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什么在汉朝得到重视?
滴滴
11-23
0

在汉朝初期,其实是道家学说的全盛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儒家思想在经过一番周折,才最终成为了正统,大放异彩。

从战国末年到秦朝,始终是道家思想的鼎盛时代,秦始皇焚书坑儒,更让儒家学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刘邦建立汉朝前,也道家思想追随者,本是市井无赖的他,还特别瞧不上儒家思想的条条框框,每当有信奉儒家的文人来见他时。他时常把人家的儒生帽子拿下来,向里面撒一泡尿,极是轻蔑。

但等到刘邦登基以后,每当朝会或举行宴会时,手下的大臣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七嘴八舌,乱做一团,宴会时如果有喝醉酒的那更一发不可收拾。

刘邦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令人制定规章,约束朝臣。于是手下大臣按照儒家传统制定了礼仪。这回好了,上朝时井然有序,宴会时也没有人敢喧哗闹事儿了。刘邦这时才感慨的说“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从此后对儒家学者也另眼相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也相对得到了提升。

汉武帝时期,由于刘彻自小受到儒生老师的熏陶,当朝的大臣也有许多信奉儒家思想的,特别是受到董仲舒的影响很大,在当时就罢免了一些不信奉儒家思想的官员。在排斥儒家思想的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让儒家学者掌握了朝廷大权,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主流,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一个国家要巩固政权,必须要统一思想,在当时儒、墨、道、法各学说中,法家是秦朝推崇的,但秦朝的短命和民怨的爆发,使得法家思想身负罪名,为人所弃。墨家思想的质朴刻苦,也为统治阶级所嫌弃。道家曾经盛极一时,但没有民众基础,寻常百姓并不认同,而儒家的忠信礼义及尊天敬神的传统,为广大民众所信仰,统治阶级为了长治久安,除了法制的约束,儒家的思想也符合其维护统治的利益要求,所以推崇儒家思想也就成了他们必要的选择。

汉朝时期虽然信奉儒家思想,但只是推崇对其统治有利的说法,往往是断章取义,对于损害他们利益的,时常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如儒家提倡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等说法,汉武帝根本不吃这一套,照样远征匈奴,照样制定与民争利的政策条例。所以无论统治阶级推崇哪家学派思想,归根结底,还是以统治利益为出发点的。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为了完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则必须树立大一统的思想权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开始实施。然而由于暴政,秦二世而亡,秦朝的大一统思想也受到质疑,以至于出现在秦末出现分封制复辟的现象。

△秦以小篆统一文字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基本承袭了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并在秦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最终在汉武帝时期,以《天人三策》为核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汉代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凋敝,百姓贫苦,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百万巨,贯朽而不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实力的巨大提升,激发了年轻的汉武帝的雄心壮志。


尽管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西汉在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上,将废分封设郡县看作秦亡的原因之一,因此采用郡国并行制,分封了一批诸侯王。然而,开过不久,诸侯王不断坐大,“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形同京师”(《汉书·诸侯年表》),到了汉景帝时期,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激化,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虽然很快就被平定,但郡国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而汉武帝要想有所作为,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是必经之路。

其次,匈奴一直是西汉前期最大的外患。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帅军北击匈奴,却在白登被围,大败而归,此役后,西汉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维持西汉和匈奴之间的脆弱的和平关系,在战略上保持守势。文景之治后,西汉国力提升,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具备了北伐匈奴的实力,如何凝聚国家力量,完成击败匈奴的历史重任,也是汉武帝建功立业的不二选择。

此外,西汉政权的法统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秦汉时期,流行五德终始理论,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以水为德,自称黑帝(黑色代表水),以黑色为帝王之色。刘邦攻入咸阳灭秦后,也以水为德,袭秦正朔服色,但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秦代周为水德,汉代秦应为土德。因此,贾谊(《过秦论》作者),公孙臣(汉文帝召拜博士)等人主张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朔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改制更化嫣然发展成一种社会思潮,汉武帝也迫切需要理论支持,维护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黑旗黑甲的秦军


综上,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正是雄厚之时,这为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权威的思想理论,来支持他完成变革,为其政治任务服务。


天人三策


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寻求治国方略,儒家大牛董仲舒与汉武帝在这一年会面,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连答三章,因策答的中心议题为天人关系,史称《天人三策》。

△汉武帝


天人关系自古有之,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

△董仲舒


董仲舒认为“天命”“天意”等是存在的,天是宇宙间的主宰,人由天创造,而君主则是受命于天来统治人民,天下子民也需受命于天子。董仲舒将君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君主受命于天,奉天承运,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必须服从天子的权威,“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


