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墨家与儒家思想,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下面先说;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墨家主张;“尚贤”,“尚同”,和“兼爱非攻”。尚贤,即为选举贤者作为官吏,选举贤者作为天子国君。
那么尚同?即为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天志,实行义政。
单凭墨子这两点,就足矣证明墨家思想,是典形的改革进步思想。正如咱们现代的两会,全民参政议政,高度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进步思想?这么好的思想,为什么得不到推崇?因为;
1,它不符合,当时封建统治者,及诸侯们的统治理念,再说;统治者没诸侯们,也没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2,百姓们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本就不教,也不不肯承认这是先进思想。所以得不到推崇。下面再说;
兼爱非攻所谓的兼爱,即为平等博爱的思想。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若出现,恃强凌弱,尊贵卑贱的现象,是天下不相爱所造成的。
非攻,是墨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太血腥了,以兼爱引伸出了“非攻”。主张不要主动出击挑起战争,维护和平。这就是墨子最先进,最著名的思想了。
那么墨子在经济上,他主张“强本节用”。“节用”是墨子的一贯主张,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是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的礼仪风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该如古代的贤王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由此可见,在我看来墨子的巜兼爱非攻》思想以及《节用》主张,非常符合我们现代中国人,爱好和平,和谐相处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在毛主席时代,我们大家都能勤俭持家,反对浪费。更符合习主席所提倡的“光盘行动”。
所以,若是墨家思想占居主流思想,会提前2000年,进入毛主席时代的历史社会。免却了,1000多年的封建历史社会。
话说到此,很多事情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下面再了解一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主流思想。以不偏不倚的巜中庸之道》和巜德治》《仁政》。且有孔子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他教化人,如何做一个忠诚的平民,如何做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既智慧又有诚信的人。既孝敬父母,又尊重长辈的人。
所以,他既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又符合打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的局面。更符合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安分守己过日子的风尚。你说它怎不会受统治赞成,怎不会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文化?
结束语墨家思想,若是能占居主流思想,1000多年前就进入了,毛主席时代的历史社会了。免却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争扎了。
其他网友回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墨家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是将弩之末了。而一度显赫的墨家为什么会成为强弩之末呢?
答:第一,因为墨家的核心思想之一“非攻”跟大部分的诸侯利益或者说目标吧,是完全相佐的。战国时期,秦国、楚国等等诸侯们最终目标是并天下,取代周天子,成为新天子。想要并天下的话,诸侯们肯定得扩地并土。扩地并土,当然是要打仗啊。所以,墨家的非攻思想,自然不讨诸侯们的喜欢。这样一来,诸侯们当然也不会大力地支持这样的墨家思想在他们诸侯国内推广。从一般士人的角度来说吧,他们学儒家也好,学法家也罢,或者杂家、兵家等等其他诸子百家,大部分人都是想着学成之后,可以致用。致用的前提,是可以得到诸侯的赏识。因为只有得到了诸侯们的赏识,才能步入仕途啊!只有步入仕途,居其位,才能向下推广儒家、法家等等学派吧。关键,只有步入仕途,才能改变士人的命运,改善生活环境。说白了,士人的主要收入,也就是俸禄都是诸侯们发的。想要更高的俸禄,想要得更高的官爵,天天跟诸侯们唱反调是不现实的。墨家简直坚持“非攻”的思想,无异于跟诸侯们唱反调嘛。所以,为了自己前程考虑,墨家思想在后期对士人的吸引力也不太大了。战国后期,周天子都没有了,诸侯之间兼并战越来越激烈。大部分士人看得清局势,都很现实。
第二,墨家学派内部那种巨子令的制度吧,实在是太江湖了。墨家弟子只听命于持有巨子令的巨子而不听命于君。墨家巨子制度比墨家“非攻”思想还要让诸侯们厌恶。不,应该说不仅先秦诸侯们会嫌恶,就是后来秦皇汉武大概也是很厌恶的吧。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或者国君吧,那才是绝对权威。这种情况又怎么可能接受墨家巨子令那一套僭越权威的制度呢?显然不可能。所以,墨家在战国后期必然是强弩之末。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如果以墨家为主导思想,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一定是保持在最前沿的国家之列。有了科学技术作保障,国强民富不只是个传说,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文化和财富才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离开了它,哪来的认同感,哪来归宿感,什么思想,什么主义,都不管用。
