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邀题!
无论是克己复礼抑或中庸之道,其精神实质,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贯之几千年的允执厥中思想。
用战国·孟子的话说就是:“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这里的“君子乐之”的“乐”,指
的就是悦(乐)耳“中”听的音乐。
我们知道,孔子极为欣赏周公的礼乐治国方略,这也得到了作为后辈儒家孟子的高度评价与认同。
明末清初的儒家孙奇逢有云:“(《论语》)「颜渊问仁」章,全重礼字。大中至正,万物各得其理之谓。”也就是说,无论仁、义、礼、智、信抑或温、良、恭、俭、让,盖一个“中”字以蔽之。
问:那么“中”是什么?
答:“中”即凡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凡事把握分寸、把握一个“度”、把握一个“时”(与时俱进),真正做到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古人所称“执两用中”)
希望与各位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四书五经》上的每个字都被诸多先贤大儒详细注解过了。
后来的学者很少能翻出花样,解出新意的。
没有新意,一句话被说了2千多年,谁都疲劳了。
但老生常谈的事往往是有很深道理的。
孔子最钟爱的学生颜渊,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呢?”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解释这句话,不能离开谈话的对象。
因为孔老师是因才施教为宗旨的。
大家都知道,颜渊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克制自己欲望的人,以品德高尚位列七十二贤之首。
住在那么贫寒的“陋巷”,吃着那样粗粝的“疏食”。正常人都觉得受不了的贫寒生活,颜渊却不在乎。
可见颜渊是个注重精神追求,不在意衣食生活的人。这本身已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克制。
作为最了解颜渊的老师,孔子怎会再强调让他最欣赏的学生去克制自己呢?
如果颜渊都要克制自己,那其他学生要怎样活呢?
心同父子的孔子和颜渊(剧照)
所以,我们今天理解的“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可能不是孔子的本意。
只是后世的大儒借来教化百姓的说辞。
结合孔子和颜渊的对话语境,我觉得这应是孔老师鼓励颜同学的话。
“克”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辞书的解释就是“肩也”。担任、肩责的意思。
孔子是鼓励太过内敛的颜渊,要敢于担负、肩扛起作为积极进取的孔门学生的责任。
大胆去追求符合周礼要求。不仅要修自身,还要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价值。
这当然不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大家都陈胜、吴广那样挑头闹事去平天下了,
对帝王统治来说,就是很不好的苗头。
于是,经过历代大儒顺应时代的各种注释,变成了“克制自己欲望”的意思。
这样一来,就符合帝王们的统治要求了,他们喜欢顺民,讨厌闹事的刺头。
但这样一来,孔子的本意就弄反了。
这当然,只是我的浅薄见解。望方家指正!
再说“中庸”,也是随着时代变迁,有了不同的解释。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是说话做事,不要太过了头。才是符合中庸之道。
但在孔子眼中,这是个最高标准。
高到普通人根本做不到的地步,于是大家久而久之就不去做了。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为什么?
先看看庸的本意。
( 长相独特,位置居中,领衔主演的镛)
庸通“镛”,是古代帝王贵族在重要场合演奏时的核心乐器,俗称大钟。
编钟是整个乐队的核心雅乐,镛是编钟里的核心。
绝对的一号主角,也是为其他乐器校正音准的校音器。
可想而知,如果镛的音失准了,其他的乐器也就肯定音不准了。
整个音乐会奏出的音乐必定是乱七八糟,高低失调。
为了使整个乐队和谐演奏,镛的起音、定调就要照顾到所有乐器。
让低沉的高亮一点,让高亢的低调一点,从而达到整体和谐,此之谓“中庸”。
看到“镛”的作用,就知道“中庸”这事有多难了吧。绝不是一般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也就明白武侠大师金庸,他书香望族的家庭为他起这个“镛”字,是多么重的期盼了。
因为镛具有平和的和稀泥味道,后来逐渐演化成平庸的意思,
它作为调音器的功能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被人们逐渐遗忘了。
但镛的功能被完整保留下来了,成了中国人尽人皆知的处世哲学。
“中庸”就是不偏执不极端,不偏不倚的说话做事。
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是很不易作到的。
象征中庸精神的孔府牌坊匾额,玉字点在中间
有多少人在名利的诱惑下,背信弃义损人利己、勾心斗角争权夺势、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有多少人五色迷乱了双眼,五音迷茫了心志?