在“君权神”授的基础上,补充进“天人感应”,“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天灾异象的发生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然现象,与君主的操行的好坏无半点关系,但“天人感应”的提出,使臣民有机会利用灾害天变来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真正制约君主专制的不是表面上的天灾,而是天灾背后的社会舆论和借由天灾约束君主作为的封建官僚。


此外,董仲舒还将儒家的“五伦”和“五常”总结为“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道有阴阳,人道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因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


董仲舒的策论深得汉武帝之心,解决了汉武帝在古今之道,天人之道,帝王之道上的困惑,为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提供了理论先导。最后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封建主义思想,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统治地位。


参考资料:

《从《天人三策》看汉武帝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与汉武帝的思想文化建设》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汉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秦朝十四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儒家思想适合于稳定的朝代,维持秩序,所以,在大一统的格局下,汉朝便用儒家思想作为柔性的维持稳定的主流思想,有意无意边缘化其它各家,但是维系整个帝国制度而不坠的是法家,因为法家是实操,所有的法令,条规,官员选拔,维持帝国统治都需要法家的实操底盘,在底盘上,通过儒家思想的柔性教化,一刚一柔,才能达成帝国的稳定。正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第二,儒家思想适合农业社会,因为我国可耕地面积小,而人口数量多,这样就构成了一对阴阳矛盾,人的居住面积有限,但是人的生育潜力无限,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人与土地的关系也会引发冲突,这时候就需要儒家的等级伦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用儒家维持关系,就会有“儿子打老子”的局面,因为土地有限,人口无限,儿子最有能力,出力最多,就会引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而父母是必须要赡养的,这是天道,所以儒家的“父慈子孝”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当儿子忤逆的时候,老子就可以拿出“父慈子孝”的棒子敲打他,使得家庭内部和谐稳定,其它关系亦然。总之,在农业社会环境下,必然产生集体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严格来说,应该是汉朝的学者在汉朝几位皇帝的支持下,"再造"了与孔子不一样的儒学;换言之,西汉推崇的"独尊儒术"并非就仅仅是孔子的儒学,而是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二世而亡;西汉迅速取代了秦朝;在经过政权建立初期十几年"黄老哲学"无为而治恢复国力以后,西汉的经济不断发展;

汉武帝看着国库里的银子不断增加,开始了穷兵黩武的征伐;又是十几年过去了,汉武帝算是一个懂得反思的帝王——看到自己的错误,颁发了"罪己诏";

皇帝检查自己的过错,更是给了知识分子们进言的勇气;西汉大儒董仲舒恰到好处的提出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皇权统治的合法性打下了理论基础;

另外,董仲舒创造性的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突出了"三纲五常"等一整套伦理道德作为规范,补充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调节润滑剂;

反思中的汉武帝想睡觉了,董仲舒适时的送给了他一个枕头!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董仲舒没有如同孔子一样劝说君王"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根据西汉的国情提出了"三纲五常"。

接下来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无不将"三纲五常"奉为圭臬 。



hc

其他网友回答:

董仲舒提出要独尊儒术,但汉武帝并没有完全采纳,只是把儒家学术理论列入太学。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写诗嘲笑儒生,把装腔作势的儒生贬得一文不值。也可见儒家在宋以前,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风光。

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近代儒家为死中求活,曲解历史,拿虎皮做大旗,抬高自己的手段而已。

历代典籍,也均未记载汉武帝采取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学说,从前五世纪孔子创立,其脱胎于周朝的礼乐系统,孔子最初的想法是想在礼崩乐坏的周朝后期,通过儒家学说重建秩序,所以儒家学说一直以来都具有积极入世的思想。

周朝后期,中央政权影响力逐渐下降,各诸侯国开始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其时天下趋于混乱,旧的机制不断被推倒和创新,各种思想学说也逐渐兴起,出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思想文化大爆发的时期,所谓“百家争鸣”是也,这次的文化思想的大爆发,创造出了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当世显学,其影响力各不相同,其中以法家在当时成就最显著,如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直到后期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都在当时对政治、思想、及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后期的历史发展,如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从边陲贫穷之国逐渐具备了东出的实力,并在持续不断地自孝公以后的君主的积极治理下,最终在始皇帝时一统天下。

当时的儒家是显学,但其实际运用的成果及受到君主的青睐程度却不及法家,虽然孔子周游列国,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这种原因也才有了孔子困于陈蔡的事情发生(孔夫子,伟大的教育家,值得世人的尊敬!PS:孔子不仅具有积极的参政的理想,更具有一定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参考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历程),后期的儒家经过孟子的发展,荀子成为集大成者(PS:荀子儒家,他的弟子之一的韩非子却是法家集大成者)。

