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这样的:
诗词讲究对仗工整。这里略分析一下:
沉舟---对----病树。
(沉没的船)对(有病的树木),恰如其分,十分贴近,用词恰当。
然后再看侧畔---对----前头
(都是方位,也很恰当。)
千对万
帆对木。
综合起来,千帆对万木,十分的巧妙精绝,讲究对仗,符合语法。
最后一个字无关紧要,但是显示了动感。为什么呢?这一个过,就是充满了动力,张力,这些船都活了,映然纸上,不愧是写诗歌的行家,用词精妙,叹为观止。
这一个过字写活了船。
最后他的春这个词也用的好。虽然是病树但是也开花啦,万木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特别的充满春天的活力,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催人奋进,促人向上,令人努力。也有一种努力奋斗的情怀,另外也有柳暗花明的含义。因为万木春了,一片大好景色。
所以,用病树这个比喻好。这个树是病的,但是没有死,还有机会有生机,而用枯木则不行。意义完全反了,所以讲究用词特别重要。枯木就不一样了,枯木是死亡了的树木,树木死亡了是没有希望的,所以用病树好,比枯木有生机。
给人以一定的想象空间。
(图来自网络,侵删)
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你若用枯木,后面紧跟着挤上万木,太多的木,会把您挤木的。
其他网友回答:诗词文化中的绝句。除了意达,还有数字的对仗。千帆对万木。抑扬有致!
其他网友回答:应该有三个原因吧。
第一个原因正如先回答者指出的那样,枯木是死的,病树是活的,两者意思有本质差别,作者以“病树”自喻自嘲是恰当的,若以“枯木”自喻就不当了。
刘禹锡被贬巴山蜀水二十三年,应诏再次回京,看到年轻一辈冲到自己前头,不禁感慨万千,所以用“沉舟”“病树”自比自嘲。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用“枯木”读起来不顺,两个字韵母相同,放在诗句中读起来有些拗口,不如“病树”读起来顺畅。
诗歌不仅追求表意上的精准,也讲究声韵上的和谐,因为在古代诗歌是可以唱的。
第三个原因,从对仗的角度看,用“病树”比“枯木”也更工整。这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病树”恰好是“仄仄”,而“枯木”却是“平仄”。虽说一三五不论,但到底还是越标准越好。
其他网友回答:这两句诗很出名,可我没解出深意,舟都沉下去了,树也病了,怎么转到千帆过,万木春。
其他网友回答:枯木老朽,病树可期。
诗人在一段时间内,仕途失意,屡遭贬谪,加上年老,难免生病。以树木比喻自己,所以说是病树。
病树是有很大希望被医治好,可以重振精神,再迎春风,前途一片光明。而枯木为老树、枯树,已然老朽、内心颓丧,即便能“逢春”,也只能依靠奇迹,听天由命了。
其他网友回答:“枯木”者死树也。故而春不再让其荣生。而“病树”只是形容憔悴,逢春还可秀色怡人。这就与此联乃至全诗之意相合啦!
其他网友回答:写病树是诗人用词很妙!底蕴厚重,推敲而出,因病是可治疗的,在特定的环境可条件下,生病了治疗好了,养护一段时间就,万木春了。如诗人笔下出现的是朽木的话,那就不太高明,因有句话:朽木不可雕也,更主要的是,木已朽了是已没生命了,所以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从词义上说,病树和枯木有生死之别,本质之分。
表达准确是作家、诗人的大本事之一。
从平仄来说,沉舟对病树是两个平声对两个仄声。
从微妙的情趣来说,病树比枯木更难受。
对应现实来说,刘禹锡的处境是病树不是枯木。
其他网友回答:当然不能写成枯木。我认为:其一,万木不该尽是枯木病树,病树只不过是万木中之一二而已,正如前句所指出的千帆经过也仅一沉舟罢了。其二,此联承上联恰好万木对千帆,毫无斧凿痕迹,工整非凡!其三,显示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反映出事物的反面和社会的阴暗面只不过是极少极少,沉舟与病树非常少有,阳光的现象,正面的东西都是绝大多数,是主流,千帆正常,万木春荣就是多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