被糟糕的情绪控制、被贪婪的虚妄迷惑。
回归不到守正居中的本心,就离一个真正的人越来越远了。
中庸的文化精神,一直是我们国人深入骨髓的精神内涵。
为社会稳定,国家和谐发展,甚至解决国际争端,都起到了普世的价值体现。
#传统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学习、了解一些孔孟之道,在某些领域里还是有用的。但它必竟是封建文化的根基,与新时代已经格格不入。如果把氏族社会的一套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谁接受得了!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你的邀请;应用一下【克己复礼】,你要是克制自己的疑问(欲望),等我有了答案(复辟),再来问我(知礼)。最好的【中庸之道】,是你先征得我的同意
,咱俩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一丘之貉的演绎这悟空问答。
其他网友回答:克己复礼,中庸之道。这是批林批孔时期,最常批的话,把这句话当治国之策理解,说孔子要复辟倒退,逆历史朝流而痛批。
孔子说这语的时候还活着,何来复辟,死后儒术治国手段主要是三纲五常。因此,这句话是对人修身而说的。
克己指要谦虚谨慎,复礼指复周礼,周朝是礼乐治国,礼崩乐坏指人和社会秩序的崩坏。
中庸之道,才是独尊儒术,
被皇权推捧的主要原因。中庸指做事要不偏不倚,不能激进。
儒家入世也是行的中庸之道,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不会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这是儒家受皇权推捧,但又没有发展为儒教的原因。
这句话合起解释就是,做人要谦虚谨慎知礼守法,做人做事不偏不倚不激进不冒进。
如果要按毛主席的话解释就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其他网友回答:“克己复礼”是指孔子在东周衰败,各诸侯相侵,各诸侯国内弟兄互斗,儿子弑父情况下,对自己学生提出来的政治目标。首先,“礼”是什么?“礼”是周朝共和时期周公旦在辅佐姪子统治时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规距。这一“礼”,保证了周朝后几百年的稳固。使生产力获得了发展,人口得到增长。所以,孔子极力号召弟子克制自己的行为,恢复周朝的制度关系为目标去作为。“礼”在《礼记》和《史记》“礼书”中有很好的解读。
“中庸”之道,是儒学关于人类社会的哲学。中者,无过而无不及。庸者,平常也。坚守不偏不倚,平平常常就是“中庸”之道。世间万物只所以是自身,是因为有度。过一分则变,欠一分则不达。所以,谓之“中庸”。所以有:“中”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两个传统文化贯串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言行举止要求之中。我以为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中华复兴仍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克己复礼,正如西方哲人所言,哪怕是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中庸之道,一如佛家中观正见,不落左道旁门。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其揆一也!
克己复礼,中庸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华,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两种理念,甚至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克己复礼是孔子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希望早日结束各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诸候重新回到周天子统一时代的周朝,用白话文解释就是克制自己的一切杂念,修正错误,坚持恢复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国泰民安盛世,他的礼是复辟旧制的意思。
中庸之道是孔孟之道的另一个理念,他提倡承认现实,走中间路线,也一度被批为和稀泥放弃斗争,走投降路线。
孔孟之道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利用篡改,做为痳痹人民的精神鸦片,是消极的。孔孟之道在中华文明产生的初期,在稳定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分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起有进步作用,是进步的。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观点修身、养性,克己复礼,就是不断发现自己缺点,纠正缺点,与人交往对别人尊重别人,中庸有点和稀泥,人难认识真理,做人没脾气,愿意跟你交往的人多,市场就大,认识人多就可以利用他人思想,协助你可以做许多事,当人们遇上困难,你都有能力解决,在别人眼里,你本事大。
其他网友回答:克己复礼,中庸之道个人看法,克己复礼这话出之孔子,言下之意克服自己的自私行为,限制自己的利益去服从周代的礼法丶礼制。克己奉公的意思。孔子处在五雄争霸战国时期,到处劝说让各国克服不法礼的作法,都回复周礼周天子的一统天下。 中庸之道,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一方的意思。庸的意思是永恒不变的常规。中庸之道是让人们走不改变常规的道路。这是很不付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论说。所以在前文革时期都批判过克己复礼丶中庸之道。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