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认为楷书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和基本功!因为练楷书是练控笔和运笔,是书法艺术用笔的关键环节。有人不练楷书,直接练行草,不是不行,就像练武,直接练套路不练扎马不是不行。为什么提倡练楷!因为楷书写得慢,能边练边想边体会,也对用笔很有帮助!楷书写得时间越长,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对书法艺术敬意就越真诚,对为人处世就越成熟!不练楷书可以直接练行草,就像练武不练功一样,花架子同样也是武术!练花架子的一出手就是“轻浮无力,棉软做作”;待人接物更是目空一切!一言一行就像一笔一划、一招一式一样虚情假意!提倡练字先练楷,练不好慢慢练!只要坚持,必有收获!!发近作几幅,权当抛砖引玉!多谢指教!!!
谈点个人体会,仅供参考。第一,不必拘泥于从何处入手,先拿起笔,静下心来写。如果你只是真心想练好字,而不是系统学习书法,可以钢笔、毛笔齐头并进写同一字帖。初期选帖至关重要(如果能看到你的字,可以提供参考的字帖),自己喜欢是基础,必须选择好的字帖,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现在书店所售字帖,好的不多,所以选好帖很重要。第二,如果每天至少坚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练习,7---10天你会发现会有第一次“厌倦期”,为什么?你会发现没有多大的进步!其实,这已经是进步了(眼界的进步)到这个阶段,每天练习之前,先别急于下笔去写,先仔细去“读帖”,读出什么内容呢?1,将你当天能写的字(20个左右)把字型记在脑中,2,认真看清每个字的笔顺(笔划顺序),边看边用右手右指“空写”,等到20字全牢记于心再动笔写,将心中所有落实到纸上,待到自己满意了,再与原帖仔细对照,我到不同之处(这只是表面的不同,还谈不到“差距”一说,在随后的练习中“有意识”地改进这些不同,直到自已满意为止。这个过程看你的悟性,快者两个月会有较大的进步,慢者要75天至90天。通过这个阶段,你会有一个“自我感觉良好期”,这时你会有“创作”的冲动,不妨一试。待你试过以后,你会发现,远不是想的那么简单。不过,单个字看,已经不是那么丑了,这时“读帖”你会发现自己的眼光已经提高了不少,此时的读帖,就不是单个字地看,而是要注意几个字前后关联,上一个字的收笔跟下一个字的起笔尽管多数时候是“断开”的,但要在“断开”处看出其中的联系,这时的临习就不是单个字书写,而是要一句话或一小段地写,与原帖对照找差距。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要能达到合上帖也能写得八九不离十。这基本离你的要求就不是太远了,再坚持一段时间基本上就能脱帖而书了。所谓“字无百日功”大概就是如此。但是,有几点提醒:1,练字绝非盲目地数量X时间,要掌握方法,2,等到你练到此处,你应该发现你的字尽管看上去不错,但细观你会发现你的字很“飘”,啥意思?没有根基,用笔是虚的,你能感觉到好的只是字的“结体”。不过,已经不容易了。如果要继续坚持,就得从楷书练起。初习行书选帖可选文征明、唐寅的字开练,个人不提倡从赵孟頫入手,理由不细说。附两幅文征明、唐寅书法于后供参考。
以上两幅为文征明书法
下面两幅为唐寅书法
行书可以直接跳过楷书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现实是不可以的。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汉语是母语,孩提时代读书识字都是从楷书开始的,最先习练的都是楷体字,都会有楷书书写的习惯和基础。因此,绝对的把楷书与行书割裂开来,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上可以,实际中不太可能。
当然,题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注重的是理论探讨,先前的楷书基础可以忽略不计。练习书法的最终目的是把字写得更好看,这个字就包括篆隶行楷草等书体。一般人练字会从楷书的规范与塑型开始,但这只是习惯,并非就是科学和真理。抱庸以为,普通人练习行书,可以跳过楷书这个漫长的、呆板的、枯燥的塑型阶段,换之以直接对行书笔法技巧的巩固塑型,直接临写行书、研究行书。
楷书与行书在书写的点画技巧、外形气质、书写速度节奏等方面有明显区别,但基本法则其理大同,比如字正庄稳、形体勾称、结字美观等标准要求是一样的。因此,理论上也没有大的障碍。
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书友不要将二者剥离开来,最好是同步练习。楷书基础过硬,对任何书体都有积极作用,楷书基础不过关,书写任何一种书体都会有制约,这是事实。有人说楷书写好了,速度快起来自然而然就是行书了,这个认识很粗糙,绝非这么简单。习练行书,就要多看多悟习行,笔法,结字,章法,呼应与气势,一定要深入学习研究。
抱庸浅见,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楷书是走正步,行书是舞蹈,草书是空芭蕾。一个走正步的人去舞蹈学院考试能行吗?本人认为先学走正步会影响舞蹈演员潜质的发挥。
