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
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谴责虐民、残民。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认为:一切都处于,无时而不移之中,否认物质的稳定和差异化。
主张:齐大小、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追求无条件自由。其人生哲学悲观厌世,社会理想比老子的小国寡民还落后的原始状态。
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辛辣地揭露批判黑暗和腐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明显矛盾同具有叛逆性的文人产生共鸣,甚至成为反黑暗的思想武器。
佛家,代表人物释迦牟尼,即佛陀。
佛陀因一切归于尽,果熟亦当堕,合集必当散,有生必有死的生住异灭的现象,感受了无常。得出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于相对的关系或条件之中,若离开了这些关系或条件,则不会有任何事物或现象的结论。
认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命之源起和过程,依赖于无明、行、识、明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关系而形成生命的循环往复。十二支缘缘起,皆归于无明,造成了生死的根本原因。
认为有八种苦,生苦、老苦、疾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清除痛苦的方法: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为众生指明的解脱之道,就是苦集灭道。
佛陀劝诫君王:(一)、人民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二)、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三)、奉法晓忌,不违礼度。(四)、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五)、恭于宗庙,致敬鬼神。(六)、闺门真正,洁净无秽,至于戏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怠倦。
佛陀将世间法总结为:八法曰,有世八法随生回转,云何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当求方便除此八法。
众生要与八法的周旋中,摆脱八法,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独特的高尚品格。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尊天、明鬼十大项,前七项是进步的,后两项是唯心的。非乐则带有一定的片面行性。
墨子讲究逻辑学,认识属于唯物主义的经验轮,认为凭耳目闻见之实,作为是非有无的依据,强调感性认识,轻视理性思维。
法家,代表人物荀子、韩非子。
荀子是由儒到法的唯物主义者。反对鬼神天命之说,认为天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因人间统治者好坏而变化。
主张:治天而用之,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精神依赖于形体,认识必须符合实际: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主张性本恶,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重视教育,提倡礼治与法治结合。
韩非子,主张:治国法令要明确,执法贵在严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遺匹夫。要重刑而少赏,知人善用。实行中央集权,因事责功,暗中监督。
哲学上,继承荀子唯物主义,改造了老子的唯心主义。认为老子的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发展了墨子的认识论。提出以参验法来检验是非,反对主观臆断,即无缘而妄臆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人与人之间都是利害关系,彼此相互算计,非用严刑峻法,不能约束防范。
经过以上各家的主要思想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各家的大致轮廓。法家韩非子除了改造了道家老子的唯心主义和发展了墨家墨子的认识论以外,再没交集。我们可以轻松的把各家区分开来了!请各位给予关注,以便交流。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改正!
题主在这里列出了五个“家”,这五个家从出身来说可分为两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这四家是为原生于中国本土的,是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而佛家的原产地为古代天竺。
如果从世俗与宗教概念上来讲:儒家、法家、墨家,是为纯粹的世俗思想流派;道家,如果从家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世俗思想流派,但如果说的是道教,是本土所诞生的一种宗教。宗教与世俗思想流派最大的不同就是:世俗思想流派讲的是现世中“人”和与之相关的问题;而宗教都信仰一种超现实的“神”,佛教叫做:“佛”。
如果从现世的传承来看: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都有现世的传承,而墨家在汉之后基本已经无传承者。
