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
物色有在矣,
乃不得于姊妹,
不得于舅母,
并不得于外祖母。
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
语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其势然也。
"于是乎黛玉死矣。"
结句七字,无限感慨,无限深情。
令古今天下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一齐泪下。
我欲哭矣。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形象。
我眼中林黛玉:我认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塑造比较鲜活、极有特性、极美的娇弱古典美人,是《红楼梦》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1、天仙般的容颜。作者成功塑造了她“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书中通过宝玉眼中和凤姐的嘴中勾勒出黛玉的美:
①、宝玉的眼中的黛玉: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戏剧中词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②、借凤姐的嘴中勾勒出林黛玉的美。黛玉初进贾府,凤姐一见黛玉,自身就是美人坯子的凤姐心直口快地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给人留下了黛玉绝美的形象。
作者笔下通过以上二人绘画出一幅古代病态的美人图。
2、她纯洁无华、朴实直率的心灵,是个正直的好姑娘。
3、她具有敢爱敢恨、敢于反抗封建世俗、大胆追求真爱的勇气,值得颂扬。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智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纯真的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扡扼杀了,最后林黛玉泪尽而逝。
4、但在书中好像有点不公平,很多人不喜欢她的性格。她那么狭隘、小气、爱哭、耍小姐脾气,不太得“人心”。我初读《红楼梦》时也肤浅地认为不如薛宝钗完美,感觉黛玉的病态、性格如此倔犟,认为她是不符合男人择偶标准的。
但是,如此鲜明复杂的个性,如果把她放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她生活的社会基础和没落贵族的家庭环境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黛玉的勇敢、正直、对自由的热烈追求,让人生怜,让人生爱。
她性情孤高、自尊心强导致有小心眼,这其实是在掩饰她的自卑感。她那寄人篱下、父母双亡、体弱多病和无人理解的处境,感觉己不如人。当她追求的真爱荡然无存时,一切都终成为“虚化”时,不仅是黛玉绝望,也不免让读者心生怜悯,心生悲戚,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为之动容。
作者就是通过这一悲剧故事,给世人展现了一个古代的病态美和悲剧美。
5、人物简介:十二金钗之冠。字颦卿,别号萧湘妃子,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修成女儿身,当神瑛侍者(贾宝玉,下凡转世投胎贾府)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草与他一道下凡,她转世投胎姑苏的林家。是贾母心爱的外孙女,她先丧母,后丧父,寄人篱下,身世凄凉。
林妹妹有才有貌,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妹妹”!
她爱宝玉,既是木石前盟,要用“一生的眼泪”感恩回报,更是知心知己,心心相印。爱他出污泥而不染,爱他活得自在真实,爱他知冷知热,体贴入微。
有点小脾气,有点小任性,那个女人不是如此?生怕宝玉不珍惜,把自己送的荷包送人了,又哭又闹。知道自己错怪了宝玉,却又有几分矜持,不肯低头认错,“无理也要强三分”,这才是黛玉!
看不惯欺软怕硬的奴才,所以才尖酸刻薄,不稀罕那几朵宫花,所以才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会给我!”
吃点小醋,指桑骂槐,那才是真实。“我说的话你不听,他说的你就听,比圣旨还快!”明骂丫头,实骂宝玉,剑指宝钗,一箭三雕,这才是黛玉!
理解宝玉,识得大局。从来不会逼宝玉“读死书”,从来不会教宝玉学虚伪,从来不谈“仕途经济”,不谈“功名利禄”,只要真心,这就是黛玉!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我眼中的林黛玉相貌出众,品行端正,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才女。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她爱使小性子觉得她不好相处,实际上在贾府那么庞大的家庭里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又要保持心中那份真,真的不易。贾府的下人们都是那种势力眼居多,在那种环境下,她不得伪装自己,说些违心的话来显示自己小姐的身份,又叹息自己本不是贾府正经小姐的事实,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自己的一切没有谁来为她做主,看着花落会悲,看着冷月会伤,和宝玉的青梅竹马情,又没人来为她做主,只能一伤再伤,心苦无人诉,最终造就了她的多愁善感。她不喜欢污浊的事物,喜欢洁、静。就算死也要保持冰清玉洁,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就是我心中的林黛玉。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个人喜欢87版红楼梦,非林黛玉莫属。才华横溢,看透世俗,也许每个人都想活成林黛玉的模样,但是不小心都成了薛宝钗。
其他网友回答: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位极为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在气质方面她是《红楼梦》众多美人中的娇娇者,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出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过这更多是对黛玉的气质和形态上的描写,我们通过这段描写能想象出来的,是一个笼在烟雾中的女子,神态哀伤,体格纤弱,看不清五官,却默认是个美人。还有一个性化是薛蟠第一次见到林妹妹时的侧面描写: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其他的就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侧面突出林黛玉是个美人胚子,比如薛宝琴见到林黛玉后,“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这个出类拔萃应该是指的各方面,包括颜值。
才学方面,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咏白海棠,都是现代人在提起红楼梦诗词时首先想到的一些,。就算不能全文背诵,其中的一些单句,也都是众所周知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冷月葬花魂等。
性格方面:颓丧悲观,她做的所有诗词,都很颓丧,很多都是伤春悲秋自伤身世,充满了对未来归宿的不确定,对身世的自怜。并且喜散不喜聚,因为她觉得聚的时候越是欢乐,到散的时候就越是悲伤。其实这些都表明她对自己身世的自卑,对他人的不信任,她年幼痛失双亲寄居外祖母家,虽然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重视,却始终觉得和自己的亲父母是不一样的。
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换言之,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最大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除了一身傲骨还有一身傲气。她似乎比贾宝玉还要蔑视功名富贵,不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且有“孤标傲世偕谁隐”之句,表现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但也有看法认为,黛玉的“孤傲”是孤芳自赏,是到处树敌,是不通人情世故的“小性儿”,是因尖酸刻薄而被人群孤立的落落寡合。
其他网友回答:林黛玉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才女的化身。当然,林黛玉还是一位绝艳的美女。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从写实的角度讲,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换言之,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最大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不过林黛玉还是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
综合来讲,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的才华横溢和至纯至真的光芒,林黛玉诗才过人,善良率真,言语刻薄,
薛宝钗才貌双全,胸多城府,和气待人!