其他网友回答:墨家是一个教条森严的组织,其内部只对墨家巨子一人效忠,这种组织架构,比其他学术性的流派要有凝聚力的多。
这也就意味着墨家不是普通儒家一般,墨家更像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这对于统治国家来说,墨家学说非常落后,充满着类似宗教的森严教条。
也就意味着一旦选用墨家,墨家巨子便会凌驾于皇权之上,这是不利于封建化和集权化,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甚至可以说墨家思想为主流的话,十分的不利于大一统,因为墨家学说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架构。没有像儒家那种教化四方,道统天下的理论。
所以很多问题,绝不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罢黜百家,独遵儒术。甚至可以说在八股文出现之前,儒家思想对社会都是促进作用的。
因为儒家思想比较系统的构建起来了一个阶级观,也就是一套统治国家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内,才能保证生产力和封建王朝的大一统。古代的这种阶级观,是有利于统治的。
且儒家也没有将百姓视为奴隶,相反儒家思想中,充斥着治理天下的目的,就是让万民受到教化,让万民安居乐业。
从这一方面来看,儒家并没有不当之处。而禁锢思想和曲解儒家的,其实是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古代中国科学体系的崩溃。
尤其是八股文出现之后,基本上科举制度就是禁锢思想的存在了。因为科举制度,使得所有聪明人,都奔着做官为目的而去。全然没有人再去研究其他,最顶尖的人都是科举了,自然而然会导致其他方面的落后。
所以说科举制度,其实是缺陷很大的一种制度,虽说让阶级流动成为了可能,可是这种可能太小。且代价实在太大,这使得官僚体系同民这个阶层的分离。
因为科举使得所有读书人都奔着做官而去,而科举有了功名,就意味着有了特权。同民这个阶层开始剥离,且全天下这么多读书人,科举成功者,寥寥无几!
也就是说墨家是决计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而适合的儒家,也因为后来的各种走偏,导致拐到了死胡同。但是从近代来看,儒家文化圈更加有发展的优势,这也说明儒家其实不是原罪,原罪是人心不古!
其他网友回答:墨家代表底层百姓的思想观念,墨者大多为有知识的劳动者。他们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1,兼爱: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非攻:不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尚贤:君王必须是贤能的,选取的大臣也是贤能的,废除世袭制,主张有能者居之;尚同:老百姓之间不要相互勾联,“圣王”驱使百姓如同驱使一人;天志:主张人们掌握自然规律;明鬼:我们应该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非命:有才者想要天下富裕天下太平就必须抛弃天命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类似我命由我不由天:非乐:听音乐是浪费时间的事,应该禁止;节葬:葬礼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应该节约,并且不应该守葬,应该马上投入生产;节用: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2,成为墨者必须通过艰苦的修行,墨者守约,重法,主张杀人者死,伤人者伤。墨者在别国做官必须推广墨家思想,当不能推行时宁愿辞官,做官的人需将自己的俸禄上交一部分,向集体捐献。
3,墨家有一位领导者,所有人必须听从他的命令,纪律严明。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4,墨者中多能人异士,擅长打造各种器具,也善于守城。可以改变一场战争的走向,为统治者不容也。
综上,墨家是一个有组织有能力的学派,他们有严明的法律,注重个人修养,如果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为上位者喜欢的,除非当时的皇帝是墨家首领。但如果墨家思想成为主流,可能会建立起一个大同社会,人人相亲相爱,人们的思想高度也不是现在可以比拟的。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其实可以看做是墨家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2>如果墨家真的成为主导,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本土宗教不是道教而是墨家,而且很可能会进入类似西方中世纪的宗政合一的模式。
知常容不反对墨家,如果墨家上位这样的结果是最正常的。或许很多人很吃惊。因为我不太清楚有多少人真的老老实实看过《墨子》全书。如果你不是听某些人摘抄一段来讲述,而是认真看完全书,我相信你或许会与我生出同样的观点。
《法仪篇》有这么一句话: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那么问一句:天想要什么,天是知道,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换句话说这个话语权在谁手中?
接着墨子说: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这句话我们现在也是很认可的,因为人世间一定要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残害,包括墨子的非攻和兼爱。这些理论如果抛弃墨子的理论基础都是十分可惜,就算到现在来看这个观点也是对 的。
请注意我这里的表达是抛开墨子的假设基础,这一切都是对的。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那就是墨家的掌门人巨子的力量太强大了,因为巨子可以握有天会说什么的特权。这是不是有些类似杨秀清的请天父下凡?
