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回答问题前,我看了下其他的问答,有说严嵩,也有说夏言,当然说的最多是张居正。如此看来,在权力大小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很多答主都没说到点子上,张居正权力最大,大在哪里?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些没有讲清楚,只是讲了张居正的功绩,这无助于回答这个问题
有明一朝,内阁首辅权力最大的的确是张居正,因为他掌握了票拟和批红两大权力。
很多朋友对票拟和批红这两个概念不太清楚,这得从明朝的政治体制说起,在明朝以前,我们经常会听到三省六部,太师,司空等官职,但听到最多的还是宰相和丞相,宰相和丞相这个职位就是为了分担皇帝治国压力而设置的,但由于宰相丞相权力有时候过大,会威胁到朝廷统治,所以历朝皇帝都在分相权,三省六部就是把丞相权力的分割。
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宋朝时候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这个体制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比较成熟的,但并没有被元朝继承,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权力欲望极强,精力也特别旺盛。
所以在宰相胡惟庸被拿下以后就不设置宰相了,但朱元璋的后代没有他那么好的精力,像朱棣也吃不消处理全国的政事,于是设置了内阁大学士,作为秘书机构来处理政事,最初内阁大学士是没有太大权力的,但架不住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于是相权就到了内阁手里,但内阁是没有直接处理政事的权力的,内阁大学士需要把奏折看完之后写一个纸条,对于该奏折的处理意见夹在奏折里,这就是票拟。
皇帝看完票拟之后经过考虑就在奏折上写下意见,然后盖章发出,这个环节就是批红。
明朝皇帝越来越懒,连看奏折朱批都不愿意,于是就培养了自己身边的太监,让他们念奏折,并帮忙朱批,于是批红就到了太监手里,批红的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司礼监秉笔太监。
皇帝的权力就在票拟和批红上,分别由内阁和太监掌握,内阁的人是看不上太监的,太监为了讨好皇帝也不太会去结交内阁大臣,就这样两边两边相安无事,也是皇帝希望看到的,奸臣如严嵩也只能讨好秉笔太监,但不能左右。
但到了张居正时有了一个机会,万历皇帝即位才10岁,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批红权在冯保手里,而冯保和张居正一条战线,也就是说张居正把批红和票拟掌握在手里,皇帝年幼,军政事务都由张居正一人来决断,这才有了张居正改革。
万历皇帝成年以后不敢对张居正下手,只敢在张居正去世后才清算,这在历代内阁首辅里也是绝无仅有的。
即使如此,张居正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权臣,还没有大到对皇帝废立地步,他的权力是依附票拟和批红的
其他网友回答: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生前被授于太傳太师的文官,这是朝廷对他的无限褒奖。
张居正历任吏部左待郎,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内阁首辅。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实行一系列改革,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6个方面改革,核心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史称万历新政,他的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运。
其他网友回答:很多人都会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里面,张居正的权力最大。
其实,这不符合实际。
明朝有名有姓的内阁首辅87人,第一位是黄淮,最后一位是魏德藻。
这87人中,谁的权力最大?
夏言?张居正?