其他网友回答:大家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的书法圈子,现在的书法状况,早已是各路英雄大显身手,各种理论标新立异。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定规律书法也不例外。
汉字有自身的造型规律,学书法的人一定要先把汉字的基本规律掌握了,才好进一步来发挥书法的艺术性。
以书法界的现实来看,写各种书体的都有成功人士。学习途径也各有不同。但都有可行之处。
但是就我个观点,要学习行书,最好别绕过楷书这一课。
首先,我们看一下在历史留名的行书大家其楷书也都达到一定高度,也就是说,他们都经过了对楷书的学习。
这里当然有历史的原因,因为古代科举考试对字的美观性要求很高。每个文化人必须要先写一手漂亮的楷书。
所以,在古代,是不会有人提出不学楷书这个问题的。
书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学楷书不会影响你对行书学习的整体进度。
另外,你就算经过努力,行书写的挺好了,有了点名气,这时候就会迂到很多场合,有的场合,会写一下楷书更好应对。
如果想以写行书为主,楷书可以不精,但是不能不会。最少得会行楷。
当然,如果你有高人指点,就是为了获个什么奖,入个什么展,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在讨论范围。
<2>谢谢你的邀请。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学习行书?可以啊,只要你有“四法三笔”的理论。
可是,进来一看,哈哈,回答怎样学习行书问题的朋友真不少,已经有300位大神发表了自己的高见,我是来迟了,抱歉一下哈。不过,我要从学习书法和学习逻辑的角度,给大家一个新的感受,这就是“四法三笔”。
我是千千千里马,书法艺术永远是我最喜欢的话题。
传统上说,学习书法先学习楷书,然后再学习行书,这个逻辑,我认为是一个学习书法的经典的基本逻辑。可以说,具有不可逆转的规律性。
古人把先楷书再行书形象地比喻为“先立起来,再走起来。”
但是,我们今天学习书法与古代有一些不同。古代学习书法是为科举服务的。由于每一个人写字有天生精粗不一的差别,而关系到科举考试的书写要求有严格的限制,所以考生必须用规范统一的字体来答题,书法“不规范”那你的科举命运就惨了。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真不是天生就是书法家,恰恰相反,他们只因为书法“不好”,就与状元失之交臂了。明代的文征明是一个,董其昌也是一个,清代的康有为也是。
但是,这些深受科举书法打击的大才子,居然成为书法家了,真是对“优秀书法”莫大的讽刺。
所以,古人一开始学习书法,必须老老实实地把楷书学好,行书是次要的。我们今天学习书法,已经与任何“实用”没有关系,喜欢就学。学习书法都是为了追求书法艺术的享受。
所以,学习书法,不需要像古人那样,一定要先从楷书学起,而是愿意从什么字体学起都可以。
比如从行书开始学习书法。是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呢?我的回答是,从理论上来看是具备可以成功的基础的。
一般学习行书,都是从《兰亭序》学起。我们就可以像学习中国画那样去学行书了。
当然,如果是小学生,从行书开始学习书法有一些困难,但是青年,特别是老年人从行书开始,一点问题也没有。注意,学习书法,最好按照“四法三笔”
这样,学习的质量会很好的。
为什么不是楷书,而是直接进入行书也能学习呢?
因为,行书就是楷书的的连贯写法,而且笔画牵连映带,基本也是楷书。当然,行书的有些笔画不像楷书那样笔笔分明,只要我们严格把握好起笔、行笔、收笔和接笔的脉路,学习行书反而比楷书更有趣味性。
学习书法,笔法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没有笔法,就谈不上书法。我们提出一个“四法三笔”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任何笔法都能够通行无阻的方法。
首先,“四法三笔”是“四法”和“三笔”两个层面。“四法”是如何写出来的问题,“三笔”是判断写出来的字和笔画合格不合格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方法,等于你有了最好的“老师”在陪伴你学习,怎么会学不好呢!
“四法”又分为“三法”和“一法”两部分。
三法,就是起笔、行笔、收笔之法。这是所有书法必须遵循的幅度。
行书有行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规律,我们只要按照临摹字帖上的每一个具体的字和笔画去写,就如同楷书一样,不会有什么特殊区别的。
过去学习书法,总是认为楷书笔画清晰,所以学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学起。其实,只要你懂得怎样把笔画写出来,那么,楷书行书都没有什么区别了。
接笔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笔法,可以说,书法如果有什么秘诀,那么接笔就是书法的秘诀了。
学会接笔,就是学到了书法的秘诀,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习书法的核心,用在“接笔”的研究上。其实,接笔按“写出来”的原理,与“三笔”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接笔”这个问题?