巨子如果是正直一心为公之人那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万一哪一代巨子出现坏人呢?这种概率的存在性相信没有人会否认。
巨子每一句话都是天命,那你要不要听,不听就是有违天命。
墨家眼中的人墨家眼中的人是没有自由,他说天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知道天让你干什么吗?你当然不知道,但是巨子肯定知道。这样就出现大问题了,如果巨子是出于公心,那没有问题,那巨子出于私心呢?
还有巨子怎么会知道每一个人要干什么?那就如同零件一样,你占哪个位置不是你说了算,是天说了,简单地说就是巨子说了算。这个是不是有些类似工匠在造一个东西。
那些零件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零件坏了那就换掉了,这是我们平时修理机器时的反应,你听完是不是有种冷气直往上冒。
墨家中的皇权墨家认为你干得好才有皇权,你干的不好就不会有皇权,这是上天对你的奖励。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于天下僇,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谁来判断呢?
这一切的权力全集中到巨子身上。
墨家的理论消失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墨家的本意是将社会零件化,因为当每一个零件在零件的位置,那社会就稳定有序了,而组装这个零件的就是巨子。
王权自然不开心了,皇帝就会问,那我在哪里?
皇帝自称自己是天子。他是上天的儿子。
巨子称自己是天的代言人。
这样一比较,知道问题在哪里了吧。
所以两者只能存一,当墨家思想成为主流,那王权必定是依附在墨家之下,而巨子才是真正的掌权者,这个是不是和那些宗政合一的国家的模式一模一样呢?
墨家重见天日,被大家熟知是有历史背景的,那是二十世纪初,那一帮想改变中国落后现状的留学生们他们觉得中国落后主要问题出在儒家身上,儒家束缚了人类的思想。怎么替代儒家思想呢?肯定要找出一家可以与之对抗的。
找道家肯定不成,因为道家谈的不是社会,是整个天地之间的事情,太大了。
所以他们找出墨家来对抗和打压儒家,虽然有些效果,包括有些人到现在对儒家还是很反感的,实际上离预期效果还很远。
如果抛开这个最基本的宗旨,墨家说的很多东西都是可圈可点的,特点当你将你的最基本点换成是儒家,或者是道家的,再去看那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副作用。
事实上儒家就吸收了墨家很多观点,这里就不展开了。
读《道德经》的好处就是可以很冷静地看待一个学说,事件,事物,不会去推崇也不会去贬损,只是陈述事实。
读任何学说,关键不是他说了什么,关键是看他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样才能明白别人在说什么。
同样一把菜刀,好人拿在手中就是切菜和锄暴安良之用,坏人拿在手中就是作恶的武器。他们使用菜刀的过程和方法都是差不多的,但他们的初心是完全不同的。
其他网友回答:历史难以假设。墨家被历史所抛弃,是不符合掌权者的要求。儒家为什么在中国生生不息这些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基础为农业社会,统治者如何安顿天下,调节人与人关系,儒家提出了很好的实践途径。假设墨家当政,中国也许会处于混乱之中。因为很难解决现实问题,也可能局部会,但整体上和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对应的要求,无法衔接。历史是强者的历史,争霸天下,武力征服,是中外历史早年的法则,尽管残酷,但确实没有办法,自然和社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但实力是解决问题的通行证。
其他网友回答: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我们经常反问,如果不如何如何,又会如何如何?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看似绚烂,其实那也是一个充满了混乱,充斥着杀戮,充满了苦难的时代。所以从人民生活幸福方面看,百家争鸣的时代不是个好时代。就如同现在的西方,他们自诩自由,平等,博爱,看似美好,实为童话。各色人等以自由的名义粉墨登场,各自为各自身后利益集团代言,正逐步走向了极端,以普通中国人的视角,那并不是个理想中的社会。
当百家凋零,儒家独尊,中国开创了连绵数千年的文明,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型国家,这一切在中国发展史的各个时期看似巧合的发展,实则是社会各阶层碰撞熔合后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必厌弃我们的儒家文化,你有选择吗?也无需假设别的家兴起,能实现吗?我们只需要骄傲,骄傲身为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不朽的文明。
其他网友回答:哈哈,“历史能不能假设”,好像也是个热门话题。
不过,墨家“成为中国主导思想”这种可能性,大概可能性为零。
或许,“儒学”主导了中国两千年,的确不是“最佳结果”,但,这又带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各家,“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的可能性,其实同样微乎其微。
一先秦有“诸子百家”,皆起于东周。西周的时候,学问还皆归于朝廷。
为什么东周能够“百家争鸣”?
