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诗曰:“近来使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此话听来是有偏颇,但又不得不认真审视。
《史记》很早就被人们认定为“历史”,而无人能辨其真伪。直到考古出土了《竹书》等一些竹简,才还原了一些真正的历史面目。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说陈胜吴广造反是秦法律逼得“不得已”才造反的等等。这些都被证实是假的,人为更改的假“历史”。
而秦始皇自古就被贯以“暴君”的名头,又焚书又坑儒简直是十恶不赦之人。如此之人历代文人都会口诛笔伐,那么就给他家世上弄点“绯闻”又有何不可那?
由此可见,秦始皇本就是个聪明的人。如他母亲真与嫪毐有染,他焉能不有耳闻?还能容得他们生二子(那得二三年吧)?这么长时间,他岂能容人风言风语?
这其实就是后来不满及仇恨秦始皇的人,用来乏低他而编造的。这其实也就是一些恶劣的“文人”,更改歪曲伪造了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秦汉时期的历史,大概就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权威了。既然他已经写了这一段时期的方方面面。那就他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再把资料选择后写进书里面。后人在读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觉得司马迁夸大或者缩小了历史上的一些事情。读者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资料来佐证这些记述。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司马迁受李陵事件的牵连,被汉武帝投入大牢,而且受了宫刑。司马迁对这种奇耻大辱不能不找地方发泄。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在这不巨著中的字里行间,不能不流露出个人的深刻的感情在里面。
汉朝人骂秦朝人,就象秦朝人骂周朝人,清朝人骂明朝人,唐朝人骂隋朝人一个样。如果不骂,前朝就没有灭亡的道理了。所以不仅要骂,而且要狠狠地骂。
汉朝的文人骂秦朝和秦始皇特别带劲,不仅老百姓要骂,而且文人更要骂,文人不仅口头上骂,还要骂上文章。汉朝的前几代皇帝,能力一般,但是,他们的阅读理解力强大,特别喜欢朝廷官吏写文章骂秦始皇。谁骂得有新意,谁做大官。这是汉朝选官吏的特色之一。
贾谊,晁错,司马相如,陆贾,刘安等等,这些人在汉朝有如过江之鲫,数都数不过来。他们离秦始皇的时间近。 所以,汉朝文人把秦始皇一骂,后世就跟着骂,骂到汉武帝时期,司马迁也骂上机句,一消除心中的恶气。但是,司马迁的吗就有一些不地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的母亲与嫪毐的事情,毕竟与秦始皇无关系。为什么要把秦始皇拉进去,而且写入《史记-吕不韦列传》?不仅写了进去,而且写得那么不堪。简直就是泼妇骂街了。
从其中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司马迁是夸大了这件事情的情节。赵太后与嫪毐的那点事情,无论如何,放在什么朝代的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在宫廷生活中,跟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秦始皇的私生活,后宫恐怕要比之后的所有朝代要检点得多。至少没有“臭汉脏唐”的雅号留给后人笑骂。但是,司马迁把秦始皇母亲这样一写,事情就被放大了。似乎成了秦始皇的罪过。但是,明眼人谁都知道,这于秦始皇三杆子打不着,不应该是秦始皇里杠这些风流韵事才对。
司马迁是这么写的,他写成故事了。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於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秦始皇本来就与这件事情无关。罪恶魁首就是吕不韦。赵姬碰上吕不韦的哪一天,吕不韦就把她当支票用。吕不韦成功当上秦国的相国后,他还在利用赵太后,从她身上替自己的事业加重砝码。
但是,这一回,砸脚了。吕不韦得罪了秦始皇,又替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嫪毐。嫪毐在赵太后身上找到了一切自己想要的。在是嫪毐的本事。“以其阴关桐轮而行”,才有赵太后绝爱不舍之结果。吕不韦为了摆脱赵太后,才把她扔给嫪毐。这说得走。
所以,司马迁骂人,是骂了秦始皇左右几个人,但是,司马迁不是在骂秦始皇及其左右。司马迁不可能编历史,但是,对这段史事可能夸大了。他之所以这么写,是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悲愤。借骂秦朝的人出口恶气。如果说他真正地要骂秦始皇极其母亲左右的人,他就不是司马迁了。
其他网友回答:报国愚衷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
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史不真。
这是大明亡国时,宦官曹化淳在退休后,依然受到谣言的攻击,说他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而写的一首诗,
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我说的就是二十四史这些所谓的正史。
作为史书里最好的前四史之一,《史记》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他的真实性不要太当真了。
比如,刘邦是他妈跟大蛇生的?这是真实的?
