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毒才能做到这样?
滴滴
11-22
0

孔子诛杀少正卯,可以说是其一生中无法洗涮的一个污点。我们都知道,孔子创立儒学,被奉为儒家圣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在道德情感上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地步。

那么,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以致于暴尸三日?作为大圣人的孔子,手段何以如此残忍呢?

少正卯是什么人?

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有名而无姓,在公元前496年被孔子所杀。少正卯中的“少正”其实是一个官职,古人将官职加诸于人名之前,和今天将职位和姓氏结合起来称呼某一个人类似。

春秋时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少正卯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早期法家主张修订律法,变革社会,属于革新派,与孔子的儒家所宣扬的恢复周礼的守旧思想相冲突。卯在鲁国担任大夫,官至少正。卯在工作之余,还有一个成为教育家的梦想。

少正卯开馆讲学,宣扬法家思想,以其能言善辩而知名,在鲁国一度掀起了学术高潮,很多人都纷纷跑去听他的课。甚至连孔子大半的学生,都受到了卯的吸引,常常从孔子的学堂上悄悄溜出来去听少正卯的课。

孔子在春秋时期,也是儒家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法家代表人少正卯的讲学太过火爆,对孔子的学术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孔子怀恨在心。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行摄相事,相当于一国之宰相,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第一个被孔子开刀的人,就是其死对头少正卯。法家的代表人少正卯,反而被孔子用法律的武器杀掉。孔子公报私仇,以“小人之桀雄”的罪名诛杀少正卯,并将其暴尸三日。

孔子为何诛杀少正卯?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最早记录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国摄相,上任七天之后就诛杀大夫少正卯。

孔子的门人对此表示质疑:少正卯是鲁国知名的学者,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孔子主持国政没有几天,不问罪名就诛杀了他,这样鲁莽的做法是否妥当?孔子回答道:

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孔子为自己辩白,少正卯有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什么意思呢?

心达而险,是说少正卯通晓古今世事,但是不安好心;行辟而坚,是说少正卯标新立异,有违周礼还不知悔改;言伪而辩,是说少正卯宣扬歪理邪说,还强词夺理为自己狡辩;记丑而博,是说少正卯关注的,都是社会阴暗面,而且学识广博以蛊惑人心;顺非而泽,是说少正卯违背道德风尚,而且造成了广泛的不良影响。

人恶者,有这五条就是罪大恶极,与一般的偷盗抢劫不同。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孔子所罗织的这“五大罪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证据。接着孔子又说: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少正卯虽然不偷不抢,但是他聚众讲学,宣扬反动邪说,妖言惑众,其社会危害更加巨大,堪称“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杀,而且杀之还要暴尸三日。

孔子诛杀少正卯之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在诛杀少正卯后,执政三个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政绩:市场上贩卖猪、羊的人都不敢哄抬物价;道路上的男女都不敢走到一起,以示男女有别,不违背周礼;路不拾遗,四方的宾客来到鲁国的都城,需要办事也不必像管事的官吏送礼行贿,而且能够得到满意的接待。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的时间很短,其执政水平如何?无从得知,但是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政绩,有违常理,所谓的“政绩”不过是史学家的粉饰。

孔子发明了“文字狱”

周王朝的末期,因为王室的衰落,诸侯国纷纷脱离周天子的统治,相当于单方面宣布独立。周王朝对诸侯国的反叛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所以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伐,以致于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于是各种思想主张应运而生。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希望以自己的政治主张说动一方诸侯国,统一战乱纷争的局面。

儒家宣扬的是“仁政”,主张恢复周礼,维护贵族阶级的特权,回到周天子统治时期。这一倒流逆施的主张,虽然符合了儒家和周王朝的利益,却与各诸侯国的利益相冲突,所以孔子在各诸侯国之间奔忙三十余年,一无所获。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所提出的恢复周礼,更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因此法家在民间广收欢迎,却遭到贵族门阀的反对。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维护贵族利益,因此孔子在鲁国得到支持;而法家代表人的少正卯,虽然在民间享有很大的名声,却因为反对贵族特权而遭到贵族阶级所排斥。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一上台就诛杀少正卯,而且暴尸三天。这一做法其实是在向鲁国的贵族集团大献殷勤,希望换取他们对其在鲁国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的支持。

自古文人相嫉恨,同行是冤家。因言获罪,少正卯无罪而被诛杀,沦为政治牺牲品;而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则制造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起“文字狱”。

后人儒家的维护者倾向于将“诛卯案”定性为“圣人诛杀小人”,少正卯是孔子口中的“小人之桀雄”。有意思的是,宋朝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李定等人指责苏东坡的罪名中,就有孔子为少正卯罗织的“五恶”中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

乌台诗案后世已有公论,李定等人才是真小人。那么孔子的“诛卯案”,是否是另一个“小人斗君子”的翻版呢?期待大家的评论。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问题,争议的主要观点在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争议可不是我有能力可以解决的,这里主要讲下“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儿,弄明白两个问题即可:

1、少正卯是谁?

