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古人在书写时,墨法处理是自然变化的而不是做作的(注:“馆阁体”除外)。而现代有不少人在书写时,墨法处理是做作的而不是自然变化的。大家可以看看唐人颜真卿的《祭侄稿》的墨法处理。颜真卿在书写时,是带着极大悲伤和痛苦,一气呵成的,在作品的真迹上,还可以清晰的看到颜真卿的泪滴时不时的落在纸上或字上。可以说,《祭侄稿》的书写,是颜真卿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流露,一切状态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掺杂半点情感以外的东西,特别是《祭侄稿》的墨变,更是自然中的自然。关于这一点,近代人,现代人,当代人,有几人能做得到呢?
(颜真卿《祭侄稿》局部)
(颜真卿《祭侄稿》)
另外,王羲之《兰亭序》的墨变也是自然飘洒、自然流露的,可以说,王羲之在书《兰亭序》时,正好是在“酒饮微醉止”的状态下完成的,当时王羲之的心情正处在极度兴奋之中,研墨,铺纸,掂笔而书,一气呵成。在《兰亭序》中,王羲之不但把笔法用到了极致,而且还把墨法变化得恰到妙处。而当代人有几人能做得到呢?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苏东坡在书《黄州寒食帖》时,当时的心境如何?这个,我就不用再阐述了,因为,凡是喜欢书法的人,无论是书法家,或者是书法爱好者,对这个“第三大行书”都是知晓的。《黄州寒食帖》墨变也是自然的,无任何做作的。
(苏轼《黄州寒食帖》)
综上所述,古人的墨变不仅有技法的处理,而更多的自然变化而不是做作的。现代人的墨变,大多数是靠做作完成的,而不是靠技法和自然变化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留言和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提出问题。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墨法起码王羲之时代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唐代也不是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宋代开始注意墨法了。书法家重视墨法,与中国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有了对墨法的重视,书法作品的点画视觉效果是更加精彩了。
那么宋代以前的书法家,是不是就没有墨法了?当然不是。
墨法也是毛笔书写自然会产生的现象。
比如说,蘸墨的笔写过几个字以后,笔上的墨会越来越少。那么写字的速度也会调整得缓慢一些的,这就形成书法作品的干湿枯润变化。
如果说王羲之那个时代写字的墨汁是均匀的墨汁。那么宋代以后的书法家写字,会随时参水,这样的用墨方法,在清代已经非常丰富了。
现代书法家会更强调笔墨关系。有人甚至说,蘸一笔墨,一直写到笔中的墨汁干渴为止。这当然也不适合所有书法吧?比如,写楷书也是这样根本写不好,可能行书草书和其他字体还适合一些。
除了蘸墨用墨不同,水墨相参,也是现代书法家喜欢的方法。具体是 像画家用墨一样,一笔之中有浓有淡,变化丰富。
不过初学者尽可能不要去学习,基础打好,怎么用墨都是对的。
问题:古人书法作品和现代人的书法作品在墨法的处理上有什么区别吗?