再比如,胡亥的年龄,这么明显的事他都不知道,却对李斯赵高的密室之言了如指掌,就连对话非常清楚。
历史是个罗生门,站在不同的立场,看的问题就不同,记载历史的人也同样是有立场的。
晋世家和赵世家里,对赵氏孤儿案的记载就不一样。
秦本纪和吕丞相世家里,秦始皇的爹是谁,也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而同一件事,不同的记载,在《三国志》里就更多了。
赵姬和嫪毐的事,百分之一百是假的,
嫪毐是长信侯,有爵位之人,明显就是政治家了,
对于处于政治顶端的赵姬,她需要男宠?她需要的是一个政治盟友,来架空秦始皇,就像吕雉跟审食其一样,因为女人有时候不方面,只能假手于人。
如果只是男宠,给他爵位、权力干嘛呢?找几个秃子戴假发不香嘛?
嫪毐能发迹,离不开吕不韦。
赵姬本想找老熟人吕不韦,但是吕不韦已经是人臣顶点了,还能干嘛呢?他只想安稳着陆,安享晚年,避开跟秦始皇正面斗争。
于是把自己门客嫪毐送出去,让他直面秦始皇。
于是嫪毐就成了赵姬新的政治盟友,仅此而已,雍城算是大秦第二个行政中心了,这是养男宠需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历史和演义是不一样。历史是严肃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杜撰是不能成《史记》的。
其他网友回答:是真的,所以吕不韦和嫪毐按现代的观点都是嬴政当之无愧的“爸爸”,只不过吕不韦是“仲父”,也就是继父的意思,嫪毐是“假父”,则是干爹的意思,这也就能够顺理成章的解释赵姬为什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问题。
吕不韦、嫪毐、赵姬都是儒家平民,吕不韦是文士儒家,国家政府的首脑,嫪毐是武士儒家,黑社会的头子,赵姬是女士儒家,后宫的主宰,由于他们的庇护,嬴政作为秦国楚系力量上台的代表,躲过了像其祖父安国君登上王位三天就无疾而终,其父亲子楚登上王位三年就驾鹤西归的命运。
儒家权势及影响力的顶点标志,就是吕不韦推动的“一字千金”,其实不是说这本《春秋》编得有多么空古绝今,而是这种思想代表了更广泛的民意。
结果嬴政依靠楚系道家道派贵族的昌平君诛杀了嫪毐,又“搂草打兔子”诛杀了吕不韦,相当于以道家道派贵族的力量全面镇压了儒家平民力量,断绝了自己作为儒家子弟的那一部分渊源,但他的内心应该也是无法轻易释然的,应该是有一种“原罪”的思想。
直到应该是看到《韩非子》那句“儒以文乱法,俠以武犯禁”之后,引起了他的强烈的心理共鸣,而且终于找到了杀戮两个儒家伦理上的“父亲”的理论根据,而异常的欣赏韩非。
因为吕不韦是儒的代表,嫪毐是俠的代表,他们都是不安分的人,理所应当受到镇压而不应该有心理负担。
其他网友回答:不知道。一不知道司马迁掌握的材料来源是不是真实的;二不知道司马迁是不是带有目的,故意编排故事;三不知道司马迁的巜史记》是不是被人篡改。
其他网友回答:关于赵姬和嫪毐的风流事,司马迁也是道听途说!至于风流到何种地步,你应该是清楚的!不就那点事吗!
其他网友回答:《史记》著于公元前100年左右,距秦始皇统一六国约120多年,距赵姬与嫪毐之事时间还要再长一些。百多年前的事,尤其是涉及到两代帝王名声的后宫丑事,一般很难有正式记载,多是口口相传,添油加醋。
再,秦始皇统一六国,最仇视他的人是六国宗室及士人,用恶毒语言或文字抹黑、栽赃秦始皇也是他们复仇的方式之一,加之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治国,使得儒家学说旁落、打压,儒生(有真才实学的,也有夸夸其谈的草包,还有坑蒙拐骗的方士术士)必心存忌恨,也同样散布谣言。
司马迁编篡《史记》,在翻阅参考已有的正史之外,也必然受到野史及民间传说的影响,所以赵姬与嫪毐的风流丑事的真实性,他是姑且相信而记入《史记》,我们也就看看吧,毕竟那只是历史大树上的一片叶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