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评价长平之战的赵括?
滴滴
11-23
0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的长子,在父亲赵奢的教诲下,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战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只可惜,赵括有的是所有聪明人都有的两个最致命的缺点,一是不谦虚,高傲自大,自命不凡,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当初,父亲赵奢活着的时候,父子俩畅谈战争,有时候赵奢都能被儿子赵括争论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赵括由此便在潜意识中认为,父亲赵奢也不过如此。至少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至于别人,那更不在他的眼里。

二是赵括从没有把战争当成一回事,觉得自己熟读兵书战策,掌握了这些书本知识,便认为战争对于自己来说,那就是一件手到擒来、没什么了不起、非常容易的事。

父亲赵奢曾经带兵抵御秦军的侵略,结果非常不错,可圈可点。不过,可惜的是,在长平之战之前,赵奢因病去世了。



据说他在去世前曾经告诉妻子,将来如果秦军来侵略,赵王不用儿子赵括也就罢了,假如赵王任用儿子赵括统兵打仗,那一定是赵国的末日到了。你一定要告诉赵王,赵括绝不能担任赵军的统帅。

妻子问赵奢:“为什么?”

赵奢回答道:“战争,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很多人会因此丧命。但是我们的儿子赵括不认为战争是一件很艰难、很复杂、很残酷的事情。他认为这个很容易。这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所应该具备的素养。”

当然,赵奢究竟说没说过这些话,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有人认为,赵括母亲以赵奢遗言阻止赵王让赵括担任统帅,是因为赵母担心儿子战死沙场,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赵括当时就在军中参赞军务,同样有随时战死的可能;另外,假如赵母真是那么想的话,也不符合赵国人的性格,我们也未免太低估小看这位伟大的母亲了。

不仅是赵奢有遗言阻止赵括为帅,当时重病中的上大夫蔺相如也劝过赵孝成王:“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是不对的。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那些兵书,却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不幸都被赵奢、蔺相如一一言中了。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如果不是其他五国出兵救援,赵国当时就灭亡了,不用等到四十年以后。

当然,也有人为赵括鸣不平。说赵括统领赵军初期,赵军如猛虎下山,攻势非常凌厉,秦军一度抵挡不住赵军的进攻。

我个人认为,这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在老将廉颇统领下,赵军久守不战,赵军上下肯定憋了太大的火气,一旦有人命令进攻,赵军显示出强大的进攻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第二个原因是,赵国本来就是一个战斗民族,故此,在赵括的鼓动下,赵军激发出一股强烈的保卫家乡的勇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把这种热情和勇气全部看成是赵括的功劳,显然是不对的。

诚然,赵括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为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热情、精神,我们也不应该抹杀。但是作为一个统帅,就长平之战的表现来看,赵括显然是不合格的。

也正是这次长平之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减,此后一蹶不振。四十年后,赵国没有任何悬念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赵括熟读兵书战策,这当然是他的长处。假如从普通士兵慢慢做起,在行伍中不断磨炼,赵括或许会懂得许多战争过程的复杂性、残酷性,悟出很多道理,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也未可知,也未必不行。但是就因为赵括熟读兵书,侃侃而谈,把赵王说得心花怒放,而且加上赵王中了秦国丞相范雎的阴谋,赵括一下子就成为赵军统帅,显然是错误的。这叫做揠苗助长。



赵括由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楷模,也成为战国七雄中赵国的千古罪人,这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总结秦亡的教训时写到: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由赵括的故事,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另外一个人,他就是三国时期,被蜀国丞相诸葛亮重用而导致街亭失守的马谡。

可见,前人一些惨痛的经验,后人仍然没有好好吸取教训。长平之战过了488年以后,三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不可饶恕地犯了和赵孝成王一样轻信的错误,在关键时刻任用了和赵括同样熟读兵书战策但又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为大将,丢失了街亭,导致西蜀大军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行动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假如赵孝成王、诸葛亮把赵括、马谡放在基层磨炼几年,然后再量才使用,结果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至于题主说:“赵国耗不起,只能速战”的论点,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结论。就当时的长平之战双方来看,赵国的确处于弱势,这不假,但秦国也强不到哪儿去,各有优劣利弊之处。