2、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少正卯是谁?

少正,是官位,卯,是名,少正卯的意思是,一个名字叫卯的少正官。

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最大的特点是能言善辩,是鲁国红极一时的名人。和春秋时期诸子一样,少正卯也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说。他深谙传播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就办了个培训班,招收了很多学生。

在少正卯办培训班之前,有个叫孔丘的人已经先开始进入这块市场,孔丘这个人啊,是楚国红得发紫的名人,他的培训班规模十分大,但是呢,因为少正卯的开班,孔丘很多学生在闲暇之余也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听说孔丘门下的弟子,只有颜回一个人没有去听过少正卯的课,可见少正卯的实力非常强。

两人有没有因此结下梁子我不好说,毕竟以我的思想去度先贤的思想,这是不对的。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后来,孔丘当官了,是为鲁国大司寇,专门负责掌管刑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

孔丘当官的第七天,屁股都还没坐热,就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杀少正卯。

孔丘的门人听说这个事儿之后,感到非常疑惑,连忙跑去问他:老师,少正卯是鲁国的大明星,您刚刚当官就杀他,是不是有病?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说:你呀,还是太年轻,像少正卯这种人,罪恶滔天,是坏人中的佼佼者,对于他这种人,不杀不是君子所为。

于是以“君子之诛”杀了少正卯,意思是说,只要是个君子,就不能忍受这样的恶行。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

在跟学生的谈话中,孔子列举了少正卯5大罪状:

心达而险:心里门儿清,但是偏要做坏事。类比碰瓷的老头子。

行辟而坚:行为怪癖,但是顽固不该。类比暗中偷窥的怪叔叔。

言伪而辩:胡说八道却又能言善辩。类比美利坚发言人。

记丑而博:专门记述丑恶的事情,还记得是非生动。类比毛片收藏爱好者。

顺非而泽:教人走歪道,还光是恩泽收买人心。自古邪教皆如是。

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列完罪状之后,孔丘还不过瘾,继续说道:咱们讲道理,这5大罪,犯其中一条,都要施以君子之诛,少正卯同学犯了5条,我能轻饶他吗?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于是,杀人之后,还暴尸三天。


至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杀少正卯,人们分为两派,各有说法,也不是我能说清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还要将他暴尸三日?少正卯何许人也?二人之间有什么仇?本文将一一为大家解答?

少正卯何许人也?



少正卯并不是名字,少正是周朝、春秋时期的一个官职名称,卯是他的名,姓氏不祥。少正卯在鲁国当大夫,博文多学,与孔子一样热衷于开办私学招收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由于少正卯的讲学颇有新意,因此他的课堂吸引了不少孔子的学生前去听讲,只有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没有去。少正卯因此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因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且授课有方,常常赢得学生的赞许,被鲁国人称为“闻人”,一时之间,风头大有盖过孔子的迹象。

少正卯为何被杀?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任鲁国司寇,行相国事,上任七日,即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杀死少正卯,并暴尸三日。关于此事的最早记录见于《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夫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此事发生后,舆论汹汹,连孔子自己的学生都不能理解,子贡就当面站出来质疑老师杀少正卯的动机。



孔子只是淡淡的回答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该杀!并列举了少正卯的五大罪:

罪一:“心达而险”(虽通晓世事但没有用在正道,动机不纯)

罪二:“行辟而坚”(行为邪辟而顽固不化)

罪三:“记丑而博”(内心阴暗,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

罪四:“言伪而辩”(强词夺理还自我狡辩)

罪五:“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



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很简单,是因为少正卯兼有以上五种恶行,且在家中聚众论道,蛊惑人心,鼓吹邪说,哗众取宠,无人师之表,乃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孔子还以商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作为举例,表示少正卯和以上所诛之人皆“异世同心”,少正卯是非杀不可,以上五罪,有任何一罪都可诛杀,更何况少正卯是五罪兼具。