下面我再从思想肉容上来区分:儒家:春秋时期,由孔子所创立的一种世俗思想流派,儒家学术流派是孔子所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其大成,在之后两千年一直绵延不断,时至今日,对中国的文化还有强大的影响力。
儒家从周礼演化而来,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体系。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主张教化与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世俗思想流派。
儒家的主要经典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周易》《春秋》。
道家:春秋时期,由老子集古圣先贤之智慧,所创立的一种世俗思想流派,核心思想是“自然”,主张“道法自然”、“清净无为”。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杨朱。道家经典有 《道德经》、《道家易》、《庄子》、《淮南子》等等。
道教:是东汉时期由道家弟子张道陵,在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并结合黄老之术,所分创立的道教组织,奉《道德经》为根本,代表人物有张道陵、王重阳等,代表作有《道藏》。信奉神仙是道家与道教的根本区别,神仙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
法家: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但成熟是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韩非是为法家集大成者。
经典有《管子》、《商君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主张以“法”治国,提倡法、术、势。法家也是一种世俗思想流派。
墨家: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为墨翟(墨子)所创立的一种世俗思想流派。墨家为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人与人之间平等; 非攻,反对战争;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节用,推崇节约、反对浪费;明鬼,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天志,掌握自然规律等。
代表经典为《墨子》。
佛家:应称为佛教,因为佛教与上面提到的家不同,佛教信奉佛,佛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是现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悟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脱生死,超脱痛苦和烦恼,得到是终的解脱,也就是:成佛。
佛教教宗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于释迦族,因此称:释迦牟尼。
佛教传入中国在至的年代为公元元年左右,确切年代争论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是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
以上是我回答的,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把人当人看。
道家,把人当物看。
佛家,把人当不好人看。
墨家,把人当亲人看。
法家,把人当罪犯看。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中庸之道
道家——道法自然
佛家——执中之法
法家——法制治国
墨家——兼爱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
儒家,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的言行,被弟子记录在《论语》里。他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他主张的学习态度。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他的主张。
道家,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著有《逍遥游》。主张无为而治。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一书。
佛家即是佛教,公元前六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后世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是一种外来宗教。
宣传众生平等,认为人的一切都是苦的,包括生老病死。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只有消灭了欲望,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传播开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
其他网友回答:儒,是一个办婚丧嫁娶主持人的职业,在周朝的时候的称呼用辞。孔子从事过这个职业,所以他后来所办的讲学的学堂,被他的弟子们称为儒学。
举办婚丧嫁娶,讲究辈份长幼秩序,从而粘着一点礼法,尊老爱幼又沾着一点儿伦理,又因为替别人办事情,又粘着一点,尊重主人,服从主人心愿的社会关系说教。
董仲舒以后,用礼法,给刘邦办了一个登基大典,各大臣功,向刘邦行三跪九叩之礼,刘邦高高在上,享受这种礼仪。一扫平时的拉拉扯扯,哥们弟们的没大没小的状态。获得了尊严,可以傲视群雄,高高在上的俯瞰,大臣们向他行三叩九拜之礼。从此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了。
