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请简作答。列子是道家人物,似乎与其所作巜愚公移山》极不相衬,细推究,全在情理之中,简述于后。O第一,世人一提到诸子百家,首先想到的是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而忽视了列子,告子,管子等名家。特别是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地区),原名列御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的列子学。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个阶段学说。其关于宇宙和天体的学说都早于西方,是位了不起的学者!列子生性豁达,在战国后期影响很大。列子在老子和庄子的过渡阶段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代表作《列子》记录了很多当时背景下的风土人情,人物文化,地域特征等。该书长达十几万字,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巜杞人忧天》《夸父追日》巜愚公移山》等等。有不少寓言被收编在《山海经》中。《列子》一书为我国的思想文化长河留下了光辉的一页!O第二,道家思想产生于中华先人们对大自然威力的崇拜!巜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一是太极,生二是阴阳,二生三指三爻的八经卦,又指天地人。进而产生万物,与周易天地生万物的思想同出一辙!道家崇尚自然,列子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O第三,寓言故事巜愚公移山》与《夸父追日》思想内容大体雷同,都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巜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当时并没有人定胜天的想法,这个故事主要告诉世人,做任何事只要有毅力,有信心,最后都会有好的结果!原文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段文字足以证之。毛主席在1945年6月11日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个寓言故事,也是借此告诫共产党人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崭新的中国!
其他网友回答:修道就是改造自然之道,要不然修道,修什么,顺道还用修吗。修道,修行一个意思,不修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生老病死,算了。冷了加棉衣不至冻死,热了乘凉不至热死,多活几年才修道呢。
其他网友回答:在道家著作《列子》一书中,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那么《列子》一书中为什么要说这么一个故事呢?是否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呢?其实并非如此。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于《列子·汤问》一篇,要探究这个故事本来的内涵,就要弄清《汤问》一篇主要说的是什么。在《汤问》中,作者描写殷汤与夏革两位古人探讨了一个问题:不同事物的大小、长短、同异是否有分别?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还描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东方遥远的海面上,有五座十分巨大的仙山,高三万里,山顶的平地方圆九千里,分别叫做:岱舆,员峤,方壶,瀛洲与蓬莱。这五座仙山就在海中漂浮,在风流中起伏摇摆。
在这五座仙山上,还住着很多仙人。天帝担心这五座仙山漂到西极去,那样这些仙人就没有居所了,于是他派了十五只巨大的海龟来驮这些仙山,每三只海龟驮一座山,一只龟驮六万年再换另一只。
这些海龟就安安稳稳地驮着仙山,直到一天,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来钓海龟,一下子就把负责驮岱舆和员峤这两座仙山的海龟钓走啦。于是岱舆和员峤飘到了北极去,最终沉没了。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大只是相对于小而言的,遇到更大的事物,大也变成了小。比如,这五座仙山非常巨大,可是天地派出的海龟能把仙山驮在背上,海龟比山大多了。然而龙伯之国的巨人一钩就能钓走六只海龟,说明巨人又比海龟大多了。
《汤问》中还讲了另一个故事:有一种小虫子叫做焦螟,它们非常细小,小到哪怕聚集在蚊子的睫毛眉毛上,蚊子都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不过,黄帝和容成子斋戒三个月后再看焦螟,感觉它们像高山一样巨大,声音像雷霆一样响亮。作者想说明,大可以变为小,小也可以变为大,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的大小也就不同。
其实,“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想说明这个道理。在智叟看来,王屋、太行两座大山非常大,与之相比人的寿命、力量有限,显得十分渺小。然而愚公却认为,人可以生儿子,儿子可以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却不会生长,所以与无穷的人力相比,王屋与太行又是很渺小的。
所以,《列子》中这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实想说明,大与小、长与短的对立并非静止不变的,大能变成小,短也可以化为长。其实智与愚也是这样,智叟看似智慧,但他不明白大与小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他其实是愚蠢的。愚公看似愚痴,但他明白大小转化的道理,所以他是智慧的,最终感动了天帝,搬走了两座大山。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人定胜天,改造自然”压根就不是原书想要论述的道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整个这一卷都是虚荒诞幻的故事集,整体的大主题是对自然界最根本的哲学探讨,尤其是关于一些基本相对概念的辨析,是道家事物对立统一思想的阐发。
《汤问》的第一则,是以汤问夏革的形式展开的,探讨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出现有没有先后”“天地是否有穷尽”“事物是否有巨细、修短、同异”。