其他网友回答:柳弱无力自风流,
一世还尽三生露。
道不尽红尘劫事,
诉不完未语娇羞。
其他网友回答:事实上,林黛玉性格没有任何缺点。这是我的看法,也是作者的本意。
世上的人类,永远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种雅一种俗,俗人眼中的缺点,往往是世间少有的优点。
精神独立的人皆不合群。自古以来富有正义、富有理想的人,都愤世嫉俗。对世界和人生具有清醒认识的人,必然曲高和寡。最有风骨的人。甚至都是俗世里的怪人,比如竹林七贤、扬州八怪。
灿烂的华夏文明是这些人造就的,每一个具备人格值的人,在俗世生活里都不为常人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家读这诗的时候感觉很爽,就没有想到,我们留下精神财富的人,他们在俗世世界里,都是特立独行之人?
在庸人眼中没有缺点,那就是最庸之人。历史上,这些人都是奸佞小人,祸国殃民的天才。薛宝钗之流就是如此。所以清朝人评价她是:心如蛇蝎、形同鬼域,奸诈险坏无以复加。
作者在芙蓉女儿诔里,用大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来形容晴雯。俗人眼中的晴雯浑身都是缺点,作者眼中的她,却是雨后霁月般的清明高贵!
晴雯尚且如此,黛玉呢?认为黛玉有缺点的人,根本不配读这本书。以无知之眼、无智之心,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名著。
其他网友回答:在大观园这个充满了诗歌氛围的世界里,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其中的佼佼者。黛玉全身充满着诗的灵性,她的性格特征融合在她诗人的气质里,得到了美的升华,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对黛玉而言,诗就是她青春生命的一部分。她的一生就是一首凄婉灵秀的诗。
(林黛玉)
黛玉才思敏捷,机灵聪颖,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在大观园里,黛玉是第一个要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她全身充满了诗的灵性,诗是她青春、生命、爱情的象征。和大观园里的其他女性相比,黛玉似乎更具备诗人的秉性:“更富有狂热,更善于冷静,憎恨的更深,爱的更固执…。”
在前八十回中,黛玉独作的诗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人可比。《葬花吟》、《桃花行》、《五美吟》、《秋窗风雨夕》……首首绝妙,句句感人。黛玉的诗才和修养使她在大观园众女性中脱颖而出。
(千古绝句葬花吟)
《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是黛玉的三首长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今葬侬知是谁。待到红颜老死时,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痛和哀愁;“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十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苦闷颓伤和消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类。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的哀伤和悲愤。
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伤感,一首比一首哀怨,是黛玉多愁善感、忧郁哀怨性格的代表作。
(黛玉)
黛玉的这种多愁善感、忧郁哀怨的性格在《咏白海棠》和《柳絮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现。“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深。”在清冷的月窟里缝制缟袂,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满腹心事而无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里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多么颓丧,多么凄楚!“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这首幽怨凄美的词从漂泊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黛玉本非世间凡体,在《红楼梦》中,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颗绛珠仙草,为偿还神英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下凡为人。小说第五回中,作者这样描述黛玉的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
(黛玉)
在曹雪芹笔下,我们看到了黛玉身上流露出一种灵性和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使她目下无尘,不容于世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黛玉的《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的哀音,更是她不甘同流合污、孤高傲世的超俗品格和至死不渝的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葬花吟》在《红楼梦》中只是黛玉孤傲和反叛性格初露头角的话,那么《菊花诗》和《五美吟》则是黛玉彻底的言志诗。三首菊花诗中,《问菊》一首写得最新颖别致,也最能体现她的个性。“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诗中三个问句似乎让我们听到了一种与命运抗争、不甘受辱被污的“孤标傲世”的声音。在《五美吟》中,黛玉借“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而作。她嗟叹虞姬“饮剑”于楚帐,寄托了自己不甘同流合污,不愿低头屈服的品性;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任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钦佩红佛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
从这五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和嘲弄。
团队特邀嘉宾:煮酒论娱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