质疑



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学思想,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一生崇尚以仁义治国,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孔子以大夫身份代行相国之职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这显然也是不大现实的事情。因此,关于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就明确对此事表示否定,认为是不存在的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连对孔子持批判态度的《左传》、《国语》也未提及此事,可见,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当存疑。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在做了大司寇之后,受鲁国权臣季孙斯的委托,摄行相事,上朝听政的第七天,就以乱政的罪名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弟子当时都不知为什么孔子要杀少正卯,子贡去质问老师,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呀,老师你刚执政,就杀了他,为什么啊“?孔子告诉弟子说”人有五种恶行,一通古达今却用心险恶,二行为邪僻却又顽固不化。三花言巧语且虚伪矫饰,四见识广博却专记丑恶之事,五是顺从错误言行加以修饰。人的品行只要有这五恶的一种,就不得不施加”君子之诛“。少正卯五恶集一身,他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杀。孔子对他的学生振振有词的说出了他诛少正卯的理由,而並非旡缘无故的要杀少正卯,我认为故唐尧四兇之殛,孔子杀少正卯,而圣王圣人仁爱渊博,是不得已而如此,其中必有原故,大凡治国之道纲纪为先,如果诐邪充塞,法律荡然,一个国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心如此,国何以立,法律法规为重,孔子不得已而杀少正卯,以正纲纪。

其他网友回答:

就事论事,并无半点抹黑之意!

鲁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99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他上任不到七天,鲁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还被记载到《史记》、《尹文子》、《说苑》等书中,这件事是什么呢?

“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不仅杀,还暴尸三日。


孔子此举,连他的学生都看不懂,子贡问其原因,孔子说少正卯“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一下子就给少正卯安了五项罪名。

那么,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且暴尸三日呢?

原因有二。

其一,孔子和少正卯矛盾重重,或者说是政见不合:

孔子是典型的守旧派、传统派,而少正卯是改革派、变法派;孔子提倡周礼,主张用周礼来规范百姓的言行和社会秩序,少正卯则主张建立起新规则、新秩序。

其二,少正卯抢了孔子的生源。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设讲坛,广招门徒,并收取十条干腊肉作为“束脩”(xiu,学费),后来少正卯也在鲁国开办学堂,不仅开,还开在孔子学堂的对面,且学费只要五条干腊肉。

除了学费比孔子要低,少正卯讲课还十分生动有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搞得孔子门下很多学生都跑到少正卯课堂去听课。

《论衡》中这样描述:“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为颜回不去……”少正卯的课,好到孔子的学生除了颜回,其他人都去听了。

此外,少正卯学生的“就业率”也要比孔子学生要高很多,毕竟,孔子的“王道”并不适用于春秋时期;而少正卯讲的内容是“新学”,也就是所谓的“霸道”,很符合当时诸侯君王想称霸天下的口味。


所以少正卯的学生经常受到重用,反观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最后却因穷困潦倒而死。

至于孰是孰非,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这件事,我们的思绪就得回到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他,被后世许多文人、士大夫尊为圣人,这里就不赘述了。少正卯,许多人不熟悉他,其实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今山东省),他的名字也是皓月当空,只会比孔丘响亮,不可能比孔丘差。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孔丘和少正卯的故事,以及他为什么被孔丘残忍杀害的原因。

(孔丘诛杀少正卯)

一,少正卯其人,及其与孔丘的矛盾纠葛

少正卯(公元前?~公元前496),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官职,卯是名。秦朝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以氏为称。氏多以别贵贱,表身份,而“少正”是周朝所设的官职。所以称少正卯。

少正卯和孔丘当时都在开办私学,招收学生。以孔丘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和恢复西周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而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由于少正卯思想比孔丘先进,讲课也生动,因此他的课堂几乎场场爆满,就连孔丘的学生大多数都被吸引了过去,听少正卯讲课,只有一个颜回没有去。

少正卯由此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当时的文人学士公认为“闻人”。闻人,意思就是文化名人。

由于大家都跑去听少正卯讲课去了,孔丘门下出现了“三盈三虚”,孔子称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所谓“三盈三虚”,就是说少正卯的课场场爆满,顾客盈门;而孔丘的课,几乎没人听了,顾客空虚。盈,是指人多;虚,是空空荡荡,没人。三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是表示具体数量,而是表示人多。比如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的人多,并不是指三个人。小人之桀雄,小人,指君子的反面;意思是小人里的杰出代表。桀雄,即枭雄。

(孔子正在讲学)

