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魏延之死是因为诸葛亮留下了锦囊妙计。在魏延起兵造反的时候,马岱主动和魏延联手,阻击杨仪。杨仪临阵打开诸葛亮留下的锦囊,于是按照诸葛亮锦囊中的计策,让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就把汉中的城池献给魏延。
魏延闻听大笑,他狂妄自大的说,若孔明尚在,自己还怕他三分,现在孔明已死,天下谁敢敌我。于是魏延便大声喊道“谁敢杀我”,谁知道话音未落,马岱在他身后应声喝到,“吾敢杀汝”,于是马岱一刀将魏延斩于马下。叱咤风云的勇将魏延就此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但是,我们看这一段,在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同时,也感到有点疑惑,那就是诸葛亮在设计这条计策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马岱呢?
这是因为,第一,马岱的武力不低。魏延是蜀汉有名的战将,他智勇双全,想要杀他,必须也要有相当的武力。而马岱是马超的堂弟,他的武艺也不差。在马超入川之战中,马岱曾经和魏延交过手。那是在葭萌关下,魏延作为张飞的先锋,和马岱交手。结果战不十合,马岱诈败而走。魏延追赶的时候,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了左臂。从这一次交手来看,马岱即便是武艺不如魏延,但是担任个偷袭的任务也是足够完成的。
第二,马岱的智谋足够完成这次任务。魏延其人智勇双全,如果是一般人来完成这个任务,智谋不足,被魏延识破,反而弄巧成拙。我们从马岱和魏延交手来看,可以看到马岱能够使出诈败计,伤了魏延。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岱也是有一定智谋的人。
在魏延谋反的过程中,马岱全程参与了。魏延多次言语行动试探,马岱都轻松化解,获得了魏延的信任,最后出其不意的斩了魏延。
第三,马岱出于边缘化的人物,和魏延有共同语言。马岱曾经是马超的副将,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马超临死的时候,也以家族无人的原因,请求把家业让马岱继承。
可是这样一位人物,并没有得到蜀汉政权的重用,在多年的征战中,我们几乎看不到马岱的身影。这与他西凉出身有关,不是刘备的嫡系。而且由于马超的所作所为,使他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因此,他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而魏延虽然受到诸葛亮的重用,可是并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他与诸葛亮的手下关系都不好,尤其是那个小人杨仪更是势同水火。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自然有共同语言,关系和其他人要近一些。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马岱还是魏延的手下,听从魏延的指挥,这就更容易达成诸葛亮的命令了。
由于马岱有以上的这些有利条件,所以他被诸葛亮选中来执行斩杀魏延的任务。虽然马岱和魏延关系要近,可是他们家族的天性,诸葛亮要拉拢他,让他背叛魏延易如反掌。于是,魏延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死在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下。他至死也没有料到,自己会死在最信任的马岱手下。
以上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在现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知道魏延会死在马岱的手下。不过,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布置,魏延必死无疑,不过不知道死在谁手下而已。
诸葛亮在临死前,指定了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为了防止魏延和杨仪作乱,他也做了相应周密的布置。他先利用杨仪,让他率领蜀军主力撤退,并命令魏延断后。还下令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那就由姜维断后,丢下魏延一军不管了。
如果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亲自断后,保护大军会蜀中,那么魏延还有一条生路。但是,魏延没有选择这条路,反而选择了与杨仪抢夺军权。这样,他就落入了诸葛亮安排好的陷阱。
其实杀魏延的最关键的人物是费祎。史书上记载,魏延和其他人的关系都不好,唯独和费祎的关系不错。先是费祎去试探魏延的真实意图,魏延透露了要接管军权,并把更换将领的方案也告诉了费祎。
谁知道费祎找借口跑回大营,马上就把魏延出卖了。可想而知,那些被魏延看成要更换的将领,马上对魏延同仇敌忾。这里应该就包括那个没有什么本事的马岱。于是一场火拼下来,得不到大家支持的魏延自然大败。最后,杨仪派马岱追杀了魏延,并灭了他的三族。
不过,杨仪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继承权的杨仪口出怨言。不久就被费祎出卖,被逼自杀了。
所以,在历史上,魏延是落入诸葛亮的陷阱而死的。这也是诸葛亮不让魏延当继承人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只不过在战斗之后,杀死魏延的不一定是谁。只是杨仪派了马岱,才让马岱杀了魏延。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并没有指使马岱杀死魏延,也就没有相信之说了。但从《三国演义》来看,魏延确实死于马岱之手,也是孔明临终前设下的妙计,至于为何选择马岱接下此任,原因如下:
其一、马岱乃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堂弟,二人南征北战,生死与共,马岱对这位堂兄忠心不二。马超去世后,还将其托付于刘备,因此马岱对蜀汉也是忠心耿耿。另外当时蜀营所剩大将寥寥无几,而马岱的武力还算能够与魏延相匹敌,这便是选择他的原因之一。
其二、魏延虽有文韬武略,但他自视甚高,整个蜀汉鲜有人与之为伍。作为其部将的马岱,因是西凉人出身,在蜀营难免不太招待见,也没有实质性的政权,或许是惺惺相惜,二人还算合得来。因此孔明死后,他便将谋反的计划全盘托出告知马岱。为了取得他的信任,也为了能够完成孔明的遗愿,马岱佯装听信于他,并在他谋反的那一刻,一刀将其砍于马下。
总结:
魏延由于性格使然导致身死,但他确实文武兼备,也是蜀汉不可多得的将才。马岱杀他,只因忠心事主,这也是诸葛孔明信任他的理由。然对于魏延的死实为可惜,从而也加快了蜀汉灭亡的步伐,这也许就是历史注定的结局吧。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凭他的锦囊妙计,魏延是蜀国后期猛将,无人能敌,马岱是魏延的副将,所以信相魏延不起疑心,趁魏延说话时,马岱在傍边出其不意斩杀。
三国中的马岱是蜀国五虎上将马超的堂弟,早时曾为西部羌族凉州军阀,起义后随马超投奔刘备。因其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多次立功,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当时,大将魏延居功自傲,急功近利,因诸葛亮死前将军权及兵法交予了姜维,魏延心胸狭窄早有图谋,且诸葛亮生前凭观面相知魏延后脑长有反骨以后必将反叛。诸葛亮没有理由解除其兵权,既想发挥其军事才能,又要防止其日后突然投敌,就要未雨绸缪,安排一位可靠将官在关键时刻将其除掉。因马岱非蜀国原班人马,没有形成帮派势力,且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唯命是从,安排马岱监视并伺机下手又不容易引起魏延的怀疑。于是留下了锦囊妙计以除掉魏延。就在蜀军与魏军交战之时,因魏延不愿接受杨仪的指挥去殿后,这时杨仪就按照诸葛亮生前计谋,安排马岱取了魏延的人头。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选择马岱杀魏延是从几方面考虑的。
1.马岱本人武功高强,是三国后期比较有能力的武将。
马岱是马超的从弟,早年随马超东征西讨。西凉骑兵的威力相比大家都见识过吧,再加上从兄马超的指导,马岱的武艺自然不差。马岱曾与许多名将交过手,如张飞,魏延等,虽然没有战胜对方,但能与一流的武将战斗多个回合,并全身而退,也实属难得,足见其武艺不可小觑。
2.马岱为人忠心不二办事稳妥不留破绽。
马岱早年随马超作战,一直忠心耿耿,不曾背离,即使在马超最落魄的时候,马岱也没有弃他而去,可见他对兄长的忠心。而从马岱参加的历次战役来看,虽然没有什么耀眼的成绩,却也并没有一次因为他的失误导致战役失败的,足见他为人谨慎,这才被诸葛亮选中。(诸葛亮平生谨慎,能被他选中,也可见马岱不是行为冒失的人)。
3.马岱与魏延没有什么矛盾,更容易接近魏延。
史料记载,魏延为人高傲,与同僚相处并不和睦,与蜀汉的大臣杨仪,将领姜维等人的关系并不和睦,如果派这些人去刺杀魏延,必定会引起魏延的警觉,成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反观马岱本人,与魏延并没有什么冲突,加上马岱本人的能力与性格,当然就是刺杀魏延的不二人选。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反骨”。 诸葛亮临终前在五丈原召开了“退兵”会议,魏延当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蜀汉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专门负责对外作战,可是所谓的退兵会议,居然破天荒地没有让魏延参与,这显然是诸葛亮特别安排的。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与杨仪发生冲突,并且落入了诸葛亮生前就设下的圈套,让早就在魏延身边当卧底的马岱给杀了。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他斗不过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而诸葛亮又是不得不忍痛杀掉这位爱将。刘备在位时,魏延的最高军职只是镇北将军。刘禅即位后魏延就被封其为都亭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并担任凉州刺史,统率前锋部队。后又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以符节,并且被进封为南郑侯。
魏延虽精通武略,武艺超人。但他存有二心。先帝刘备早己告知诸葛亮,此人须提防,不可重用。:其诸葛亮早已安排,用马岱,王平暗中监督防范。所以当后来魏延反叛時,马岱依诸葛亮早设妙计。让魏延喊三句谁敢杀我,就被一旁的王平刀起头落。除去活害。观其古事,各藏玄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切记。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一个小说虚构的问题。因为在史实上,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安排人杀魏延。
魏延之死,纯粹是他自己造成的。
诸葛亮死时,安排杨仪和姜维带军队撤退,让魏延断后。他料到魏延可能不服从命令,嘱咐杨仪和姜维不要管他,任他去留。
安排魏延断后,无可非议。因为断后必须强将。而魏延恰是当时蜀汉最强之将。
如果魏延不反,凭他的资历,回国之后,他的地位绝不会在杨仪和姜维之下。
可是他反了!