秦国军队当时已经在周边国家断断续续征战三年,士兵疲惫不堪,国内男丁越来越少。而且,其他五国一直在旁边观战,随时有合纵连横之势。真正耗不起的其实是秦国,而并不是赵国。这也就是老将廉颇之所以固守不战,使秦国气急败坏地在赵国制造谣言,急于让赵括替代廉颇统帅赵军的原因。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话可不是随意乱说的。

对于秦国来说,军和民是非常清楚的。军就是军,民就是民。而赵国则不然,军民是很难彻底分得清的。大多数赵国的民众,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出征,即刻拿起武器,就是军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民皆兵。这也是长平之战赵国尽管遭到惨败,损失了四十五万军队,但仍然并没有被秦军立刻灭掉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有很多人为赵括和马谡辩解,说长平之战并不是赵括的错,而是赵孝成王的错;街亭失守也并不是马谡的错,而是诸葛亮的错。

说实话,赵孝成王、诸葛亮都应该担负一定的责任,他们识人不准、用人不淑,但最主要的责任仍然还是赵括、马谡的问题。

赵孝成王用赵括做统帅,他是让你赵括想办法,早日战胜秦军,恢复赵国安定,这本没有错。可是,你赵括作为统帅,必须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对战场形势做出自己的准确判断,而不是按照书本知识,以纸上谈兵,指导实际战争。

对于马谡来说,诸葛亮是让你固守街亭,但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让你在隘口处屯兵,你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山顶驻扎,自取灭亡。大将王平提醒你这么做不行,你不但不听,而且还讥讽人家不懂军事。

错了就是错了,错误的东西必须要承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在以后的行动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犯了错误,不承认错误,而是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只能是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话,无论是对我们每个人自己,还是对国家、社会,都没有任何好处。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赵国耗不起,只能够速战速决,赵王命廉颇出战,但廉颇不肯,才最终换赵括为主帅,替换廉颇组织进攻。

赵括在军中数年,都是以幕僚谋士的身份,但能够献策取胜,说明他对敌我判断准确,对战场局势分析独到,这都并非常人可比。

兵家最忌讳用陌生的兵力,但赵括到前线来不及适应,便只能匆忙上阵,而之所以全军出击,也只是希望能够歼灭秦军先锋,重创迫使秦国退军,应该说这是赵国最好的选择。

《史记》也记载,即便杀神著称的白起,面对赵括的攻势也险些败退,如果前线只有王龁指挥,且没有后续的援兵赶到,赵括极有可能改变历史。

赵括在全军被围困之时,坚守在阵地等待救援,同时身先士卒发起猛烈的突围,并最终身死报国,只能说他做到能力范围最好的表现。

赵括之母向赵王请求,其实源于两点,第一,使赵括免于上战场,躲避风险!第二,母亲的本能,对孩子都不放心!请求赦免罪责,只是要挟赵王的手段。

因此,你觉得赵括没有过失,他就是成功的将领,只可惜他遇到了同时代最强的白起,白起从战场上摸爬滚打,经验的欠缺与情报的失误,才是赵括失败的因素,但根源是赵王的催促!

其他网友回答:

赵括是赵国高层战略研判失误的牺牲品。

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正如军事家孙膑所说:世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宝贵的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缺了任何一项,即使能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定留下后患。所以,必须三项条件都具备了才能作战。如果三项条件不具备,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可轻言战争。

天时不利

上党郡本来属于韩国,秦国攻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国都和上党郡的联系,把上党郡变成了孤岛。

韩国最高统治者迫于无奈,也同意将上党郡送给秦国来换取和平。然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归顺大秦帝国,将上党郡这个烫手的山芋送给了赵国,赵国为了一个“贪”字,接手了上党郡这个烫手的山芋。

秦国煮熟的鸭子飞到了赵国的锅里,秦国怎么能善罢甘休呢?所以,赵国占领上党郡并不具有天时。

地利不利

上党郡距离赵国本土比较遥远,而且远隔太行山脉,地势险要,道路难行,赵国45万大军驻守长平,每日消耗粮食就需要50多万斤,而从赵国本土运输粮食需要翻越太行山一道道关隘,一旦秦国切断运输补给线,赵军将不战自溃,战争的事实也是如此。

人和不利

赵国统治阶层对是否接管上党郡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以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统治者认为接管上党郡带来的风险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而以平原君赵胜为代表的统治者认为不费一刀一枪就得到17座城池是占了大便宜。