这就是从孔子曰,转为儒说,又转成儒学的过程。而这一切同孔子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孔子,后世的徒子徒孙们干的。
隋朝的时候又把老百姓当官用科举制进行选择人才,从此在中国儒学成为第一大学派。但是已经失去了儒学的本来性质,成为读书人当官的一种方法了。从此以后,孔子就被奉为圣人了。
中国古代的当官人,除了战功赫赫获得的外,就是给帝王或者是主人当奴才,奴才管理奴隶。
所以清朝时候的宰相在皇帝面前称自己是奴才,在其他人面前,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大的官儿。
再后来就成了欺上瞒下,奉上欺下的一种,类似阶级实质等级的形式了。从而就等级森严了。老百姓口中说成官大一级压死人。
道学,原本是寻找整体人群迁徙的方向,也就是诗经里面《硕鼠》篇中,提到的寻找乐土的乐土所在的方向,定下这个方向以后,就照着这个方向迁徙过去。从而把这个方向成为道,按照这个方向走的地面称为路。
实际上现在人还是这样说的,比如有人问去北京怎么走,如果问路的人是在武汉的话,那么回答的人就是说向北走,从而向北走就是道,也就是通向北京的方向,具体怎么走,是向东还是向西的绕过大河高山,还是直接翻山越岭渡河渡江,直接向北走,以及,是走路?还是骑马?还是坐轿?还是乘船?就是怎么走路了。
所以道是前进的方向的说辞,路是具体人行走的地面位置。
诗经中的乐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理想之处,人的一生就是追求自己要向往的理想之处的。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道学,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当时的民间科技研究院。也就是老百姓寻找生产制造方法的地方。所以现在的老百姓仍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会说找个法,给个法儿。道学就是寻找和研究出这个法儿的地方。
不论是谁,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没有一点能力施为了。道学就是寻找这种办法的地方。
后来又有人把老子的画当成一种类宗教,敬奉起来,也称为是道学了。再后来有人把张道陵办的三斗米宗教,成为道教了。
再后来就把这三项混同一体。
佛学,是不丹和尼泊尔地区一带的地方,苦行僧们所进行修炼身体,通达智慧的地方。后来传说有个国王的儿子名字叫做乔达摩.希达多,在菩提树下获得到智慧。从而开始讲经论法,开创了佛学。后世的弟子慢慢的就把它整成了宗教,定名为佛教。
所以佛学佛教讲究的是大彻大悟。
法家,是中国最古老的人群居住的时候,对人群中的每一个人,用家族的奖惩制度进行严刑规范的一种方式,在民间称为家法。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家法被用于治理诸侯国秩序上了,从此就有了一个学术派别法家。只不过中国人更愿意用定规矩的规矩来表述。只不过范围扩大成国家立规矩了。
墨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手艺人的统称。只不过被学术化了。从而在春秋时期,也成了一个学派。
各种各样用品的手艺制造人,讲究的是互相配合,协同协作,并且不论是抗灾抗难,都用自己所做的器物进行对付对应的解决。
所以后来有人总结归纳出,兼爱和非攻。
罗列一下就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不同:
儒家是帮人家办事,需要听主人的话,按主人的意愿去做。后来成为读书考试当官的一种方法了。并且加入帝王系统需要有个言行规范。遵守这个言行规范才能当成官,否则不可以的。
道家,是寻找处理问题事物的方法的一个科技研究院,后来成为怎么理解老子语言的一种学问学派了,再后来就成了寻求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的宗教了。
但是道家和儒家争夺的仍然是婚丧嫁娶主持人的位置。
佛家是通过自己苦思冥想,静坐入定,达智慧的一种修炼方式。后来成为一种倾向于神化的宗教了。传入中国以后,又同道家和儒家争夺红白喜事的主持人位置了。
法家,就是现在订立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地方。
墨家,就是现在的工业技术和农业技术的讲告传播的地方。春秋战国的时候也成为一个学派了。手艺人的特点就是两个人看着互相不顺眼,打得头破血流,可是当做用品的时候两个人还需要配合,不能记仇互不配合的,否则所制造的用品是造不成做不好的。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其他网友回答:大家讲的都很专业,我就从如何做事这个角度来区分,简要回答一下。
儒家为无为而为。就是做事不问目的,只要觉得应该做就努力去干,不管困难与否,虽千万人吾往也,应事态度积极!
无为而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去掉人为,即伪,遵循自然而行,寻求万物本来的样子行事,是为无为而治,应事看似消极,实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心而为。做事不着相,行为不为外界所扰,心不为外界所累,一切行为只在“消业”!
有为而为。做事极具目的性,目标明确,手段清晰,执行有力。以法治国,以术御臣,以势制人!法术势相结合以取天下!
为领袖而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表面上看似为天下底层人民谋幸福,代表中下层百姓利益,实际上主张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墨家子弟必须绝对服从领袖(墨翟),不能质疑,最终不可避免陷入了宗教!而中国人从文化的角度本身不需要宗教,或者说一切宗教都是我们获取利益的手段而已,故而墨家消声沥迹!