早在唐朝,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就曾经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四贤”,说的是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个人,说他们四个人是古今最厉害的书法大家,现在的人无人能比,我们现代不如古代,古代的书法质朴,今天的书法太妍丽,不自然。
你看,唐朝人看王羲之是这种感觉,其实我们今天看唐朝人也是一样的感觉,古质而今妍,感觉唐代的书法比较质朴,而我们现代人的作品则妍丽。在讨论古今书法作品用墨方法的时候,这一点同样适用。
古代的书法作品用墨确实厚重而质朴,沉静而又有趣味,我们现在人讲究视觉冲击力,讲究变化,讲究墨分五彩:枯、湿、浓、淡、焦。
各种墨法相互参杂,甚至还出现了涨墨和泼墨作品,有的书法作品就是一幅山水画,突破了书法的底线。
不知道1000年以后,后人看到我们现在的作品,会有什么感想,会不会发出古质而今妍的感叹?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方面的墨法处理,在古代经典书法那里,至少在书法中是不注重墨的色彩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其用墨较浓,甚至如漆,目的就是以耀其神,虽然是磨墨。墨分五彩,是中国画的用墨技法。在书法上出现用墨的浓淡干湿枯是至少唐代或宋代以后的事情,并且是画家书法家采用的书法技法。在之前的书法家那里无非就是飞白书法之类的墨彩。
书法中中墨分五彩,主要是磨墨中水分的调节。
如米芾的书法,王铎的涨墨法,董其昌的淡墨书法以及清朝的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古人没有今人将墨的五彩在书法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受王铎涨墨书法的影响,现代一些书法家比较重视墨法的运用,甚至有意采用墨的这种浓淡干湿枯的特性创作书法。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探索。墨的这种特性使得书法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墨块的虚实对比效果更明显。
古代人从小就开始写书法,平时的信件什么的都是用毛笔写的,大多都是写小楷,也有小行书或者草书,他们写文章、写奏折、写告示或者抄书(古代印刷不发达的时候都是手抄的)都是用毛笔,累计四五十年五六十年的功力之深厚,可想而知。现代人从小学的是硬笔字,平时写字都是用硬笔,毛笔只是成为一种兴趣爱好或者一种艺术在练,当然不能跟古人比啦。而且古人的书法文化氛围比较浓烈,现代商业化的东西很多,文化氛围相对没那么浓厚,所以现代人肯定不如古代人。现代有些书家是写得很好,当然不排除有天分极高的人。另一方面我们的审美也有局限,如果把现代的字给古人看,没准人家还看不上呢!
其他网友回答:现代人使用了很多书写工具,比如钢笔、圆珠笔、铅笔、针管笔、粉笔等等,古人一般没机会使用这些笔。而在毛笔书法方面,“厚古薄今”还是有道理的,毕竟古人写的碑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古人要写就写毛笔字,如果不出彩才怪呢。觉得古人写的好没毛病。知道我们现代人长处和短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学习进步。
《兰亭序》、颜柳欧赵临本等确实功夫独到。细想我们与古代比较毛笔书法,总是感觉现代人要弱一些,不在一个维度,但与古代人比比字结构处理还是有条件的,毕竟我们从小学就写汉字。然而说到毛笔书法不服气是不行的,看看民国时毛笔字写的好是真多啊,如果用现代书写工具思维玩降维打击也是可以的,如果字的结构掌握好了,不管是钢笔还是毛笔字总有相似处。只是在墨法方面毛笔字更胜一筹。
古人写字,除了毛笔没得选择,整日里不谈练书法,也要写一些毛笔字记事,这种功夫是实用之上自然而然升华。我们看古代的名帖都是信笔而成,比如《丧乱帖》就是写王羲之不能到先人坟前吊念的复杂心情,信笔写来让人惊叹。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师级的笔法和墨法,但这些都是王羲之的潜移默化情感流露,述出于笔下。所以有浓、淡、干、湿、润、渴等墨法,自然天成。《兰亭序》也是在王羲之酒后高兴之下一挥而就,自然酣畅。
王羲之这种自然而然的书写,后人敬仰。可是要想临摹手追往往得其形不得其神,而那些自然而然的墨法再难复制。所以后人总想超脱晋朝风骨却难出圣手。
到了现代,玩个性的书友渐多,丑书横行。因为从小用硬笔,很多人没机会象古人那样从小就用毛笔记事。只练了几年毛笔字,没到达融会贯通境界,没童子功还要张扬还要写意。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但要拿出来吓唬人就不对了。想要超过古人玩降维打击还是有些难的,真功夫不到白扯。
看看一些"现代派大师”张牙舞爪的字,就想说一句话,你写痛快了,但你感动不了别人,盛名之下表现的是虚荣,仅此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学书不长,略有想法,试着回答。
要从是实用性和艺术性来做区分。应该是很容易的。
