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飞出联,我在我家对联,如果彩云飞在她家出联,那么我们就是对联家。
其他网友回答:有,名为楹联家。
对联,又称楹联。对联特点是对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楹联属于诗词的门类,许多楹联出自于诗词中。诗人是当然的楹联家。象毛主席七律诗中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常用于楹联。
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它是五代后蜀国孟昶创作的,可以说孟昹开楹联之先河,从此形成了门上挂楹联的习惯,并且出了许多楹联大家。宋朝苏轼是早期楹联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作家。如其题广州真武庙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可矣;
有伏虎降龙手段,龟蛇云乎哉。
此联赞叹威镇一方的神仙的雄姿,抓住塑像外在和内在特征,写来生动豪迈,栩栩如生。
现在,中国各地都有专门研究楹联的机构,称楹联协会,他们就可以称为楹联家。
其他网友回答:对联只是这些大家们的茶余饭后信手拈来的“小菜”。但也有大手笔,比如号称天下第一长联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孙髯翁所著共180字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文学家也包括了对联家!
对联,首尾呼应,对仗工整,承上启下,没有脱离诗词歌赋的范畴,本来就是文学家血肉骨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称之为“对联家”就滥用文字称谓而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其他网友回答: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民族文体,她与书法的美妙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的文学形式。因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俗称。“对联”称谓,约始于明代。
楹联作为特殊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创作要求:
1、字句对等。
即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均要相等。
2、词性相当。
即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
3、结构相应。
即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结构句型要一致。
4、节奏相称。
即要求在句式上有规律的重复,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5、语意相关。
即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
6、平仄相对。
即要求“平仄和谐”,其基本要求是:
(1)、古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
(2)、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
(3)、仄起平收。即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楹联,就其属性而言,她是中国古代诗、词、赋等文学形式中最讲究平仄、韵律、对仗的文学创作,可以称之为古代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能写好诗词赋者,大都能创作出立意高远,对仗工整,艺术水平高超的楹联。
因此,作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楹联高手。
其他网友回答:文学按体裁分为:散文(含杂文)、小说、戏剧、诗歌,故有散文家,小说家,诗人等。
对联,是由我国古代诗词演化而产生的。诗的对仗部分即对联。对联是在写诗的范畴之内。所以没有对联家。
其他网友回答:有楹联学会,该会员可称为楹联家,包含了对联家。对联的范围小,楹联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对联,比如过年贴的对联,庙宇、祠堂、家庙、牌坊等贴的对联都属于楹联类。
其他网友回答:楹联不属于文体,古时称对课,初始是为学诗前期的入門课目,目的是为吟诗奠定基础,本质属于诗文類。但它另具有艺术属性,趣味性極强,文人墨客或会文或茶叙将它视为是一种娛乐,亦能抒情写意。吟多了在不经意间突破了文字的局限,感觉也不错,于是另成一格,由于其内容不脱诗的特性,所以不能独立成体,(按:事实上己成一体)。但其玩赏价值不亚于诗,文人确实把它当成一回事,因此有了记錄的习惯。凡事都有吃"螃蟹″的,渐渐有人将它付与纸墨高掛居室,初始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赏玩,不期文界蔚然成風,附庸風雅者亦纷纷仿效,这时商贾成了推波助澜者,楹联也由此多了吉颂喜庆的内容。喜庆最迎合百姓的願望,所以有了发展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也好這一口,在他的凑趣下促成了民间贴春联的习俗。朋友问为什么没有楹联家,其实真正的楹联家是有的,但他们不願称家,因为在古时将楹联视为是遊戲文字,作为文人是小菜一碟,将"小菜″称家岂非掉了身价?因此没有人願意接受。但楹联家是没有人願意接受,楹联高手还是有人接受的,因为高手是由文人内部自已评定的,有戲称的意味,但也是一种荣耀,更多的是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