这两位的权力确实很大,但是权力最大的另有其人。
夏言虽然当时号称宰相,但是夏言的领导嘉靖皇帝当时还比较年轻,虽然对夏言比较放手,但是大事还是很关注的。所以,夏言的权力并没有很大。
张居正辅助幼主万历皇帝,虽然万历皇帝母子很信任他,但是张居正时时受到文官的监督和司礼监的制约,他的权力来自万历皇帝母子的鼎力支持和充分信任。张居正经常被官员弹劾,为了自己的父亲去世是否“丁忧”一事,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攻击。
最有权力的首辅是谁?当然是严嵩。严嵩当了20年宰相,在任期间嘉靖皇帝已经怠政,大小事基本交由严嵩办理,嘉靖皇帝自己修道炼丹,几乎不理朝政,除非特别大的事。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曾经说,天下的官员都是我严家任命的。想想这话的威力!张居正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其他网友回答:明代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实际上是张居正。原因很简单,因为万历继位的时候年纪太小,没办法处理朝政,而张居正和内廷的冯保联合起来,加上李太后的信任,他的权势可谓是无人能及。张居正包揽了万历皇帝的皇权、李太后的训子权、冯保的司礼监权,加上自己内阁首辅的阁权。
在这个特殊时期,张居正实际上才是大明王朝的当家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相,乃摄也”。
万历初年重要官员的任命,一般是张居正提出几个候选名单人,然后交由万历皇帝圈定其中之一。由于万历皇帝受张居正教导,所以万历皇帝知道排在第一位的是最为称职的人选,他只需要拿起笔勾选此人即可。
至于内阁内部,其他大学士的任命也都是出自张居正的推荐,皇帝在圣旨中也明确规定他们的指职责就是帮助张居正办事。
在这一时期,万历皇帝和太后对张居正的信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其权力达到顶峰,而且张居正享受的特殊礼遇,在明代是罕见的。
和张居正一同办事的阁臣先后五人,都是张居正推荐入阁的。
万历六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习俗,张居正需要归乡守。他出京的时候,百官朝送。
当时朝廷中有大事,往往需要报告给在江陵守孝的张居正,让他决定该怎么办。
不过随着万历皇帝长大成人,张居正去世,内阁首辅的权力开始下降。
在这一时期,万历贬谪了冯保以及清算了张居正,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内阁在这期间处境尴尬,张四维、申时行先后担任内阁首辅,他们在各方攻击中勉强维持现状。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2>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一定是万历年间的大明掌门人张居正。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期内阁的演变情况就明白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曾经设立过左右丞相,其中又以左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当时左丞相胡惟庸可谓是权倾朝野,但是人一旦有了欲望就遏制不住,胡惟庸同样如此。权势滔天的胡惟庸就萌生异志,后来事情暴露,被朱元璋杀死。
之后朱元璋干脆撤掉丞相职位,权利下放,分给六部,自己也干起了丞相的活,可能是干多了也累,因为作为开国皇帝已经很累了,就又设立了文渊阁等职位作为皇上日常的行为顾问进行分担。
到了朱棣,也就是明成祖,他比较喜欢干架,三天两头就出去打一仗,所以没有太多的精力管朝廷内部,于是他就招进来很多学士进文渊阁,自此开始内阁成立。
明仁宗开始,内阁权利逐渐升温
明仁宗继承父亲朱棣的皇帝宝座,开始把内阁的权利渐渐放大,在这之前,内阁成员权利较少,身居五品,但是明仁宗开始,让内阁学士兼职干活,比如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同时,内阁官员开始有了内阁首辅的职位,也就是内阁成员的老大。
宣宗继位,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渐到达巅峰明仁宗退位之后,他的儿子宣宗继位,内阁成员由一到七位成员组成,同时,内阁变成了非民主的官职,内阁讨论的事情,内阁首辅具有一票否决权(就好像日本提议想取消俄罗斯拥有联合国一票否决权,被俄罗斯一票否决一样)。一票否决权可以说是一个人说了算。
这个时候,内阁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会贴一张纸在奏章上递交给皇帝,这个形式被称为”票拟“,皇帝用毛笔粘上朱砂批示,叫做”批红“。宣宗十分懒惰,同时也忘记了老祖宗朱元璋不让太监干涉的遗训,成立学校,教太监读书写字,设立司礼监,设秉笔太监帮自己干”批红“的活。
宣宗之后的皇帝,都继承了宣宗懒惰的习惯,越来越多的事情不想自己处理,也就导致内阁权利越来越大,最后甚至权力达到否认皇帝的地步,比如内阁首辅认为这个圣旨不妥或者说是太监假传圣旨,直接就会驳回。
当时隆庆皇帝想给自己建一座新的宫殿,内阁讨论之后,内阁首辅说,皇上您已经有很多宫殿了,已经够用了,就不用再建了,皇帝果真就不能见宫殿了,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有多大。
内阁首辅巅峰--张居正张居正是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当时他在内阁的权力就是最大的,被称作帝师。同时,他还和万历皇帝的秉笔太监冯保穿一条裤子,十分要好,所以说这个时期,身为内阁首的张居正,将内阁首辅的权力推到了巅峰状态。