特别是临阵换将这件事上,赵国统治阶层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赵国丞相蔺相如甚至赵括的母亲都不同意赵括为帅,认为赵括年轻气盛,没有同秦军作战的经验,不同意让赵括替换廉颇。而赵国领导人赵孝成王却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更重要是赵国统治阶层对廉颇将战争打成持久战、消耗战极为不满,梦想速战速决,一战取胜,所以高估了赵括的才能,从而,葬送了45万的国家军队。

综合上述,长平之战时,赵国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项条件也具备,就同秦国盲目开战了,所以,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赵国在长平战役中失败,使统帅赵括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黑锅,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廉颇从此也得不到赵王的信任,郁郁寡欢,被迫出走;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由一个强国逐渐成为弱国,最后被秦国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2>导语: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实行“远交近攻”战略后,秦、赵之间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综合运用反间计、诱敌深入等谋略后,取得最彻底胜利的一场大型歼灭战。而指挥这一战役的赵国主帅赵括,也因为此次战役而“名垂青史”。只是这“名”是徒有虚名,这“史”是纸上谈兵的历史笑谈。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是什么样子呢?笔者空山尽量客观、公正地去还原长平之战中赵括的真实表现。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中国,实现削弱其它诸侯实力的目的,实行了“远交近攻”策略。而这一策略的目标是让秦国得到永久的地盘实惠,即“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实施这一策略的重点方向和前沿阵地就是韩、赵、魏三家。长平之战,就是在秦、赵之间连年征战,赵国节节败退,秦国连连得胜的背景下,双方为了争夺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发生的遭遇战、拉锯战、歼灭战。

此战本来没有赵括什么事。前期赵国任用老将廉颇作为统帅,采取闭门不战的守势,秦军也是无可奈何,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偏偏此时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起用了名声很高的赵括,才让赵括有了长平之辱,也让赵军有了长平之痛,更让赵国有了长平之殇,赵国从此一撅不振。

赵括出自名将之后,自幼熟读兵书,勤奋好学,自带将门光环,在当时很有令名。

赵括,嬴姓赵氏,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所以从小就有机会熟读兵书,还能与自己的父亲共同进行沙盘推演战役进程,甚至还能在谈兵布道上难住他的父亲,所以军事理论素养很高。但他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就是名门之后,出生虽自带光环,却容易滋生骄横无礼、目中无人的富家子弟的通病。所以史上说他是:

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

身经百战的赵奢,对于自己的儿子看得很是透彻。他虽然很是欣赏自己儿子聪明强识的本领,却从不认为自己的儿子真正懂得兵法。赵奢曾经对他的妻子说: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赵奢是一位良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一眼就看出了赵括夸夸其谈的毛病。最终赵奢对于儿子的忧虑也得到了应验。

只是很奇怪,赵奢作为一代名将,既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为什么自己在世时,不把赵括派到军队中去,让他在实践中接受一些锻炼呢?由此可见,赵括的人生悲剧,也在于其父母从小不善于教养,不舍得让他离开身边有很大关系。成就赵括徒有虚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的父母能够发现问题,却没有积极引导、纠正错误。赵括导致的长平之战悲剧,对于后世人们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也是一个绝好的警示和反面教材。

赵括没有实战经验,仅凭书本上的知识,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有限。

战国末期,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连横抗秦,时而向秦自保。涌现出了社会经验丰富的“战国四公子”等诸多纵横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而赵括终其一生,也仅是一个书生而已。在长平之战前,并没有参与过重大的军事战争。所以他虽声名在外,而内实不致。所以同时代的蔺相如就曾一针见血地提出: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战场在的形势瞬息万变,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怎么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呢?何况长平之战是生死存亡的战争,根本来不得半点侥幸。我们可以看看赵括是如何指挥这场战役的。

长平之战前期,老将廉颇坚守不出,坚壁清野,秦军后勤保障出现困难,已经不能长久坚持了。“拖”或许是战胜秦军的有效措施。可惜赵括代替廉颇后,竟然不问青红皂白,不看形势需要,一股脑更改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掉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军官,重新安排自己信任的将领。把廉颇那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对抗秦军的有效措施,基本都抛弃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是书本害死人。

秦将白起是战国末期的名将,为秦国统一东方出身入死。面对赵括这样的战场新雏,自然是牵着赵括的鼻子走。白起派出小股部队引诱赵括进入险地,分兵断绝他的粮道,分段截击他的军队。面对险入死地的赵军,赵括虽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一招失误,便满盘皆输。不仅赵括自己血染沙场,还让四十万赵军被活活坑埋。史上说:

长平之战,血流漂卤。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战争是残酷的,白起是残忍的。四十万赵国精锐就这样丧失在赵括手里。赵军的失败,就在于赵括的指挥无能。而赵括的无能,就表现在不能灵活机动地看问题,不能因势利导地处理问题。战争结果应验了他父亲对他的最大担心,却也让赵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赵括的悲哀,也是赵国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无奈。

赵括的失败,是赵王用人失察,战争形势所迫的结果,也是赵括书生意气的性格所致。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养成了自负而目中无人的性格。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自然不知道战争的残酷。而其中赵孝成王的用人不察,把赵括推举到危险的位置上,也是促成赵括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赵孝成王自以为赵奢是名将,他的儿子也一定能行。自以为天下人都说赵括行,连交战的秦国都说怕赵括,赵括就一定行。却不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嘴上再说行,没有实践经验,怎么就知道行呢?

事实上,当时的赵国还是有明白人的。重病中的蔺相如劝说赵王不要任用赵括为将,赵王不听。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就任用赵括,赵括谈兵论道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的柱子啊,他根本不懂得变通,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可赵孝成王就是不听。

知子莫若母。赵括的母亲在听说赵王要任用自己的儿子为统帅时,也曾一度面见赵王,劝说道:

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这话说的多明白。远的不比,单就赵括和他父亲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赵括的轻率而为。兵者,诡道也。可赵括上不能像他父亲那样一心为国,下不能体恤将士,心中还存有一线私心,贪恋豪宅钱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带好兵,上下一心,共御外敌呢?可赵王还是不听。

赵孝成王的一意孤行,成为了赵括人生悲剧的最大推手。不仅葬送了赵国的精锐之师,从此赵国也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资本。只留下了后人的感叹: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赵国经此一役后,被秦军包围在都城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要不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春申君携兵而致,经过楚魏两国军队的鼎力救助,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空山说】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万降卒全军覆没,秦军也伤亡近二十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最是惨烈的战争。史上说:

“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长平之战最是残酷,也成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极为罕见。秦将白起虽胜,却也因此背负恶名。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所以史上说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是秦国统一中国的分水岭。

长平之战,因为有战国时期主要国家最高决策人物的参与和众多古代名将的运筹帷幄,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经典战役。而此战中赵国的首席指挥官赵括,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徒有其名、夸夸其谈的典型代表。赵括的一生,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指的就是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起用兵之道来滔滔不绝,有一次,他和父亲赵奢谈论起指挥作战的事情来,赵奢也讲不过他,却不认为赵括水平高,赵括的母亲见他们父子辩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便问赵奢,赵奢担扰地说:”打仗是最复杂最危险的事情,而赵括却把指挥战争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将来不叫他带领还则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带兵打仗,那么使赵国军队覆灭的必定是他”,后来赵奢去世,赵括就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了。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的上党,赵孝成王以廉颇为将会战于长平,初战几次,赵军连连失利,廉颇及时改变策略,修筑工事坚守不出,这场战争一拖就是三年,秦军出现了给养困难,有些慌乱了,便使用反间计派人混入赵国散布流言蜚语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恬为将”,谣言传入深宫,赵孝成王信以为真,便想撤换廉颇起用赵括,身患重病的蔺相如听说后,连忙苦谏赵王万万不能撤换廉颇而用赵括,赵括的母亲想起赵奢生前的嘱咐,也上疏赵王说:”赵括只会空谈,不知爱惜士兵,没有作战经验,不能委派重任。但赵王坚持不听,撤回廉颇,任用赵括做了大将,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就改变廉颇的策略和作战方法,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听到消息非常高兴,马上分兵两路:一路去偷袭赵营,随后佯装败走,把赵军吸引到秦军的埋伏圈;一路乘机切断赵军后路,并对赵军实行合围,使赵军粮道断绝,被困于长平。就这样,赵军被围困了四十多天,赵军实在饥饿难耐,赵括虽亲自率领勇士与秦军拼杀准备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顿时大乱,四十多万赵国士兵全部投降,后悉数被秦军坑杀,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至于题目所说的赵国耗不起,请求速战速决,那不是理由,战争本身就是消耗战,拼的是双方的实力和耐力,老将廉颇就是分析判断当时双方态势,考虑到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采取防守的策略,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寻找战机。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也是正确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能统领几十万军队抗击暴秦,替换廉颇 ,绝对不该是什么窝囊废 ,据记载,赵也随军多年,屡献妙策 ,绝对不是什么 现代版的 办公室拼地板 将军,后人都是在由果纠因,历史上没有常胜的战将 , 人海战术的古战场 , 态势 瞬息万变 ,很难把握 ,估计那时没有望远镜 , 也可能没 有爆花机 ,对手极不配合 ,后援耽搁 , 历史进程又偏秦 排赵,只能说这次他没有成为幸运儿,论为失街亭的先行者 , 一个倒霉蛋而已 。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都说赵括纸上谈兵,真实情况赵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他网友回答:

在四战之国的赵国,会打仗的人有的是,廉颇用守不断耗费着赵国的国力,作为年轻一辈的将军会发表一些强硬的声音是必然的。

久经战事的保守,初生牛犊的强硬,这不难理解。



哪怕对手不是白起,在只能进攻不能再继续防守的形势下,和秦国举国之力抗击,长平之战之后,历史上那么多名将也没人告诉过我们赵括该怎么打能对秦战而胜之,换而言之,必败而已。赵国在断粮后还能坚守46天的细节使我们大致能推出赵国的兵种情况,应该是武灵王推崇胡服骑射的成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三万秦军扼守的退路,40万人都敲不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赵括被围乃至全军覆没后,赵王才只能从仅存的士兵了解到了战场的状况,神都做不到这样,事反常必有妖,不过是原来听话的都变成不听话了而已。赵国被削弱了,李牧才能登场。长平之战过后一个月秦军攻陷太原,太原对秦军并不是那么没法攻取,廉颇丢了空仓岭和丹河河谷,野王又在秦军手上。



从后来昭王河内调兵,汉初河内郡包括野王县,秦军补给线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长,秦军完全可以借空仓岭防线固守,然后直取赵军长平关,攻击长治,有丹河河谷、空仓岭防线的存在,赵军一样没法进攻,另外长治是产粮大地,这种地方应该会布置有重兵,那么前280年,秦军怎么把手伸向阏与的?从地图来看长平是上党高地的入口,而空仓岭、韩王山、夹了个丹河河谷,只有野王地区秦军进上党只能走丹河河谷,才能解释为什么秦赵非要在长平死磕,个人看法长平之战其实是对丹河河谷控制权的争夺战。



赵括后来出兵的目的就是收复空仓岭,凭借空仓岭、韩王山地势将丹河河谷重新封锁。小编认为简单的来说,廉颇布置了三道防线,廉颇丢了第1道防线,赵括上去第2道防线第3道防线同时丢了,对峙战打成了围歼战,这确实有问题。

赵括非帅才,但也绝非就是个普通人。为将还需多加历练。

其他网友回答:

说句不好听的你别生气

现在后人都喜欢翻案……赵括在外人看来是特别厉害,但是其父赵奢却认为赵括不能为帅,还预言为帅必害赵国!蔺相如大名鼎鼎也坚决反对……然而大家都不信,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括讨论兵书无人可挡,包括赵奢,但不会结合实际!真实的情况是,秦赵兵力相当,赵括怎么也不会被围,结果呢?被白起等而围之,破了兵书上的说法……不要说赵国耗不起,同样秦国也耗不起,要不然也不会使用离间计了,话说回来再耗不起也不能葬送四十万将士及国家命运

没有人否认赵括的才华,或许赵括加一磨炼会成为名将,但是历史没有如果,纸上谈兵,赵括已成为历史上的笑谈

其他网友回答:

不管怎么洗,长平之战的赵括就是一个无能之辈,说他纸上谈兵还真不算贬低他。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决定霸主地位的一次大决战,源头在于上党之争。

为了争夺上党郡,秦赵两国于长平屯兵数十万,对峙许久,各自都不愿放手,却又不敢放手一搏。因为之前数次野战,赵国都败下阵来,廉颇坚守不出,秦国也没有办法。最终,长平之战演变成了一场国力的对拼。

前线数十万大军的补给供应,每天消耗着秦赵两国的国力。最终,赵孝成王实在憋不住,临阵换将,换下了主张坚守的廉颇,派赵括统兵去与秦军决战。最终,赵括兵败于白起之手,四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仅有两百余年纪尚小者被白起放归。