因为,周王室彻底衰微,诸侯群起争霸。
此时的诸侯,到底有无文化,应该大体上没有。
可是,争霸要有“纲领”、“谋略”,以及需要大造舆论。
于是,诸侯间,兴起了“养士”之风。
“四公子”或叫“四君子”是为代表,又以齐国孟尝君为最。
当然,此时民间办学也成为风尚。孔仲尼老师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为典范。
时也,势也。“时代”,有了对“治国理论”的急切 且强劲的“市场需求”。
姚明做过“拒绝吃鱼翅”的公益广告,他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是的,“市场拉动”作用不可小觑。
把姚明的话改一改,就是“没有诸侯需求,就没有诸子百家。”
立论成立。
二“诸子百家”,既然因诸侯争霸“买方市场需求”而产生,那么,是否“适销对路”就一定由“市场”决定。
司马迁他爹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所谓“诸子百家”,只有“阴阳、儒、墨、名、法、道”这六家才是先秦的“显学”。之后,汉刘歆加上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班固《汉书.艺文志》里,称此为“九流十家”,他认为,“小说家”只会“逗人玩儿”并不实用,所以“不入流”。
回看历史,在那个云波诡谲、混乱动荡的几百年里,真正受欢迎的“家”,实际只有两类——一类是操作性强的“技术性方案”;一类是全面改弦更张的“治国方略”——第一类,主要是“兵家”和“纵横家”;第二类,只有“法家”。
前一类,孙子、孙膑,苏秦、苏代等等,尽管能强一时之兵或逞短暂威风,但终难成大业,不必细说。
后一类,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等,都给不同阶段不同诸侯带来了强盛局面。
秦国受益最大也最明显。秦孝公任用商鞅,大力变法,使秦国迅速从“后进生”很快跻身强国行列。虽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之后几代秦王,都毫不犹豫地坚持走商鞅变法之路。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实际上亦为法家思路,所以才使嬴政能“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完成统一大业。
包括“儒”“墨”在内的其他“流派”,在春秋战国时的受欢迎程度和实际作用,都难望法家之项背。
三“墨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为何不被诸侯采用?
因为其“不实际”、“不适用”。
《汉书.艺文志》概括“墨家”主张云:“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
“贵俭”,例如以水代酒;“养三老五更”,是说善待他人父兄;“选士尚贤”,为还没产生贵族前的规则;“是以右鬼”,讲敬畏鬼神;“是以非命”,墨家坚信“天志”;“以孝视天下”,即“示范”天下。
这些“理论”,皆属于上古“明堂”之规。所以,《艺文志》认为,“墨家”出于“清庙之官”——来源是古时掌管“明堂”的官吏传下来的。
吕思勉先生评论说,“墨家”一定根源于殷、周之前,“其生活较之殷、周,自然要简朴些,所以墨子的宗旨,在于贵俭。因为贵俭,所以要节用,要节葬,要非乐”。他说,“时代较早,迷信较深,所以墨子有天志、明鬼之说。要讲天志、明鬼,即不得不非命” 。墨子“主于兼爱。因为兼爱,所以要非攻”。
这样的主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与“势”,都已大大不相合。
此时,生产力大大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许多,连孔子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守贫贵俭已不可能。
关键是诸侯们要争霸,墨子的一套理论简直就是“绊脚石”“拦路虎”,“兼爱”“非攻”怎么打仗,怎么攻城略地,怎么实现“霸业”?