为什么说张居正的权力大?首先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辅政的时候,万历皇帝仅仅十岁,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张居正做主,甚至可以说,张居正完全是把万历皇帝当成儿子来看待。
比如当时万历皇帝身边的太监教皇上沉迷女色,张居正不管万历意见,直接给万历身边的太监换了一批。再有因为奏疏需要先经过内阁查阅,内阁批复后交由皇上审批,但是当时皇上审批几乎都是秉笔太监做的,而万历的秉笔太监冯保又是张居正的好朋友,所作批示都是张居正的示意。
所以可以认为,当时朝廷上下,不论是升官免官,还是其他事物都是张居正一人说了算。
而在张居正死了之后,明朝内阁首辅的权利也逐渐下滑,因为皇帝也不想自己的权力都是内阁首辅说了算。
结语虽然张居正的权力可以说产生了逾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居正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帮明朝改进了很多,无论是经济上的”一条鞭法“解决明朝赋税问题,使得国库充盈;还是政治上实行考成法改进官员的官僚主义,亦或是在军事上启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居正在位的十年间,可以说是在商鞅变法之后,臣子变法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变法,解决了很多官民矛盾,给明朝续命了很多年。实为明朝大英雄。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其他网友回答:张居正!内有太后和冯保,外戚和太监首领的鼎力支持,张居正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经济方面一条鞭法,充实国库;政治方面裁汰冗员,提高效率;国防方面,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整顿边防,成功将大明王朝续命百余年。
其他网友回答: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应是:张居正。因为,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朱元璋就将张居正封为"太傅"、太师文臣。使得张居正的权力大到能和宰相并肩的首辅。明朝朱元璋为了加强其专制统治权力,重用张居正进行改革(变法)。张居正的变法主要内容是:整顿吏治,富国强兵。与商鞅变法、隋朝变革相继并论。
其他网友回答:实际权力的大小不单单由法定权力决定,而更取决于衍生权力。权力要体现在具体的事务上,权力所有者要通过办事来显示权力。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国十年,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独握大权,所揽之权,是万历皇帝的大权,而实际,张居正包揽了万历皇帝的皇权、李太后的训子权、冯保的司礼监权,加上自己内阁首辅的阁权。后面的首辅权力被削弱,所以从明代八十七位首辅权力上看毫无疑问张居正的权力最大。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首辅高拱被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张居正和内廷的冯保联合起来,加上李太后的信任,他的权势可谓是无人能及。
张居正
至高的权力才能让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使得两百年的明朝还能国库充裕,边界安宁。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在政治方面,他主导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淘汰冗官,理清各部门职责,使得政治秩序井然。
在经济方面,先是下令清查全国土地,查出大量的黑户土地,强制征收税款,极为丰富的充实了国库,之后,又雷厉风行地推行“一条鞭法”,革除原先延续千年的过时的纳税制度,把田赋、徭役和杂税等各种赋税,集中起来,不再以实物抵税,全部折合成银两上缴。切实地减轻了下层农民的负担。
在军事方面,张居正任用李成梁守东北,任用戚继光守东南,西北边患也极大减轻。
改革的推进必然会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推进阻力重重,正是张居正强大的权力作为后盾保证改革的推进,经过近十年努力,大明朝吏治为之一振,经济、军事、财政各方面成效明显,隐现中兴气象。
张居正的政治成就与权力并行;政治成就之大历史已经见证;权力之大如《明神宗实录》:威权震主!
张居正影视照片
其他网友回答:高拱,唯一一个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兼任内阁首辅的明朝大臣。严格来说,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首席秘书官,为皇帝出谋划策,与朝庭其他官员并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管不了其他官员。而吏部尚书作为六部之首的天官,拥有对朝庭官员考核和拔擢的权力,权力极大。因此,有明一代为了防止内阁首辅成为权臣,基本不会让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高拱是唯一的例外。无怪乎,隆庆皇帝驾崩后,高拱敢谋划废黜司礼监,夺司礼监之权重归内阁的大事。当然,当高拱触犯到了皇家权力时,也难逃下台的命运。
其他网友回答: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张居正是明朝出现的唯一权力大到能和宰相并肩的首辅,也是整个明朝唯一在生前就被封为太傅、太师的文臣。“张居正变法”被称为史上三大变法之一。不过张居正死后的下场不太好,万历皇帝深恨其人,把这么个权臣的家给抄了,直到天启年间才被平反。 大家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