在汉初,虽然陆贾提出了结合融合法家、儒家、黄老之学的“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但儒家并未单独上升到治国理政这个层级,其治国的主要思想是黄老之学。直到武帝时,才采纳董仲舒的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汉初,大战刚过,天下初安,而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天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实行严刑峻法,不与民休息,故,汉初采用黄老无为的思想治国,与民休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武帝时如果不做改变,可能会无为过剩,出现变动。

原因其二是到武帝时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产生了威胁,武帝需要有制衡的工具,儒家变成为伦理上的重要工具,从伦理思想上帮助汉武帝调整权力关系,制约大地主的实力。

原因其三是从汉武帝需要不断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找到更好的治理国民的方法,而儒家的忠孝仁义的理论可以为他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一位统治者选择一种思想理论或者其他工具一定不会只是嘴上说的那样好听,这些被选择的东西,一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对统治者有实际帮助的作用,秦汉以后中国的各个王朝都尊崇儒家,但在实际的治理中,儒家只是最外面的一层外衣,而法家依然是治理的主要思想。

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各位看官参考,可以讨论(和谐的),不喜勿喷()。




其他网友回答:

儒学应该是国人最熟悉的思想学派,就算你没看过《论语》、《孟子》,肯定也了解一些其中的典故。其实儒学早已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这次就准备和大家谈谈儒家在古代是如何渐渐得到重视,此后成为最盛行的学派。儒学和儒家在定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儒学是指学说,而儒家是一个阶层,两者并不是指同一件事情。最后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1、早期的儒家

要想实现国家的统一,最起作用的是兵家、法家、纵横家。这三家,事实上宣扬的都是以暴力取胜,或者是怎样灵活地使用暴力。只要自己的暴力足够强大,或者就算暴力不够强大,但是使用这种暴力的方法得当,就可以在诸侯中做大,使得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最终实现统一全国的目的。

有人可能不理解,既然在诸侯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法家、兵家、纵横家,为什么儒家却又成为当时最大的学派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最喜欢使用法家、兵家、纵横家的是那些帝王将相,而帝王将相在全国所占的人数是很少的。其他绝大多数是平民奴隶老百姓,对于他们来说,当然希望帝王将相都是关心老百姓,爱护老百姓的,都是想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的。对于他们来说,统一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和平安宁,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儒家学派包括道家和墨家等等,虽然并不为那些诸侯们所信任,但是他们在中下层的老百姓那里,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大家都觉得,一个好的君王,就应该按照儒家学派的方法来进行统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全国已经变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时候,对于统治者来说,统一已经不是他们的主题,和平安宁才是他们的主题。

秦始皇当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也知道,和平安宁对于新兴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他并没有转变观念。他觉得,依然需要严格执行法家,才能够保持全国的和平稳定。所以他继续采用高压政策。用严厉的手段来控制老百姓,避免老百姓反抗。

法家用在统一战争中,能够发挥极好的作用。但是用在治理天下上,其作用就极为有限了。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秦始皇越是采用高压政策,民间老百姓的不满就越大。到了秦朝末年,那条高压之弦,终于嘣一声断了。天下就很快变得大乱了。


2、黄老学说兴起

后来,刘邦杀出一条血路,打败一路群雄,终于当了皇帝。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究竟采用什么办法来进行国家统治,确保老百姓的和平与安宁呢?这是刘邦极力思考的问题。不过,对于刘邦来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身份认同。

在刘邦之前,所有的统治者都是贵族,从来没有一个平民老百姓能够当皇帝。刘邦当了皇帝,这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因此,他必须要给出一个,他有资格当皇帝的理由。

也就在这时候,“黄老学说”盛行起来。

黄就是“黄帝”,老子就是“老子”。黄帝所代表的是一个祖先的意识,刘邦就是通过祖宗认同这样一个概念,让大家明白,全天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黄帝。同时,老子的道家,又为刘邦提供了“五德学说”,这个“五德学说”讲的就是朝代更迭的规律。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有一个朝代更迭的规律,刘邦因此就证明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当皇帝,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这只能证明,刘家作为皇族,具有必然性。但是却并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手段来统治呢?


3、儒家崛起

法家是肯定不能学的。儒家就在这时候受到了重视。

儒家讲究等级秩序,就是要求全国各阶层的人,都要安分守己。同时,儒家也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要求统治者必须爱护老百姓,以仁义治天下。显然,这种观点,不但让普通的老百姓接受,连统治者也接受。

而且对于统治者更好,因为它还具有某种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就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的统治,就是对老百姓的保护和关心。儒家的这种方式,说到底,也有一种“暴力”成分,但是这个“暴力”隐藏得很深,它的外表则是仁爱、团结、和谐。很明显,儒家比法家要高明得多。

