒,原来自己的“爹”不是亲爹,而是杀父仇人。
萧综一怒之下投奔了敌国北魏了。这件事对萧衍触动极大,他觉得他的“好心”被当做驴肝肺了,于是心灰意懒,不理朝政,后来“大彻大悟”,归隐佛门了!萧衍归隐佛门是真的归隐,绝不是做做样子而已。
公元527年,萧衍宣布出家,改国号为大通,群臣死谏,萧衍回去又做了三年皇帝。
公元529年,萧衍卷土重来,再次出家,大臣凑钱捐了一个亿给寺庙,萧衍这才回去当皇帝。
公元546年,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大臣花了三个亿才把萧衍请回来。
公元547年,萧衍第四次出家,这次大臣又花了一个亿。
梁国大臣真的很有钱啊!难道这个寺庙是萧衍家开的吗,这几番窒息操作,是故意设法套取大臣钱财的?如果真是这样,萧衍实在太高明了,这几番折腾,赚了足足四个亿啊,“小目标”一下子实现了四个!
信佛就要有信佛的样子,萧衍做起了全国表率,他带头吃素,带头不近女色。这可苦了后宫三千佳丽,好好的资源,白白的浪费了!
萧衍不也用脑子想想,假如全国男人都不近女色,人口不就停止繁衍了吗,国家不就灭亡了吗?
如此昏聩,如此乱搞,国家不出事才怪呢!
公元547年,侯景之乱爆发,羯族后裔候景叛乱,一举攻破都城,俘获了耄耋之年的萧衍。
萧衍索要蜂蜜水喝,候景说没有,萧衍又饥又渴,没过几天就活活的饿死了。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历史经过了三国时期的混战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又天下大乱,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屡屡南下,汉族朝廷偏安江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后,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迅速传播开来,贫民百姓将它当作来生的期望和寄托,达官贵族将它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托辞,朝廷更是屡屡将佛教定为国教,广建寺庙,重金资助,从而造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局面,僧尼数量也大大增加。在这其中,梁朝的萧衍皇帝堪称推崇佛教的典型,他不仅倾巨资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经常请大批和尚到宫中讲解佛法,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连朝事也不再过问,甚至亲自出家做和尚,潜心研究佛法,成为历代皇帝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最后却饿死于皇宫,不禁让人惊诧万分。 梁武帝作为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初期,施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使得国家有了稳定富足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势并没有维持下去,梁武帝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很快便沉溺于佛教而不能自拔。梁武帝称帝不久,便于公元504年下了一道诏书,郑重其事地宣布:朕从今而后,不再事奉道教,而皈依佛教。下过诏书后,梁武帝亲自率领僧俗人士两万人,在重云殿里手抄这道诏书,以示决心。15年后,在等觉殿屈尊受菩萨戒,从此,他就被称为“菩萨皇帝”。他不仅自己受戒,还号召王侯子弟、嫔妃姬妾,直到黎民百姓,都去受戒,当时响应的各界人士达4.8万人之多,可谓上行下效!
梁武帝还集众讲经:梁武帝皈依佛门后,非常热衷于佛事活动,多次举办大规模的法会,允许佛门弟子自由参加,互相交流、切磋。在举办法会时,时常进行大赦,以示慈悲为怀。除举办法会外,梁武帝一有空闲,就亲自为众僧尼讲解经义,规模一般都在万余人以上。公元533年二月的一次讲经活动,为一个经题,他就整整讲了7天,而包括皇太子、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在内的各界听众竟达数十万人,真是盛况空前!
