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一下?世界上真正能做到忠孝的有几个人,一个人能忠君爱国,心中装满劳苦大众,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又能够孝及长辈,悌及姐妹兄弟,又能慈及晚辈,这就是完人,
所以二千多年以来,儒家思想倍受推崇,一点都不为奇,儒家思想即是中华文明象征。
其他网友回答:想搞明白儒家为什么要以忠、孝二字为核心,个人认为搞清楚忠、孝的本意和引申义就明白了。
什么是忠心正为忠,忠的意思是竭尽全力的去做事。今天我们认为的忠通常是其引申义“忠诚”。孔孟为何这么看重“忠”,因为他们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践行者,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应竭尽全力去做。这就是儒家的忠!
什么是孝善于侍奉父母为孝。孔孟在这里主要是想通孝敬父母这件事,来让大家明白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将社会上的人划分在各个阶层里,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单说,提倡孝,就是以孝敬父母这个自然而然的事作为切入点,从而让社会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大家庭”。
总的看,在治理国家这个层面,儒家核心思想就一句话可讲完:那就是让所有人在一个法定的秩序里,竭尽所能的去做事,这样就能和谐大同,幸福美满。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当皇帝的前六年,基本上没有实权,都是他奶奶做主。其奶奶死后,他急切需要树立权威。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天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明眼人都明白,那是因为他手中的“枪杆子”,有生杀大权。这个权力并不是每个人心中诚服的,只是迫于暴力机关。换句话说,他这个皇帝只是个看的见的皇帝。
刘彻雄才伟略,他觉得不仅要从肉体上控制天下人,他还需要从就另外一个角度“精神上”去控制天下人,于是独尊儒术应运而生。换句话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给天下人新建立一个“精神上皇帝”,通过用儒家理念来统一思想,从而控制天下人。从后世两千年来看,他确实做到了,独尊儒术后的中国社会,确实更加稳定,读书人非到没饭吃为了做官就不造反,确实是竭尽全力帮助帝王治理国家。
好久没有回答问题了,感谢平台推荐!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孔子说仁,孟子讲义。仁即仁爱,义即担当。仁爱与担当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自由不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绝对的个人自由一定是社会的祸害)任何人治理国家必须要推行普世价值才能长治久安。
最关键的是儒家还有一个提高班,荀子将治国变成了专门的学科。有人将其定为法家。这其实是不对的。作一个比喻,好比孔子是发现种子生根发芽规律的人。而荀子是发现只有重的种子才能长好苗有好收成的人。荀子尊儒,但荀子鄙视腐儒。所以種变成了种子之种,而种被读作冲而只作弱苗解释。这就是法家鄙视一般儒家的缘故。
汉武帝尊儒,首先便是只有儒学才有系统治国的学说。其次推广儒学才能更有效治国。当人们愿意为自爱的与爱自己的奉献自己并以此为荣耀的时候。人更服从管理。人更勇敢。
孝是仁爱的基础。父母爱子女,子女孝父母。这便是仁爱的种子,可以代代相传。孝是子承老,我们孝自己的父母,我们也会老,那么子女孝我们便是一个孝的范式。凡孝的人都是有感恩之心的人。有感恩之心的人通常是具有善良本质的人。
忠是心中的种子是担当的一种体现。这里要说明的是忠君报国。忠君:唯君是从而不顾国家利益的忠,其本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奸。如同第一不孝一样。忠君是忠于自己的职责对君负责对国家负责。
忠孝是仁义的具体实现。仁是天长地久的事,而义是即刻的担当。在忠孝不能两全时,必须要选择忠。因为一个没有担当的人是不可能有真爱的。
推行忠孝可以使人生有方向有目标。国家也就更加兴旺。
其他网友回答:`三教都提倡仁,儒家更多了义、礼、智、信这四条。为什么儒家以忠孝二字为核心思想?因为忠、孝是仁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忠诚,那这个人还可靠吗?不可靠也不可托付任何事情。特别是在职官员,身负着替帝王代管天下的职责。国家须要长治久安,必须选拔忠诚的才智之士。忠诚的才智之士哪里来?来自民间。所以,不论是民还是官,必须都提倡忠字。
世上最大的恩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知道回报,那这个人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谁又敢和他交往?社会须要和谐与安定,如果社会被忘恩负义的人所充斥,那国家的和谐、安定与繁荣更是无从谈起。那与仁爱更是搭不上关系。
汉初的国策是黄老清净无为之术。那为什么汉武帝要废除黄老之术,而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只因为儒家有一套完整的治国理论,而黄老学说如同李广用兵,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完整的定论,很难具体地让下面执行。
儒家思想能够兼顾人性,而黄老之术只讲求清静无为。汲黯曾批评汉武帝内心多欲,治国很难达到尧舜时期的水平。是啊,帝王拥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你不让他去享受,让他去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就凭这一条,就让汉武帝更认可儒术。
所以,据个人猜测,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了。
其他网友回答:忠孝两个原则,孝原则继承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管理思想体制,有利社会秩序稳定。忠原则开创了国家社会的政治管理思想体制。两个原则加起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基本原则,能够让中国社会长期统一,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政治思想和政治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社会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是符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政治政策。