从表面上看,他反的仅仅是楊仪,不是蜀汉。
但从本质上看,他反的是诸葛亮,也是蜀汉政权。
但结果立现。曾经无敌的魏延,因为倒行逆施,遂致众叛亲离,自己也被武艺不如他的马岱斩杀。
马岱是在魏延反后,奉杨仪之命斩杀魏延的。并不是如小说所写,是诸葛亮事先安排的。
这样其实也挺好的。蜀汉又延续了三十年。如果魏延不死,那以后的蜀汉大概要动乱不止了。
欢迎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魏延是河南人,人家也是从一名部将慢慢儿爬上去的,作战有勇有谋,深得刘备的赏识,三国有名的将领。这一点是历史记载的,大家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大力发展川中,其目的就是为北伐准备粮草,其实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奈何自己的学生马谡大意失街亭,才不得不无功而返。
蜀国后期,能用的大将已然不多,魏延以自身的才能逐渐展露头角,曾在北伐军中屡立奇功,著名的子午谷奇袭关中理论,就是他仿照韩信提出来的,无奈被谨慎的诸葛亮给否掉了。但魏延这个人生性傲慢孤冷,是个独孤将军,以至于得罪了军中的一些当权派,其中就有杨仪,这个人咱们后面再说。
至于诸葛亮凭什么相信马岱会在他死后斩杀魏延?我觉得这是一种假命题,用已经发生的事来引证他死前没有说过的话,这是一种欺骗。
事实是诸葛亮非常欣赏魏延,这种欣赏表现在诸葛亮十分爱才又非常包容他,随他出征北伐时,就已经封了魏延为侯,而之前魏延只是一个能独挡一方的大将而已。亮病倒于五丈原,嘱咐部将徐徐而退,诸葛亮深知魏延建功心切,急于北伐成功,便对杨仪说,可令魏延断后,如果他不从,就随他的便。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真的是宽容的不得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诸葛亮知道魏延和他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北伐成功,光复汉室。魏延的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可就败在性格上面,一代大将陨落,被杨仪反间,又不能自证清白,被马岱斩杀,灭了三族。想想,替魏延难过。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安排马岱杀魏延,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里的剧情,正史上诸葛亮根本没有认为魏延会反叛,更加没有安排人杀魏延。
《三国志》里刘备非常信任魏延。当初刘备入主汉中,要派大将镇守汉川,人人都以为将是张飞莫属,张飞自以为也是,没想到刘备力排众议,执意安排了魏延镇守,如果刘备不信任魏延,绝不会安排魏延镇守如此重要的军事重镇,从这里看出,刘备认为魏延的忠诚度绝不会比张飞低。
刘备识人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他所用的人,个个忠心耿耿,在他合适的位置上。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结果放走曹操,又让关羽守荆州,结果荆州失守;刘备临死时嘱咐诸葛亮,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堪重用,诸葛亮不听,非用马谡守街亭,果然又出事了。虽然《三国演义》里给这些事情都安排了解释,但毫无疑问这只是小说家为了塑造诸葛亮算无遗策的光辉形象而给出的托词,根本原因还是诸葛亮的识人用人能力不到位,至少达不到刘备的高度。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说到的是,诸葛亮临时前安排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而去。这里并没有说到魏延会造反,也没有安排人杀魏延,只不过诸葛亮知道魏延心高气傲,自己死后可能仍然要去北伐,但是又没人能够镇的住他,只好随他而去。马岱是杨仪派去杀魏延的。
魏延脾气不好,又自恃跟随刘备得早,受到刘备器重,因此不把很多人放在眼里,得罪了很多人。朝中很多人知道他的脾气,让着他,唯独长史杨仪常常跟他杠,时间一长,两人的矛盾不可调和。杨仪趁诸葛亮死后,魏延不听号令坚持北伐,就到处散播谣言说魏延要造反,于是设计除掉了魏延,这里难免有公报私仇的嫌疑。
《三国演义》里把魏延塑造成一个反骨小人,其实只是小说家的创作需要。北伐时诸葛亮是主帅,魏延是副帅,诸葛亮一死,魏延就顺理成章掌握军权,他用得着反叛吗?魏延每次北伐,都主张自带一支队伍,由子午谷直取长安,但都被诸葛亮否决了,他一直认为有诸葛亮的钳制而壮志难酬,现在诸葛亮死了,很多计划可以按自己的来,为什么还要去投降曹魏?
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比起来看,你会发现魏延是一个被冤枉了的名将,论武力,他不在关羽之下,论谋略,他直逼诸葛亮,论忠诚度,与张飞一样。魏延的失败之处是他不会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导致得罪了小人杨仪,被杨仪指使的马岱背后放了冷箭。
下一篇:“求真务实”的精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