不仅如此,梁武帝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公元527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公元529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槃经》朝中大臣非常惶恐,最终四处凑集了一亿万钱才将“皇帝菩萨”赎回但梁武帝执意出家,不肯回宫,群臣无奈,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萧衍迷恋佛教,就这样反复四次舍身寺院,追随佛法。然而,梁武帝对佛法的虔诚并没有换来国家的安定和个人的幸福。
侯景之乱在梁武帝萧衍沉溺于佛教之时爆发了。侯景是羯族人,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公元548年举兵反叛。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他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侯景过江时兵不过8000,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建康者30余万。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
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掠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与人接触,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连粗食也不给送了,这时萧衍已经86岁,被困时仍然念经诵佛、斋戒不衰,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营养,便被活活饿死了,下场可谓凄惨。
也有人认为梁武帝并非饿死而是忧愤而死。关于梁武帝之死,《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说梁武帝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于是大喊“嗬嗬”数声而死。根据这段记载,萧衍是“疾久口苦”,也就是得了重病,嘴巴苦,说明梁武帝并非空腹,而他想吃蜂蜜说明他并非肚子饿。其实当时梁武帝已经86岁,眼见国破家亡,恶人横行,禁不住忧愤成疾,而自身又被软禁,无人搭理照料,因此病情日益恶化,最终死去,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管梁武帝因何而死,他自身都要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之所以死乃是由于侯景之乱,而侯景之乱则是由于他过于崇信佛教,以致朝政废弛,国库亏空,老百姓民不聊生而引起。梁武帝在位48年,葬于修陵,庙号为高祖,谥号为武帝。
其他网友回答:<2>首先挑一点毛病,萧衍并不是饿死在寺庙,他饿死在皇宫中。
我们普通人读历史,总是一跨千年,三两行文字就讲尽了几十年岁月,很难意会到古人日日熬岁月的痛苦。
比如梁武帝萧衍活了八十六岁,可谓高寿了;做皇帝做了四十八年,很不简单,尤其在南北朝那个时代,做上四十八年皇帝,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好皇帝”,尽管到后期他不再算是一个“合格皇帝”,但,他确实做过“好皇帝”。萧衍代齐建梁后,害怕蹈齐国覆辙,也是因为那个年代做皇帝确实很危险。
这么辛苦,也不敢把批改奏章的工作不敢假手于人。
他在宫门前设了两个箱子,任何人包括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往里投意见书。
作为九五之尊来说,非常不容易。吃饭也不讲究,忙起来,一碗粥就解决问题了。
经常亲自召见各级官员,一谈数个时辰,为的是考察官员们的清廉和能力。
同时萧衍非常善良,对于亲人和属下犯了小毛病,只要不是有违大政方针,只要不是残害老百姓,一般训一顿也就放过去了。(这也是他后来变成“佛教徒”的性格基因)
如此这般,一干三十余年。梁国大治,几十年不见刀兵,百姓感恩戴德。要知道,南北朝那种乱世时代,得享几十年和平的梁国百姓是幸福的,萧衍是一个“好皇帝”。
但是,我们要知道,上班是非常辛苦的,萧衍这种几十年如一日7x24小时上班,全靠他个人自我监督,更是辛苦。
有一句话,叫做“我与我周旋久”。
我们要相信,每天五更要不要起床?萧衍在那里也要与自己周旋的。
后来他就累了,首先放弃了与女人周旋。这个完全可以理解,多少中年男人被日子缠磨,夫妻关系都变成了无性夫妻,这是事实。
说萧衍为什么被饿死!起因就在于后来他信了佛教。
可以确定,萧衍之所以信佛教,就是因为累了,在逃避责任,逃避皇帝的责任,皇帝这个工作真不是好工作。
为什么说萧衍信佛教是“逃避”呢?有证据的。中大通五年(534年),萧衍已经做了32年皇帝了,江南无事,一片太平,虽与北方多有交涉,但其时北魏正东西分裂,无暇和南梁争长短。
并且东魏和南梁修好,边境安宁,所谓“马放南山,四处无烽烟”。
萧衍的工作没有那么忙了。
萧衍遂改年号曰“大同”。开始信佛教了。设四部无遮大会,居然披服缁衣,坐上蒲团,扮做了一个老和尚,自号“三宝奴”,宣称要舍身为僧。
从他的自号也看的出来,怎么能自称是“三宝奴”呢?佛祖要的可不是奴隶,佛祖要的是信徒。
既然是奴隶,就得赎身啊,于是南梁国只好花费巨资一而再再而三赎他出寺。
这时候,著名的少林达摩正在中国,听说萧衍重佛,特意从海路到了广州,求见萧衍。
萧衍闻听,命地方官隆重 把达摩接到都城,召入内宫,赐他旁坐了。
萧衍问达摩道:“朕多造佛寺,写经度僧,可有功德否?”
达摩说:“没有功德,参禅不在形迹,须由静生智,由智生明,从空寂中体会出来,方有功德可言。”
萧衍又问:“朕在华林园中,总集许多经典和高僧前来,可能为朕逐日讲解,指误觉迷否?”