后来的文人,包括现代的学者,说墨子思想代表了平民利益,这大约是一种“良好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只可能由贵族垄断,只是代表的“集团”不同而已。墨子代表的,是上古更早贵族利益集团的观念罢了。
这样的理论,不可能被春秋战国的诸侯们采纳,也不会被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们看重。
不被看中,作为治国方略就绝无可能。
加之墨家的神秘性,有些类似“行会”“帮会”组织,漫漫地销声匿迹就很自然了。
四“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也不“吃香”。
孔子尽管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官不小,然而好景不长。四处游说,周游列国,不仅没人买账还“厄于陈蔡”。所以“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这是因为,孔子的理论,源于西周,所要干的,是“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制”。
这对于诸侯们来说,自然是坚决不能接受的,不必商量,就集体给孔子吃了闭门羹。
不过,“儒家”有若干“长处”。
第一,“儒”,在殷商时期,就是垄断文化和祭祀的贵族集团。孔子祖先,是商族后裔宋国的没落贵族,再往前追溯,极可能是这个集团中的一员。因为这一层关系,孔子对商周政治、文化、礼仪等等,或有更久远的传承和更深入的掌握。
这一点,大约是“诸子百家”中的另外学派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孔子是较早公开办学者之一,培养了大批学生,相继形成了齐鲁两大儒学“基地”,陆续出现了子思、孟子等著名后学。代有传人,“滚雪球”般壮大,“阴阳家”亦出于“儒家”
在“诸子百家”中,其他各派都没形成这样的优势。
第三,虽然孔子述而不作,但是,一是儒家系统传承了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同时,孔子的思想,亦由弟子比较系统的传承了下去。
“儒学”,对于西周对殷商治理经验的总结,最为全面;对统治阶层内部及如何处理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得最多。从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型来说,这是“诸子百家”中其他流派不可比拟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秦朝短命,汉代迅速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帝国。初期,尽管经历了吕后擅权的短暂时期,但文景之治使整个局面很快得到了恢复。武帝时期,是认真总结前朝治理经验和教训,确定基本治国方略的重要关节点。这个时候,董仲舒系统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谏议,被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在内的汉儒,并非是纯粹的儒家,而是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为汉王室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强调“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把道德与天相连,使其神秘化和伦理化,由此形成了一个“天人感应”的“新儒学”宗教神学体系,并据此确定了“三纲五常”,将君臣关系及一切社会关系均纳入其中,像一张大网,社会上哪个人都不可能逃出这张网。
也正因为如此,董仲舒被尊为“群儒之首”,成为汉代和中国宗法社会的重要理论家。宋代的各位大儒,依然没谁能超越他。
在这种情况下,汉代以后一直到清末,没有任何学说有可能取代这种被改造过的“儒学”了。
其他网友回答:墨家是从一个工匠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的,在工匠的眼中,一台机器的运转在于各个机器零件的完美配合,保证所有的零部件正常工作,不让任何一个零件出现问题,这叫兼爱;
那么假使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机器零件出现问题了怎么办呢?
用墨家的思维,就是用更好的、性能更优越的零件把它替换掉,以此来维持这个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叫“尚贤”,就是谁能干让谁上,谁有才能让谁去做;
再者,对于一台机器而言,最主要的是要看它的性能,看它的实用性,这是运行的前提和根本,至于这台机器是不是好看,美观,这是次要,是不会影响到机器的正常运转的。所以,墨家主张在礼、乐、丧、葬,等等的制度性问题上,一切从简,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面,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与其耗费精力大张旗鼓的搞这些事情,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去研究研究怎么能提高机器运行的效率,这才是最实在的。
放到社会的层面,一个国家要想维持安定团结,欣欣向荣,没有战争,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社会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良性配合,在于把有才能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此,这个社会机器才是正常的。
好了,问题来了,既然在墨家的思想里,一个零件坏了可以去换,用更好的来替换它;
那么在一个社会里,一个国家的君主不行,不会治理国家,是不是也要把他替换掉呢?
这是其一;
其二,国家的君王向来重视重大的祭祀、典礼、宴会以及身后的丧礼,因为这是他展示王权合法、顺应天地,显示权力正统的至关重要的场合,君王不能没有这些,但是墨家却认为礼乐制度应当一切从简,于是矛盾出现了。
这是其二;
其三,墨家当时在墨子的带领下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性组织,这完全是靠墨子个人的人格魅力,这个组织的力量,影响力,专业的机械工具,战斗力,让他完全有资本可以跟当时的君主叫板,或者是左右君主的策略和行动。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一个人的存在,你觉得君主会心安吗?而后来朝代的君主帝王,也正是看到了一旦任由这个组织无限的发展下去可能带来的威胁和风险,所以果断的压制了。
这是其三;
综合:墨家是没有机会成为封建皇权统治下的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因为它既限制着权力,又挑战着权力,而儒家,就不一样了。
秦时压制,汉时绝迹,这是历史上有墨子创立墨家以来他的历史结局。到现在,时而被一小部份人追捧信奉乃至当做人生的信条,颇有一点儿苦行憎严于律己的意思,所以也就上不了主旋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