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孔孟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尊卑礼仪(伦理礼教),宣扬中正仁和思想,性情中庸,中立平和,不走极端,和为贵,模糊圆润为最高境界(泯灭个性); 人为本,德为先(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以德育人(文明教化,理性学习);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向品格情操高尚的圣人学习);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主从尊卑的等级界线,分阶层,画圈圈,阻碍思想交流,维护封建统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文化教育提倡教化和熏陶的方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战略思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忠诚待人,坚守信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百善孝为先(强调孝顺,顺从为孝经之首); 入情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有情有义(情义无价,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大儒大雅,礼让谦虚,克己复礼(仁的思想),‘礼’‘仁’为儒家核心思想和基本道德,‘仁义为本,重义轻利,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仁:对他人的爱与关怀--孔子.义:正义在具体情境中的体现--孟子),仁者爱人(爱所有人?是剥削者吗?为何孔子当不了官,意见不被采用不被容纳,被迫周游列国?是受剥削者?也不全是,穷人只讲道德操守却绝了粮,穷人也还是没饭吃,孔子就曾在陈蔡两国挨饿,特权阶级不想学圣人,老百姓学了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寄人篱下还讲什么假仁假善假礼),修己安身(本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酸秀才,清高孤傲,鄙视贾商,以穷为荣,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守穷,虽出身贫寒,不失其亨通,坚守正道,饿死不做贼,讲究体面。小人做不到,一穷了就去偷去抢,什么事都敢去干),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立,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百姓需要仁爱的保护, 求仁是个态度问题,不是能力问题),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儒学重礼治,怀柔,王道,厚古薄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干了坏事而能逃过法律制裁不会感到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做了不体面的事情也好纠正),礼让为国,不学礼无以立,(缺乏实践活动及对重大问题参与的动力); 三人行,必有吾师(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忠君,忠恕,君使臣以礼(敬),臣使君以忠(因为上级的仁爱宠幸,你必须顺从,维护封建特权,对愚忠者大不利,人才提拔和重用靠长官赏识和信任),儒学是封建等级特权阶级的忠诚卫道士。 孔子开设私塾,讲四书五经(讲风俗、礼法、礼仪、教化)。
◆ 四书:《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作为处理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语》孔子的一些言行纪录,包括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孟子》孟子的一些思想,讲仁义道德。
◆五经:《春秋》记载朝代兴衰,礼仪义理,是非分辨,伦常秩序;《易》阐述变化,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尚书》指导行事,为人处事;《乐》启发和协,培养平和纯洁的心志;《礼》确定尊卑之序;《诗》讽谏,表达意愿。
◆儒:本义术士之称。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后来也指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儒学是布道者,讲圣学讲圣人之德,善辞令,说空话,八面玲珑,既坚持自己主张又进退自如,给别人讲伦理,教训人,象整天供奉着的姑奶奶,空口白牙的骂人,愚弄百姓,其实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礼制只是做表面文章,形而上学,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手中暴力。封建中国的文官都学儒学考儒学,满足中央集权制度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求,维护封建特权专制,是封建必然产物,夸大个人作用,蔑视民主力量这一重要环节,抛弃民主自由权利这一宝贵财富(古波斯文明和罗马文明中都有长老会和议会机构),放弃议会制选举和多党制竞争这个先进的社会制度,这是最让中国人可惜和痛心的,也是如今我们落后的因素之一。外国人学习我们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文化非常科学和先进,不可以盲目自大,唯我独尊啊!封建等级门阀森严,封建伦理清规戒律很多,人们看似安分守己,言听计从,清心寡欲,温文尔雅,中规中矩,井井有条,如愿以偿,其实迷失自我,压抑人性,毒害人的心灵,把人变成惟命是从没有觉悟的玩偶。很乖,很累,很痛,很悲哀!很可怜啊!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封建是有阶级性的,一切人都是皇帝的子民,宣扬人性善,疏于监督,包庇容忍邪恶),王道仁政,提倡民本思想,拔苗助长(操之过急是不行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本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思想,政治上的关系与态度是决定祸福善恶的最主要因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民,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尧、舜、禹、周文王、文帝、景帝的思想)
◆荀子:是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主张人性本恶(人人平等,惩恶扬善,弃暗投明),人定胜天,王霸兼行,唯物主义,儒家为主兼收并蓄先秦诸子的思想。