古人的写书,首先用来记录和表达用的工具。例如,简牍,汉代人的自然书写所留
世人所追捧的王羲之《兰亭序》
苏轼《寒食帖》
等等,名帖基本如此。你可以查查每个名帖都讲了什么就明白了。都是实用性的产物,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除了笔法,结构,章法外,更多是能从字里行间,带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上升为艺术性。
今人,则不同。实用性大大降低,除了一些文人雅士,还有使用毛笔书写记录之外,已经不具备实用性。而只以观赏性为主了。所以变着花样玩书法。出现了现在所谓的丑书等各种形式的作品。
热爱书法的朋友,在读帖临摹学习古人的经典碑帖过程中,端详着质量好的古帖墨迹印刷品,总会思绪万千。黝黑古雅的墨色映入眼帘,仿佛觉得古人的真迹就在眼前,有一些原汁原味的原创作品获得的真实感,激发出模仿学习的欲望。
我们来看看对用墨历来赞颂有加的作品。乾隆三希堂中《快雪时晴帖》是其中一希,它是魏晋风范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此贴是一封家书。在大雪初晴的时刻,王羲之包含热情写下了他愉快的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用笔圆劲古雅,意致优闲,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这里谈到了用笔和用墨的情况。通过学习又知道,王羲之书法的墨迹早已经荡然无存。(唯一的魏晋墨迹保留到现在的,三希至宝中只有《伯远帖》被认为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今天我们看到的王羲之的经典信札尺牍多数都是唐代的双钩填摹的,是古人为了保存书法的原迹得以流传,采用“摹”的方法而制作的副本,又称之为摹本。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基本保持原本的笔墨情趣和神态风韵。所以,我们看到上面用了那么美妙的词语去赞颂王羲之书法用墨的精妙,是因为摹拟太逼真了,我们误认为是真迹的感受而已。其实,包括兰亭文集序所有版本,即便最为有名的神龙本兰亭都源于双钩填墨。其它还有平安三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奈良时代流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频有哀祸》《孔侍中》《忧悬》等等,王帖经典都是唐人之摹本。
也就是说,如果是真迹尚存,我们会对古人在书信帖中的用墨有一个更加明了的感受。虽然双钩填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用墨的痕迹,但毕竟是填摹技术的高超而已。总之,我们在学习这样的"下真迹一等"的经典摹本。在帖学一路的信札尺牍,用墨精彩的描述,多是后人赞美之辞。苏东坡就说,湛湛如小儿目睛。墨色如漆,发亮飘香。双钩用纸,陆游就说,名帖双钩拓硬黄。但通过后来的学者考证,魏晋时期多用有硬芯的硬毫在书写度很佳的的蔡伦纸或者叫蚕茧纸上写就。硬黄纸并不是原迹用纸。当然,真迹我们知道是再也看不到了,随着时代的久远,古帖在有序的传承中,我们看到的原作摹本其墨迹和纸张都有不同程度的侵蚀、磨蚀和损坏,是硬黄纸让我们看起来斑驳陆离,墨色是古色古香的。
以上的阐述都说明,随着纸张代替竹简后,古人用墨作用于当时的纸张上,是很考究的。魏晋时期许多书法家都是善于造纸制笔墨的专家。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到,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魏晋时期尺牍书法的兴盛,纸、笔、墨的发展,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虽然是以实用性为主的用笔用墨,但魏晋时期尺牍的空前发展,文人墨客们相互珍慕彼此的笔墨才华,争相收藏把玩,书法是越写越好,后来我们就说,那时的书法艺术性也得到了彰显。是以文人书法审美风尚在魏晋时期作为开端的确立来说明书法艺术的。这是综合层面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
宋代以后,随着书法艺术发展的要求,生宣羊毫的出现,大幅立轴作品出现了。软毫作用于生宣纸张,产生了如同绘画一般的晕染效果,笔墨表现技法的浓淡枯湿润更是空前绝后。拓展了书法艺术之美。其中枯笔在大草书中的运用更是普遍的技法需要。有的朋友看到线条遒劲的枯笔效果就说"飞白"写得真好啊。其实这里的飞白和蔡邕飞白意思是迥然不同的。
振东编撰——
墨法,章法,字法,笔法是书写好的书法作品最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作品是由紙笔墨組成的。纸的质量也影响到墨法,字法,笔法效果。古人非常重视墨法,有所谓墨分五彩之说,现代人更加将墨法发扬光大,更加专业,更加变化多端。古人墨法处理虽相对简单,但更纯粹,得其韵。现代人墨法处理虽復杂多变但浮躁,得其法。
上一篇:林散之与谁并称“南林北李”?
下一篇:如何评价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