二,关于孔丘诛卯的历史记载

最早记载孔丘诛杀少正卯的,是《尹文子•大道下》:孔丘摄鲁相,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先诛,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窃盗奸私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强记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意思是,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当时的反应是,一是不明白老师孔丘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二是统一不认可孔丘的做法,但又不敢问,便把子贡推到前面,让子贡去问。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子解释说:我告诉你我杀他的原因。人有五种罪恶的行为,而且盗窃之罪还不算在内。一是内心通达明白却邪恶不正,二是行为邪僻而顽固不改,三是言论虚伪而说的有理有据,四是专门记诵一些丑恶的东西而且十分博杂,五是专门赞同错误的言行还进行润色。人的品性中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不可不杀。

这就是孔子杀少正卯的大致过程和理由。

记载这件事的,还有《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刘向《说苑 •指武》等。

《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孔丘诛杀少正卯)

刘向《说苑 •指武》载: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于东观之下,门人闻之,趋而进,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贡(公元前502~?)后至,趋而进,曰:“夫少正卯者,鲁国之闻人矣!夫子始为政,何以先诛之?”孔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夫王者之诛有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辨而险;二曰言伪而辩;三曰行辟而坚;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皆有辨知聪达之名,而非其真也。苟行以伪,则其知足以移众,强足以独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诛。夫有五者之一,则不免于诛。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诛之也。昔者汤诛蠋沐,太公诛潘址,管仲诛史附里,子产诛邓析,此五子未有不诛也。所谓诛之者,非为其昼则功盗,暮则穿窬也,皆倾覆之徒也!此固君子之所疑,愚者之所惑也。

王肃《孔子家语》: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记载了这件事:“(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后来的许多典籍,都引用了《尹文子•大道下》和《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的说法,认为孔子的确是杀了少正卯。

《尹文子•大道下》记载的孔丘诛杀少正卯事件,显然是以“圣人诛奸”的观点出现的,对这件事是以赞成、肯定的态度记录的,作伪可能很小。另外,《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刘向(公元前77~前6)《说苑 •指武》、王肃《孔子家语》等著述也不可能都去伪造这件事。尽管这几篇著作字眼上稍有出入,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故此,我个人认为,孔丘诛卯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

三,对孔丘诛卯事件的后世反应

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便没有流传下来。据说后世的“闻”姓的原型是“闻人”复姓,就是少正卯的后人所改用的姓氏。也就是说,少正卯是闻人氏的祖宗。闻人氏的后代将此引以为荣,就以闻人为姓,世代相传,因为只有这个姓,才能令人联想起少正卯当年指点江山,议论古今,意气风发,从学者如流的那种荣耀。现在浙江省的宁波市余姚市、杭州市萧山区、嘉兴市、金华市,江苏省宜兴市、无锡市、南通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夏津县,上海市,陕西省,安徽省的六安市、临泉县、太和县、蚌埠市固镇县,台湾省的台中市,美国的旧金山市等地,均有闻人氏族人分布。

(少正卯讲课)

但是,尽管孔子杀了少正卯,少正卯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还是传播了开来,它有力地推动了奴隶制灭亡、封建制兴起的浪潮,成为一代法家的先驱和代表人物。

对于孔子杀害少正卯这件事,历来有几种看法。

(一)肯定孔丘诛卯的合理性

在儒家思想占据中国意识形态制高点的漫长历史中,孔丘诛杀少正卯事件,主要是以“圣人治奸”的面目出现在后人的议论之中,汉朝和宋朝这种类型的议论、记录特别多。少正卯被儒家的圣人孔子所诛,但是儒家著名学者和一些素有清誉的人也有被他人比喻作少正卯的情况。

宋朝大儒朱熹就曾被人参奏“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

苏轼陷身“乌台诗案”的时候,与苏轼有宿仇的李定指责苏轼有四大可废之罪,其中一罪就是和“五恶”高度相似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苏轼的弟弟苏辙参奏吕惠卿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运用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盖以尧之四凶,鲁之少正卯,既非常人,不当复用常法制也。”

(孔丘正在讲课)

(二)怀疑孔丘诛卯的真实性

这种说法从朱熹开始,后世儒生或疑古学者逐渐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质疑历史上孔子诛杀少正卯记载的真实性。质疑的角度包括史学举证、制度沿革、人情世故常理分析、孔子的品行对比等等。

朱熹认为,孔子很可能并没有杀少正卯。理由如下:

一,春秋时期,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故此,孔子诛卯事件,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没有提过此事,可见历史上根本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这件事。