◆B.道家:老子(著《道德经》《老子》),庄子(《南华经》),主张清静无为(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无以追求,清静自然,隐藏自己,不追求功名利禄,无视权贵),自然辩证(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法道自然(自然法则为本,顺其自然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不固执己见违反事物的本性,物性自足,不必欲求,善守本性,反对斗争),道经(无处不在),道德经至高无上(中国重道,孝敬),守道明德(贞节牌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顺其自然); 以柔克刚(坚持卑下柔弱,克己谦让,保持自己本来面目);潜移默化(因时变通);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好坏可以相互转化);大器晚成;欲将取之,必固与之,阴阳八卦相互变化的规则,道教的创始人(世界万物相生相克)。
◆C.法家:韩非子、商鞅、申不害、李斯等改革家,依据人情制定礼法,依照人性规定各种行为规范,重法治,反对礼治,主张严刑(一绳当法),霸道(不拘礼法),厚今薄古(什么都不怕,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否定旧传统和陈规陋习,主张不分贵贱长幼(每个人都有是非功过,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和过失),赏罚分明,刻薄寡恩,不讲情义,贬斥批评的原则(焚书和坑儒,历代君王都从语言上下功夫,行愚民治人之道),主张责权简明有效,按现实需要改革政治主张,搞‘实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分封),不搞国中有国的世袭分封制,道德排除于政治之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可以背信弃义。以人治人,霸道作风,刚猛强硬,残酷暴虐,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人民怨声载道。阳儒阴法,儒表法里,虚儒实法,特权阶级的儒,人民群众的法(吓唬人)(强者的儒,弱者的法)。(殷商纣王、秦始皇、汉高祖刘邦的思想)
D.墨家:墨子,主张兼爱(互爱,人与人平等相爱,不分敌我)、非攻(天下之大利,反对掠夺战争)、尚贤(崇尚贤能,任人唯贤)、尚同(人们关于是非善恶的意见都要统一于他们的上级,大同小异)、节用(重视劳动,自食其力,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非乐(不因上下级地位而有异,不视亲疏贫富而有别)、非命(反对命定论,反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说法)。
◆E.兵家:(非九流):孙子和孙膑,体现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兵贵神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利思害,有害思利;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常势,出奇制胜,上兵伐谋,兵不厌诈,避实就虚,因地制宜等等。
◆F.名家:惠施和公孙龙,诡辩家,强调‘同与异’(惠施强调事物的相同性,公孙龙强调事物的差别性),‘名与实’的关注和思辨(概念和事实的关系),‘白马非马’(研究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离坚白’(一块石头放在面前,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由此断言,石头的坚和白两种属性是互相分离的),‘其大无内,其小无外’(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大同而小异’,‘南方无穷而又穷’,凡智必诡,分清名分,循名责实,考察事物本质。
◆G.阴阳家: 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受水﹑火﹑木﹑金﹑土五种势力的支配,提出‘五德终始’‘五德转移’说用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王朝的更替,形成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提出顺应一年四季节令从事农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H.纵横家: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因事制宜,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大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为‘合纵’和‘连横’两派。
◆I.杂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吕不韦为代表,融会各家学说,内容比较庞杂。
◆J.农家: 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鼓励农桑(耕种和养蚕)以便丰衣足食。
其他网友回答:要区分他们就要读他们的经典著作,我想这是最好的区分方式了。
儒道佛三家的经典著作很多了,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庄子》也称《南华真经》还有《阴符经》,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法家的《商君书》、《韩非子》。
在查法家著作时看到了《管子》,这还真不知道。
而墨家就是《墨经》了。
这些家的著作要数儒道佛三家是最多的了,道家和后来的道教的著作形成了《道藏》,佛教著作总成也有《大藏经》。
我也好奇的查了一下有没有《儒藏》,还真有,是汤一介提议的,由北京大学负责。
其他网友回答:想要了解详细的就必须通读这几家的经典作品。如果想要简单了解我觉得主要是区分他们的主要思想。
儒家:主张注重自我修养,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尊敬长辈,朋友,言而有信。政治上是仁政爱民,以王道和礼制治国。
法家:人性本恶,趋利避害的本性不能改变。为人诚信是立命之本。以严苛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墨家:人与人之间平等想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浪费(节用),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佛家:人生一切遭遇皆为苦难,容纳接受一切,杜绝贪嗔痴等,然后消除业果涅槃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