达摩微笑说:“佛学在心不在口,一落言论,仍非上乘,所以明心见性,自能成佛,不在区区经论。”
萧衍被达摩两度驳斥,有点不高兴,沉了脸,默不作声。
达摩也就起身告辞,萧衍没有挽留,达摩渡江北行,去了嵩山少林寺中。
你看,萧衍遇真佛而过,他信的是佛之皮毛,是世俗佛教。所谓世俗佛教,就是那些爱建造精美绝伦、重檐叠瓦、高大巍峨寺庙的“高僧”。
这些高僧惯常的是“经营佛教”。
萧衍拜的是一个叫做“慧约”的俗僧为师,惯会制造佛教形式 ,辩才高超,粉丝百数十万。
顺理成章,梁国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萧衍前32年打的好底子还在,人才还在,又支撑了十几年。
这个时候,与萧衍一起奋斗的老伙计们多数年岁已高,一个接一个逐渐老病而亡了,新上来的人都是谈佛论道的家伙,都是借佛敛财的家伙。
终于,军政不修,被侯景打进了都城。
其实也不是打,侯景是“投降”而来。但是,“投降”的侯景兵精马壮,遍地佛寺的南梁再无兵马可以制约他。
侯景大刺刺做了南梁的“丞相”。
驱马佩刀,披甲提剑出入宫廷,无人能阻,“阿弥陀佛”这时候不管用。
侯景也是“聪明人”,看看萧衍86岁的老朽之人了,不愿意背负“弑君”之名,就把萧衍身边人换了一个遍。
一切饮食,格外克损,所有需索,概不令进,意图让萧衍“自然死亡”。86岁的老人,自然死亡,自然很容易。
萧衍自思如此结局,那得不悲从中来,积郁成病,卧床不起,辗转呻吟,即是饮食送于床前,也无力进食了。
终于到了最后一天,萧衍觉得口中甚苦,开口曰:“来口蜜水吧!”
自无人理他,嗬嗬了两声,痰喘交作,声嘶力竭了一刻,也就去世了。
其他网友回答:敬录一段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对话。你
仔细读,会了解其中的义理的。
话说祖师高驾祥云,慧眼遥观,见得梁
武帝。武帝见老僧从空中来,惊疑问曰:
莫非怪乎?擅敢到此。
祖曰:西国人也。
帝曰:西国到东土有多少路程?
祖曰:十万八千里。
帝:要多少时日可到?
祖:吾只用半个时辰就到了。
帝:莫非神仙?
祖:虽非神仙,颇有半凡半圣。
帝:既通凡圣,可晓人之生死根源?
祖:知而不知不知而知。
帝:几世为人几世足,几时戒断酒和肉。
你将甚么报君恩?谁人与你作眷属?
日间化缘哪里化?夜间归向哪里宿?
我将八句来问你,谁是天堂谁是狱?
祖:九世为人十世足,离娘戒断酒和肉。
我将经卷报君恩,菩萨与我为眷属。
日间化缘千家化,夜间归向茅庵宿。
我将八句来回你,我是天堂你是狱。
武帝听后大怒,你这和尚全无道理!
祖:我有无穷道理。你全然不识!
帝:我曾修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弘佛
道。有无量功德。你反说我是地狱,你
这野僧尽胡说,与我推出斩首!
祖:斩我不得。我体挂虚空,无处下手。
帝:要你上前三步死,后退三步忘!
祖:我横行三步又何妨?
武帝叫两班文武,将这和尚带往西廊。来
日高设法台,将四十八卷经书典,叠成莲
花宝座。请他登台讲经说法。若是真僧,
自然明心见性。否则自有天雷霹死。
老祖听得,心内自明。众文武大臣,将和
尚带在西廊,说:你这和尚,将你的来由
去处对众一表,使我等得个明白。
祖:众公卿,听开怀,我从混元一气来。
无生是我老父母,乳名叫作小皇胎。
小皇胎,弟兄多,九十六亿住娑婆。
也有在朝为天子,也有为官享快乐。
也有逞能夸豪富,也有处贫受奔波。
也有造业转畜道,也有修仙证大罗。
自从寅会失散后,算有四万余年多。
我来此,把伴约,惹得尔等笑我魔。
我欲转回西方地,又忧尔等莫下落。
老祖说罢,众文武以为和尚是疯子,各自
退散。次日,安设已毕。请和尚登台说法。
老祖将四十八卷经典一览全通。只四维思
寻,并不开言讲说。
帝:请你讲经说法。如何一言不吐?
祖:见性一转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经。
迷人不知西来意,无字真经世难寻。
武帝此时心中恼怒,命左右待卫,各执
玉棍,将这和尚逐出去!
祖:何必待逐,恐折尔福。饿死台城怎
得暝目。
武帝听他说自已会饿死台城,越发大怒,
急命逐出!只见玉棍一齐打来,老祖闪
出殿外,冷叹三声:无缘无缘,且行且
歌一一
叹富贵假名利迷人太甚,
尘世上众皇胎概困红尘。
只知道享宏福势力侥幸,
全不知有业债暗来缠身。
梁武帝结佛缘人爵有分,
可惜他冤业重一窍不明。
只忧他福尽时便有祸侵,
将后来冤报冤困死台城。
佛不忍特命我前来指醒,
哪知他迷昧甚全不思忖。
莫奈何驾法船又往别郡,
四部州去寻访有缘之人。
(后来祖师又去了金陵,又了见神光,
这是后事。)
下一篇:枳壳的药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