因为,如果第一笔之后的下一笔,再下一笔的位置、笔法有错误,这个字就会失败。
总结所有学习书法的普通人和一些书法“大家”,我们发现:如果“接笔”处理不好,那会严重影响学习成就。
所以,学习书法,在“接笔”这个环节,一定要认真慎重。
可惜,我们不能通过小视频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做好“接笔”这个环节。希望谅解。
以后有机会,我们一定给大家演示一下,比较好理解“接笔”。
我以前也不懂,没练过楷书,就自己自娱自乐的练,一开始就练的行草,后来就练行书,再后来就写成了这样!我还是建议你先练练楷书比较好一点!
这要看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如果我的目标是想写一手好字,那么我可以直接由行书练起。
如果我的目标是做一位书家,在书法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个人认为最好由楷书练起。
楷如立,行如走,在楷未写好的基础上写出的行在用笔上,行家是能看出的,不管你写行楷和行草里面都有楷书的影子。而没有楷基础写出的行,既不稳重也没有厚度,那就是飘。
厚度深不可达,那就追求与众不同吧。于是千奇百怪,弄邪求丑地追求高度吧,既能博人眼球也能名利双收,这可能也是千百年来书家众多,而能流传久远的却很少的主要原因。当然丑书不能一概而论,但没内涵糊弄人的丑书还是有人看得出的!
本人的观点是:最好先练楷书!
本人于今年5月23日已经回答过一个网友关于直接练行书好不好的提问。并且认为如果不练楷书会存在笔法易变形、结构易变味、情感难表达这三大先天性缺陷,逐一进行了详细论证。想了解具体的内容可到我的问答中看一下。
今天,我不想再就该问题进行笔法、结构等技术性的论证,只作个比较形象的比方,来解释为什么先练楷书。
一、楷书如同身体苗条的美女本质上的秀丽、端庄之美,行书则是其舞动之美本人认为,如果把书法比喻成身材苗条的美女,那楷书体现的就是她静态的、端庄之美;行楷则体现是她静中有动、一颦一笑之美;行书草书则体现的她是动态的、舞动之美。但是,无论动态之美多么美妙,其根本前提是一个身材苗条的美女,这个前提永远不能变,也永远变不了的。其实,这就是为什么要学楷书的原因。
当然你要说,身体肥胖的女孩的舞蹈也很美,那好吧。但你能告诉我,如果这个肥胖的女孩一旦停止舞蹈而进入静止状态之时,那你还会认为她本身比苗条的女孩还美吗?而这个静止状态的美毫无疑问就是楷书的美。如果你认为肥胖的女孩静止的时候也比苗条的女孩美,那全国各地舞蹈学院招女生时为何只招收身材苗条、长相俊美和个子高的女孩呢???
二、把写书法比如成画美女,那行书就是画美女的舞蹈动作,而美女身材也在必画之列如果直接学行书的话,如同让你画美女舞动的动作,此时你既要画美女舞动的动作,也要画美女身材,此时难度不是小了,而是大了,此时作画,恐怕是左右难以兼顾吧,如果你注重了舞动之美,而忽略了美女本身身材之美,那就缺少了最最重要的本质上的美。
三、楷书静态之美也是思想情感的寄托也许有人说,楷书是馆阁体,不是真正的书法,无法表达人的情感。只有行书、草书等才能表达真正的情感。那我想说,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楷书也是人的性格的体现,更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
比如:宋徽宗写的瘦金体,你看了后会有什么感觉呢?宋徽宗作为皇帝,天天在国姿天香的美女堆里呆着,写出的字自然纤腰细腿、婀娜多姿、轻盈曼舞、风情万种。这是舞动肢体、舞动生活、舞动人生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宋徽宗永远也写不出颜真卿大师的那种雄强、遒劲、粗壮、浑厚、大气的字来。
而颜真卿,在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写的颜体,也是他作为一个忠臣,作为国之栋梁的举鼎之作。其书法特点是大气磅礴、浑厚雄强、多力筋骨、老成厚重,表现了作为忠臣刚直不阿,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大义凛然的气慨。具有大盛唐的气象,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颜真卿的字非忧国忧民、刚直不阿的国之重臣是无法写出的。
颜真卿同样也写不出宋徽宗那样的瘦金体,这是与他本身的个性相匹配的,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说,写楷书同样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颜真卿法帖《颜君庙碑残阙》
因在我的问答中,已经就为何必须先学楷书,再练行书这个问题,在笔画、结构等技术 环节上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以由于时间关系,本人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谢谢。
本人正在运用“中框训练法”对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喜欢的朋友可以一起学习哦,谢谢!
我认为还要从楷书开始,字的结构布局还是很重要的,附几张我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