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了反对。因此,孔子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北宋学者刘敞认为,能吸引孔门大批弟子听课的少正卯,绝对不会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小人,孔子诛卯事件,也只能使孔子在百姓中落得个“嫉贤妒能”的恶名,最后会导致孔子无法为政,所以孔子诛卯在道理上讲不通。因此,他认为孔子不可能杀少正卯。

但后世许多严谨的学者认为,以博学闻名的刘敞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一边否定孔子杀少正卯,一边又反驳孔子杀少正卯的违法性。另外,刘敞在《春秋》学派中首开“改经”的恶例,凡是看见经文中对于自己不利或不合自己意见的文字,就随意改动。由此可知,刘敞这个人学术不正,不可信任。

(喜欢改经的刘敞)

许多儒家学人,一部分人在为孔丘申冤的时候,本来是站在相信古人观点和立场上的,但是在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上,马上又改弦更张,怀疑起古人记载历史的真实性来。可见这些人的虚伪面目和矛盾心理。

在互联网科技日渐发达的今天,研究孔子诛杀少正卯问题的队列中增加了不少网络学者。这些学者或继承疑古学说,或相信诛卯事件的真实性,但同时又维护“圣人治奸”价值观的合理性,或引经据典地解释诛卯事件的种种疑窦,对以往的种种疑古观点提出强烈批评,纵然诸多学者儒生对此事看法不一,但仍在为诛卯记载的真实性不懈地进行申辩。

梁启超、冯友兰、郭沫若、张岱年、唐钺、罗根泽等人经过考证,认定“孔丘杀少正卯”是魏晋人伪造。但他们又实在拿不出详实的考证结果,只是武断地认定“不可能”而已。然而,我们如果以自己武断的认定结论而否定历史,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三)诛卯是作为圣人孔丘的污点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孔丘诛卯事件在议论、评论里的出现方式,由过去的“圣人治奸”观点,逐渐向“孔子污点”的方向转化。认为孔子作为一个圣人,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是“男盗女娼”。在他没有掌握生杀予夺大权时,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但他一旦掌握了杀人的权利,马上就露出了其凶残面目和本性,和圣人二字赋予他的崇高性内涵根本不符。

(孔子告诉弟子们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由于先秦文献经历秦火楚炬之后的破坏,后世已经无法看到先秦的很多文献记载,即使有少量文献再现于世,很多也都属于残缺本。故此,有人又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怀疑《荀子》、《尹文子•大道下》记载可能作伪,拿来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另外,《孔子家语》、《说苑》、《论衡》里面关于少正卯的许多记载的内容,在《荀子》里面都看不到。可见这件事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另外,何况还有《尹文子•大道下》、刘向《说苑 •指武》、王肃《孔子家语》的记载呢。

这件事由朱熹提出来“假想”以后,尊孔的儒生们喜欢把分析结果定为“铁案”、“史学界最后结论”。其实,这种所谓的“铁案”、“结论”也都是从朱熹的猜想作为依据,这在史学界是站不住脚的。

(荀子论道)

四,几位大学者的简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荀子、尹文子、刘向、王肃等人的情况,或许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一)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同时,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曾经去过秦国,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荀子的几个学生都很有名,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以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

荀子早期对诸子百家都有过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因此,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但历代以儒家为正统的儒生们对他并不感冒。介于韩非、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因此儒生们怀疑荀子的儒家继承人身份。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对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

(荀子塑像)

我个人认为,荀子的思想,显然要比那些每天高谈阔论“仁义道德”,但又实在拿不出任何实际治国理念和有效措施的儒生们厚重得多,也实在得多,更靠谱得多。另外,荀子既然那么推崇孔子的学术思想、治国理念,他至少不会在文章中“黑”孔子。

(二)尹文子

尹文子(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宋尹”学派始祖,大致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际。其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兼儒、墨合于自身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他的文章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虽然不如“白马非马”有名,但是却很有趣味,其中讲一个人,给儿子取名“盗”和“殴”,结果挨了一顿打。

(三)刘向

刘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刘甦,字子政,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

(四)王肃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 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经学家,司徒王朗的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岳父。

王肃出身东海王氏,师从大儒宋忠。早年任散骑黄门侍郎,袭封兰陵侯。历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崇文馆祭酒,屡次建议时政,外放广平太守、河南尹。齐王曹芳被废,迎接高贵乡公曹髦继位。帮助大将军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把女儿嫁给了司马昭。