正因为如此,这种被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可以把握两大基本原因:1,儒家的社会思想;2,社会现实的需要。儒家的社会理想是秩序井然,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各得其所,安分守己,这符合和平时期的社会需求。武帝时经过汉初的修养生息,急需一种强大的思想体系维系大一统局面,儒家思想契合。开国皇帝汉高祖有孔子情节,是中国历史上以皇帝身份去曲阜拜谒孔子的第一人,儒家思想在皇家传习。秦博士叔孙通为代表的儒生逐渐得势,公孙弘为代表官吏启用儒生,思想组织准备充分。当时皇家最大的危机是皇权的法理,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皇权,君权神授确立。从皇帝到平民,各得其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独尊儒术不是独尊儒家,所确立的统治思想是以儒家为基础,杂糅了道法阴阳等各家的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在称帝前其实极为鄙视儒生,但登上帝位后,上朝的时候一起打江山的众哥们还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在酒宴的时候借酒发疯拍桌子骂娘。自由、平等的氛围让刘邦很不爽,却又碍于一起长大的面子,不好意思立威。

大儒叔孙通及时出现,帮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礼仪后,让刘邦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威严。于是对儒家的印象开始改观,为了让儒家的跪拜仪式更深入人心,刘邦就开始尊孔。这样儒家和皇权相互利用,开始狼狈为奸。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进《天人三策》,宣传君权神授、帝为天子,再加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把国人全归为皇帝的奴仆,一下子抓住了专断独裁的汉武帝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让汉武帝做梦都能笑醒。

更利害的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绝不许僭越。国人如果都严格遵守儒家思想,可以保障皇帝宝座永远是皇帝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思想哪个皇帝不想利用?皇权最怕的是有人造反夺自家的天下,抬高这样的思想,就等于给自家的帝位加固!何乐而不为!


那皇权怎么抬高儒家思想呢?一是尊孔,让孔子从人渣变圣人,谁敢质疑圣人就杀谁的头!二是科举,高考的全是儒家那一套,不认同儒家的就永无出头之日!三是给儒生们一点甜头,让愚民们羡慕,当然就愿意学了!

其他诸子百家,可没有儒家那些花样繁多的跪拜礼仪,更没有儒家愿意天生为权力之奴的贱骨头,当然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谁愿意把自己无边无际的权力锁在笼子里?所以不盲目服从皇权的人和思想就被解决掉了!


只是皇权们没有想到,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全是奴才,国家没有人才,是无法发展的!而落后了可能会被别的国家灭掉。不过外国侵略不常有,大不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要镇住国民,就能保住自家的皇位。

汉武帝本来可称是雄才伟略的一代英主,自从信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就开始混蛋残暴,晚年更是杀妻诛子,不得不下罪已诏以挽民心。只是人死不能复生,这灭绝人伦的千古骂名,他是永远也逃不掉的了。


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到南宋程朱理学登峰造极,及至明清吃人的礼教盛行,儒教对国人的影响力日增,国家实力却直线下降!终于沦落到差点亡国灭种。及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引入民主、科学,中国才开始变强。


独尊儒术在学术上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君权神授在政治上造成了皇权完全独裁的后果,特别是东汉以后谶纬盛行,儒学成了神学;解释五经的章句也日趋烦琐,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言,使经学失去了生命力。经学化、神学化的儒学,逐渐失去维系人心的作用。魏晋时期的国家分裂,大一统的帝国不复存在,以儒学为表征的汉代经学衰落。

其他网友回答:

秦国因为苛政和严酷的律法,造成民不聊生,日子不断。人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汉朝的建立是贫民阶层推翻贵族豪强的统治的成功范例,如果汉朝的统治者仍然不施行仁政,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条件,底层人民一样会奋起反抗来推翻。

所以汉朝初期,统治者遵从的是道家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到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统治阶级就改变了指导思想。秦朝“焚书坑儒”并没有完全毁掉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慢慢地也恢复起来。儒家思想强调阶级意识、尊卑有序正符合统治者的意愿。

相关内容

汉朝多少年
汉朝多少年-汉朝有405年,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
03-28
刘备如果统一汉献帝会怎么样...
很多人都陷入到了一个误区,即刘备是义仁义为本,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喊...
02-24
卫青几个妻妾 汉朝第一将卫...
导读:对我大汉朝的男子,尤其是上层社会男子、有本事的男子,娶个寡妇...
02-24
历朝历代大多因弱而亡,为有...
历代王朝中,为何独有汉朝因强而亡?:“汉以强而亡”这个观点其实是说...
11-23
儒家为什么在汉朝得到重视?
儒家学说为什么在汉朝,独尊儒术?:在汉朝初期,其实是道家学说的全盛...
11-23
汉朝的举孝廉制度,是怎样从...
汉朝的举孝廉制度,是怎样从先进走向了落后的?:汉朝的“举孝廉”制度...
11-23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 如果要去香港之后准备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准备港澳通行证去香港签证多少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