从整个上党战役的大局来看,长平之战的背后确实是国力之争,赵括主动出击,也大概率是因为赵国耗不下去了,想要速战速决。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管是赵括想要主动出击,还是赵王想要毕其功于一役,都比较合理。

所以,赵括的战略似乎没多大问题,至于最后输了也情有可原,毕竟秦军实力本就要强于赵国,之前廉颇一样上节节败退。而且赵括遇到的可是白起,当时的战神,能成为白起的手下败将,似乎也不冤。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打败仗就是无能的话,那无能之辈多了去了。

结合这些因素,赵括似乎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废材,而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大将。但事实上,这些理由都过于片面,根本不足以证明赵括的实力。毕竟,长平之战可不仅仅是败了那么简单,是全军覆没,而且仅用了四十六天。

那可是四十五万大军,用楚云飞的话讲,就是四十五万头猪,他白起四十六天也抓不完。

整个长平之战下来,赵括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首先,赵王换掉老将廉颇,属于临阵易帅,本就是兵家大忌,对于军心的影响很大。赵括作为新上任主帅,怎么着也该安抚旧将,稳定军心吧。结果年轻气盛的赵括根本看不上廉颇旧部,上来就随意更换各部将领官吏。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要知道,这可是马上要打仗了,这些新上任的将军们,一不知兵,二不熟悉战场,如何作战。这有点像二战时期,苏联的战前大清洗,结果导致了苏德战争前期的节节败退。赵括这一手,可以说是他战败的直接原因。

其次,轻敌冒进。前面我肯定了他的主动出击策略,但是这并不是说就应该直接全部梭哈啊?赵括上来自己内部没有稳定不说,一不做侦查,二没有攻坚准备,直接就把四十五万大军全部给拉出去了。

有你这样打仗的吗?还没开打,就把底牌全部给亮出来了,白起不围你围谁?由于没有做好断后,白起仅用了两万五千人就把赵军的后路给截了,断了赵括粮道。如果赵括在营中留了哪怕有五万人,白起都不敢这么玩儿。

更值得一提的是,赵括在追击秦军过程中,被五千秦军侧面穿插,利用赵括自己造的壁垒,把赵军一分为二,并完成了对赵军的包围。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当然,赵括的操作还没完。被包围之后,他的选择并不是突围,而是坚守待援。我的天啊,赵国大军全部在你手中,哪儿还有援军?赵括身为赵国主帅,自家有多少家底难道他还不清楚。此时他应该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突围,乘着赵军还有力气,这几十万大军怎么也能有机会。

结果赵括就在那儿等,等着自己粮食耗尽,等着秦昭王调配的增援到来,等着赵军的军心彻底涣散。最终,由于缺粮,赵军已经到了人尽相食的地步,援军却迟迟不至,赵括没有办法,只能是亲自带兵突围。


一支饿到自相残杀、战意全无的残军,去冲击秦军防御森严的工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最终赵括突围无果,被射杀于乱军之中。

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最终,没了主帅的赵军,放下了武器,四十万大军就这样做了秦军的俘虏。要知道,赵国和秦国那可是世仇,如果不是逼入绝境,赵军没那么容易投降的。

当然,这里有人会说赵括虽然败了,但同样给秦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事实上,这是不准确的,其依据无非就是白起那句“死者过半,国内空”。因为白起这句话是在秦国攻赵的邯郸之战失利后说的,并非单指长平。

长平之战后,白起可是踌躇满志,准备兵分两路,一举拿下邯郸城,完全看不出伤亡惨重的样子。如果秦军真的是伤亡惨重,他应该不会有此举动。

总结来讲,整个长平之战过程中,赵括就是在纸上谈兵,根本没有从战场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指挥安排,最终酿成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惨剧。也难怪这两千多年来,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痛斥其纸上谈兵了。所以,赵括无能乃是历史铁案,翻不了的朋友们,不要洗了。

相关内容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被称...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
02-24
赵括纸上谈兵为什么还有这么...
赵括纸上谈兵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洗白他?这些人是什么心态?这些人是什...
11-23
你怎么评价长平之战的赵括?
你怎么评价长平之战的赵括?史书说其纸上谈兵,他的才能我觉得应该很厉...
11-23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公元前...
11-23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 如果要去香港之后准备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准备港澳通行证去香港签证多少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