假如说刘向、王肃生活年代靠后,对春秋时代的情况不理解,用以讹传讹的史实借以诋毁孔子的话,荀子是借孔子继承人之名“黑”孔子的话,那么,作为与孔子年代最接近、信奉黄老学风的尹文子,则最不可能诋毁孔子。何况在以儒学为正统观念的封建社会,只要是个文人,即使他对孔丘的圣人身份有点不满、不认可,但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诋毁孔丘。

朋友们如果对孔丘诛卯事件有兴趣,可以自己慢慢查阅一下相关资料。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现在社会,对于历史上孔子诛卯这件事,现在大致有两个站队阵营。

尊孔者,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件事,不一定是真实的;或者干脆认为是史家造谣。即使这件事是真实的,也是“圣人治奸”,没有什么不对。有些尊孔者,干脆对孔子诛卯这件事避而不谈。

诋孔者,认为孔子作为一个满口“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的圣人,只要和自己意见、观点不同,就残酷对待,无情杀戮,显然和他的圣人身份不符,难怪他周游列国,哪个国家的国君都不待见呢。也难怪春秋战国时信奉孔学的六国,全都被唯一信奉法家的秦国扫灭了呢。孔子的儒家学说,治理国家的效果的确是乏善可陈,不值得推崇。另外,孔丘借“圣人治奸”的名义诛杀少正卯,究竟是因为国家、理想的原因呢,还是因为少正卯讲学影响了他个人的利益而“公报私仇”呢?

孔丘诛卯事件,究竟谁是谁非,欢迎朋友们见仁见智,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是止水如心,客观陈述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播撒公平正义,讲述古往今来。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因为私怨,用莫须有的罪名诛杀少正卯,的确是打了尊孔之人的脸,并且他的这一泄私愤用极刑的做法,让当时的诸侯对他有了不信任的看法,这应该是他后来周游列国而不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这也佐证了孔子的学说,多了教条,少了实践实用;只说教别人,不约束自己,;只教调下级,不约束上级;

然后,配合三纲五常,加上为尊者讳,正好符合统治阶级的治世需求。

这样就形成了对下颐指气使,对上阿谀奉承的风气。所以一个朝代统治后期,往往是帝王骄奢淫逸,臣下贪腐成风,社会民不聊生,最后官逼民反。

于是,孔孟之道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表现出了,农民造反或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改换皇朝时批孔,当了皇帝以后想维护统治时,又把孔夫子请了回来尊孔,尊孔时间长了又亡国的循环。

其他网友回答: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很厉害,孔子是世所公认的“圣人”,突然扯出一件孔子的“杀人事件”,大家不禁要问:谁言圣人脚下没踩死过蚂蚁,孔子还杀人呢?

先来看看题主提到的是怎么一回事。

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3日。孔丘回答子贡等弟子的疑问时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以上便是整个事件的始末。

先说说少正卯这个名字,少正是鲁国的官职名,相当于鲁国大夫,卯是名。意思就是一个叫卯的少正。

少正卯是当时鲁国的著名人物,能言善辩,被称为“闻人”。

春秋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少正卯也和孔子一样,办私学,招学生,这里要指出一点,少正卯的学说应该是属于法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同,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两种充满冲突和对立的思想。

可能少正卯的讲学更为精彩,以至于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少正卯讲,据说除了颜回没有去,其他的学生都去听过。单单从办学角度来说,少正卯已经威胁到了孔子,学生都被他吸引去了,孔子很没面子的。

后来孔子代理了鲁国的宰相,新官上任,屁股还没坐热,第七天,就把少正卯“诛”了,这里要再指明一点,从题主的标题上看,好像少正卯是孔子亲手杀的,其实不然,孔子应该是通过政治途径将少正卯诛杀的,用的是很堂皇的理由。

因为两人都在鲁国任官,学说上的矛盾必然也会带到各自的政治主张上来,在政治上形成对立,从而产生政治斗争。因此孔子就通过政治途径将少正卯诛杀了。

这其实是一个政治事件,如果少正卯和孔子的官位换一换,或许少正卯也会诛杀孔子吧?历史上因政见不同互相斗争乃至流血的事例数不胜数。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从孔子回答弟子们的话来看,孔子诛杀少正卯只是因为“五恶”,而并非实际上的违法行为,而且皆出自孔子一人的想法,即“我觉得你是坏人,你该死”。这杀人的理由就值得深虑了。是否背后还另有隐情呢?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对此事件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無月期待你的答案。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对孔子的评论时而捧上天,时而踩入地,从学者到偶像到图腾,从丧家之犬到择木之鸟到千古圣人,历代帝王们按照当时时代和自己的政治需求,普通人甚至可以按自己的个人好恶,都在随意编排着孔夫子的位置和作用。