《愚公移山》是接在这一段之后的,怎么会忽然如此接地气儿,就变成“人定胜天,改造自然”了,不可能。
这个故事探讨的依然是深刻的哲思,愚公在这个故事里头,代表的是一种对待时间的态度,智叟则是另一种,愚公的时间观里的“子子孙孙无穷匮”,和上文中夏革说的“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一个意思;而智叟则对应了“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的蠓蚋。
最后天帝出来帮助愚公,并不是被他“人定胜天”的精神所感动,而是赞赏愚公符合天道的时间观。晋人张湛在他的《列子注》注解这个故事说:“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说得就是愚公的关键是在时间观上。
所以,《愚公移山》的原始含义,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并不一样,“人定胜天”是后人无意间的改造,不能说是错的,仅仅是与道家原来的思想不同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道家提倡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列御寇虽为道家,但他重视人定胜天,他写的《愚公移山》就是人改造自然的事例。
其他网友回答:“愚公移山”这一话题,属于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举动,是钻牛角尖至死不回头的固执变态。愚公的观点,是发乎于个人意愿并强加于子孙后代思想中的盲目迷信和武断。
愚公的出发点无疑是对的,门前大山阻隔。但违背自然规律的硬闯蛮干,“心之固,固不可彻”终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愚公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个观点很荒谬。期盼后世子孙会一代又一代陷进同一泥潭而不自拔,这是根本经不起实践考量的。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有多次违反自然规律的“壮举”,但都无一例外的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些人自认为“人定胜天”的短暂业绩,都给大自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再看看《愚公移山》的故事,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的违反自然规律蛮干,以蚍蜉撼大树的举动是不成功的。 若非“帝感其诚”派二神以助其一臂之力,愚公是不可能搬走这两座山的。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借愚公移山的传说,讲述其艰忍执着的志气,是今天人们论愚公移山的原因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愚公移山》,所反应的是一种教导人们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那个年代,列子能有这种激励人们并且能传承到现今的教诲,确实了不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的本性的应该有的东西,是不是也需要不断的有人鞭策?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把《愚公够山》单纯的去看做是所谓的;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那种思想。我更觉得“天人合一”更好,也必须是“天人合一”,这样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借用现在的一个词: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不是这样吗?
其他网友回答:你好好再读一遍原著 ——哪儿是讲“人定胜天”。不过是现在人狂妄自大 ——刻意曲解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道家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只不过方法是以柔克刚。《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是以人力一点一点的挖山,正是以柔克刚。
其他网友回答:我翻了几个回答,看不下去了,自己来。
先解全书脉络,天瑞篇与说符篇是对应的;黄帝篇“至道不可以情求”,神全之道在心如渊、无私而诚,说道用于言行性的修炼上;周穆王篇论神,这篇要结合内经理解,神主气(阴阳二气)所以主命也主寿;仲尼篇说为治,为治者怎么修身,通俗点说是决策者思维渐进的顺序,所以说列子补全圣人之道。
商汤前是夏朝,夏朝好鬼神之术而灭,所以汤问篇直接论道、意、愿、行、达、教。思维层次的差异是至理、就是说本来如此,天下可运于一握在心主谋断行。心主志、气主断,内心有外应。发心动神先感于心且五脏相应,要懂这篇一定要懂内经,医即道!
汤问第一章:天地亦物,物有不足。六万岁一交焉,生灭春秋“徐以神视”,因“地气然,形气异。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已全,分皆已足”这句是意思是做好自己别人你羡慕不来,用天瑞篇的话叫“物职所宜”,中医的理念是这样才能全寿不损天年。
汤问第二篇就是愚公移山,主旨是至诚而行、感心通神!这里涉及五臟神的关系。内经的“四时之气相胜”,你把它摆到河图上去对应臟器所主神志,这是说神气之间循环和互相影响。
第三篇夸父追日,神在而体化。人的心神循环能反过来补全人体气血循环的不足。注意看河图:先天精为一,后天能志成能补全成六,就是“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心为地二,修心神全能成为天七,这叫“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其它不赘述,各位有兴趣自己推去。神气通人道成,河图的四面是心肾肝肺成就魂魄志神也就成就了意。脾主思,这个意是思维稳定发展的意思,从天赋到思维到行为的担当这是完整的人道。人道是健全的体魄到思维与行为的对应。
再多讲一章,禹曰“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不待神灵而生者、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人道是天然!不是自然。
再往后是决策者为治决策所持了,讲思维差异也说识人用势,最后一章“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
下一篇:三国里谁对后世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