暂不品评孔子一生,应题讲下孔子诛少正卯这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少正卯做了何事因而被诛

卯,鲁国闻人,官至少正,所以称少正卯,“闻”姓的朋友关注一下,据传闻乃简姓,原为复姓“闻人”就是名人的意思,少正卯就是祖先。

至于孔子杀少正卯,有一种观点是抢学员抢急眼了,也有人说是学术思想相左,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克己复礼”,少正卯则倾向于锐意进取,施行改革,卯在文人变名人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侵害了孔子的利益,也就是生源问题,除了颜回以外,孔子的学生们也都去少正卯那里听课,两方各有所长,所以孔门之下,一会儿门庭若市,一会儿门可罗雀,史称三盈三虚。

大圣人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小人之桀雄”,能把孔圣气成这样,但凡逮到机会,少正卯就好不了。果不其然,孔子后来做了代宰相,鲁国司寇,直接扣上罪名就把少正卯杀了,不但杀了,还暴尸三日,法家先驱自此凋零。

有一点是孔子挡不住的,少正卯的学说和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加速了奴隶制的消亡,封建制度的兴起。

少正卯短短5项罪名,完全可以解释出互为极端的两种意思。比如“心达而险”,你可以解释为通达世事而用心险恶,也可以解释为通达世事,进而勇于探索,富于革新精神,这种说法在批孔的年代尤为流行,但既然是讨论孔子诛杀少正卯原因,我们就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解释一下,所以正面意义的解释下文略。

孔子给出的直接原因:

①心达而险

②行辟而坚

③言伪而辩

④记丑而博

⑤顺非而泽

通达世事但是居心不良;乖谬不正,品行不端更可恨的是不思悔改;言谈虚伪但又善于强词夺理式的狡辩;太过关注并放大社会阴暗面;邪行邪论如江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换句话说就是负面作用极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如上总结出一条罪名就是“乱政”,遂处死。

究竟有没有这回事我们就展开讨论?

就孔子诛少正卯,一般有三种观点:

①事实确凿

②无稽之谈

③诛而不杀

事实确凿。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第一个质疑杀少正卯的是朱熹,可他毕竟是1600年以后的人,在这1600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人质疑这种说法,证明古来记载,言之凿凿,可信度非常高,无可辩驳。

支持孔子的文士们也分两派:

①根本没这事

②有这事但就应该这么办

说明②,原因: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杀百士不如杀一官,杀百小官不入杀一大官······杀一人而吾道行,不杀一人而吾道废;杀一人而鲁大治,不杀一人而鲁骤衰······

理由很多,不一而足,但伪前提都是“我们的立场是无比英明且正确的”,而不能依附于我的,甚至背道而驰的必然就是错误的。总结下来就是,这是“圣人之诛”,无比的正确。

“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孔子也将诛少正卯与之做过类比。

无稽之谈。别说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有没有卯这个人都存疑,这都是后人伪造的,理论基础提供者就是朱熹,他也是质疑此事第一人,他的观点是:

你看从著作上来讲《论语》、《左传》都没写。从人这方面来看,孟子、子思也没提过这事,肯定是因为有人愤懑于“圣人之失职”,所以胡编乱造的。

诛而不杀。好比“字字诛心”,并不是用长矛对着心脏戳啊戳的,它还有谴责的意思,大意为诛卯的法律基础、地点等“要件”都不具备。

首先,不具备法律条件,别说代宰相,就是鲁定公和第一权臣季文子也做不到七日而诛,他孔子怎么动的手呢?“鲁之闻人罪无死法”。地点上两观也不是“行戮之地”。

更深层次的讨论,上溯至《礼记》,本来不容易理解的,一下子豁然开朗,因为《礼记》四诛罪,一共四条,少正卯中了其中三条,属于思想言论类罪名,是需要从严从快从重处理的大恶,但考虑当时宽松的法律环境,应该属于降杀,降爵去官,口诛笔伐,降薪降级另用,也有可能。

在五四运动以前,无论哪种猜测都是偏向儒家的,杀是应该的,留是仁慈的,诛心是小惩大诫。

孔子诛少正卯的后果

如此迫不及待的“七日而诛于东观之下”,孔子的门生“趋而进”蜂拥而至,把孔子围了,都不说话,他们的念头都一样,但却都不敢向老师当面提出自己的异议,只有子路敢于直言,问孔子为什么做出这样极端的事。

孔夫子答“非尔所及也”+卯五条,就是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这是你不能深入理解的啊,这是以你的水平难以参透的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总之,不是我做的不对,而是在理解能力有限,学术水平不足的情况下,你很难理解,我所列举的卯五条可以解释你的疑问。

论儒学辩论咱们这些现代人和当时孔子学生的水平是没法比的,孔子知道他说出原因后同样会被委婉的驳斥,又没有更好的办法证明人家的学术理念是错的,所以就照人的思想品德下手,这和莫须有也没什么区别。

以学术严谨著称的史学家钱穆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孔子杀死一位大夫是不可能的,这很可能是法家代表人物诸如韩非或李斯杜撰的,以此来黑化孔子,打击异己学说。

正反两种意见都很具说服性,不过讨论到这里已经足够了,至少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如果孔子诛卯是事实的话,他的原因是怎样的。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来说说孔子杀少正卯的事。

孔子51岁才出仕,一开始做中都宰,接着做了大司空,因为做的出色,很快又升任大司冠,就是主管鲁国刑法的官。同时还兼任了国相的职务。

刚当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诛杀了扰乱政务的大夫少正卯,而且还选择在鲁君宫门前行刑,并暴尸三天



这个事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多争议:

1.少正卯该不该杀?

2.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

先说有没有杀少正卯这个事,有这个事了,再来讨论该不该杀。

少正卯何许人也?

少正其实是官名,此人名字就叫卯。史称他能言善辩,他和孔子一样都开办私学,据说比孔子还红火,而且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了。

孔子杀少正卯有没有这事,历来争议很大。但这事很多文献都有记载的,例如《孔子家语》,《荀子∴宥坐》,《史记》,《淮南子》,《论衡》等。

但是南宋朱夫子认为这个事情,《论语》没有提到过。子思和孟子也没有提到过。后来很多人都持朱子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孔子向来主张以德服人,反对刑杀。例如曾经有人问孔子:如果杀了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君子为政,怎么可以杀人呢?(《论语》)所以他们认为孔子不可能杀人。还有关键的一个理由就是,孔子作为一个大司寇,按当时的规定,他是无权擅杀大夫的。

而另一派的观点则是: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

他们认为《论语》,子思,孟子没提到这件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就没有发生过,其他的那么多书都记载了这个事,必不是空穴来风。他们认为孔子虽然主张为政以德,反对齐之以刑,但并不排斥刑杀,也曾说宽猛相济;至于擅杀大夫,春秋时代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了。而且孔子任司寇时,鲁国内乱,孔子临危受命,以卿位大司寇身份诛杀少正卯是完全可能的。

我认为,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应有所本,是确有其事的。



那接下来便是少正卯该不该杀?

我在网上看到好多朋友骂孔子杀少正卯是公报私仇,是忌妒少正卯私学比他办得好,抢了他的学生等等。

其实,孔子当初下令杀少正卯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提出了疑问: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现在刚刚当政就要杀了他,怕是不恰当吧?

请听孔子怎么说,你就知道为什么非杀少正卯不可了。

孔子说:天下大逆不道的恶行有五种,象盗窃这样的小事都不算。

第一,少正卯的思想悖逆险恶,是异端学说。

第二,少正卯的行为邪僻坚定,无法扭转。

第三,少正卯言论错误还要雄辩滔滔,太能惑乱人。

第四,少正卯所记述的事都是一些不正义的事,而且记述广博。

第五,少正卯教人不走正道,又广施恩惠拉拢人。

一个人这五条只要犯一条就该死,何况他五条都犯了。杀他是君子之诛。

他聚徒成群,结党营私。粉饰邪恶,迷惑众人。桀骜不驯,自成一派。叛乱朝庭。这种人是人中奸雄,不可以不除掉。

相关内容

35句关于孔子经典励志名言...
35句关于孔子经典励志名言集_  35句关于孔子经典励志名言集  ...
05-18
古人中孔子韩非子谁曾担任过...
古人中孔子韩非子谁曾担任过古代司寇一职 -司寇是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
03-28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出生更早些?:老子出生公元前571年,孔...
11-23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而孔子只被尊称为“圣人”?:老子作文...
11-23
孔子被推崇了二千多年,他到...
孔子被推崇了二千多年,他到底发明创造了什么?:孔子思想体系就是克己...
11-23
孔子生前为什么不受统治者待...
孔子生前为什么不受统治者待见?:孔子五十六岁那年,由大司寇升至丞相...
11-23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 如果要去香港之后准备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准备港澳通行证去香港签证多少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