其他网友回答:汉武帝为了家天下,妄想万世独尊;儒家为得到皇常欣识,开愚忠先河。皇帝与儒家联合共同欺压百姓!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主要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可以说是核心思想。而忠孝也是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但是儒家思想更强调阶级阶层的作用,强调不平等的合理性。强调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强调高低贵贱各安其命,各司其职。
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儒家思想这一套东西,经过董仲舒和汉武帝的强化和改良,还有历代皇权和地主阶级的不断寻租,逐渐成为封建王朝最正统的统治思想的工具。
这套东西,皇帝和地主阶层的儒生们用起来最趁手。这就是又不断突显忠孝的原因。罢黜百家,就能更好地禁锢百姓的思想,从思想基础上,认可皇权统治。为什么华夏古代社会科学观念差,法治观念差,这就是儒家思想希望达到的效果。最权威的东西,不是冷冰冰客观的东西,而是社会顶层的君、圣人。在家庭家族结构中,那么真理和决定权都在尊长和宿老家长手中。礼法大于一切。
看看古代儒生学者们说话作文章的特点就知道了。开口就是子曰诗云。毕口就是圣人怎么怎么样。只要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才觉得有权威。
在实际当中,君、父、族长等上层是掌握话语权和决定权的存在。下层的服从才是正确的,否则轻的是有悖礼法,重了说,就是大逆道。
讲究的是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让子亡,不得不亡。包括子女后辈的婚姻,也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听话的,轻的必须棒打鸳鸯,重的,被沉塘的也不是没有。
儒家思想这一套,只是糊弄下层百姓的东西。上层人只拿这个当工具。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改朝换代最频繁的地区。他们另有一套说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孔子是一代大家,虽然很无辜,不断地被后世野心家利用,但是必须说打倒孔家店是正确的。
其他网友回答:封建社会二千年,忠孝思想的宣传教育功不可没,且深入人心。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让人认可的,信服的道德标准来统制,笼络人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题主弄错了吧?我认为“天下归仁"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莫说汉武帝,历代皇帝谁尊儒了?你可知孔子的君臣关系,是在“德厚者位尊”的原则下的君臣关系?故有堯让位许由之佳话。这样的君臣关系,臣民还不应该服从君主吗?汉武帝是利用这样的君臣关系口号来维护他的绝对统治,还说是儒家倡导的。历代封建皇帝及封建统治者其实都是政治骗子。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舍生取义”,都是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有大人格,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缘于这种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
儒家以家国为社会管理基础,在家为孝,在国为忠,所以忠孝也为儒家的核心之一。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入世”的哲学基础,从基本作用方面说,儒家治世,应以家国为表率。那就是这两个核心忠与孝。从文化内涵方面说,儒家是主张进取的文化,修身齐家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是目标。从修行方面说,儒家讲究正心,正心又是修身和忠孝的基础。从个人涵养方面说,儒家将养正气,文人之气节,民族之气节。浩然正气又是儒家的核心之一。
一个读书人想要成为君子的第一道门槛就是立志。树立志向,下定决心。并拥有坚强独立的意志,古之君子之道八个字就能说清楚:为而不争,合作双赢。君子的基本要求:善良、有理想、有集体主义精神、行重于言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君子成了榜样的象征,对君子的要求也有了与时俱进内容:善良、有理想、求同存。君子是社会的良心,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奉行的为人之道,因为君子具备善良,正直,博爱,宽容,无私等优良品质。一生的目标就是守住本心与良知,追求圣道。
孔子说,是君子心怀社会的仁义道德,是小人心怀自己的家园土地。是君子心系的是国家的法度规定,小人关心的是自己的个人恩惠。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看中了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儒学便上升为了官学。为了加强儒学的影响力,加强文治教化思想,汉武帝在中央设置五经博士,在地方设立学校,"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又通过封禅礼、太初改制对汉王朝存在的合理性与皇帝的权威性做出了解释,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将儒学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汉武帝不遗余力的推广下,儒学终于成为取代黄老之学的统治思想。
不过汉武帝喜欢的儒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儒,他的一切目的都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因此"守道笃学之经生儒士"并不会得到重用。他所倚重的一干大臣,多为"儒家为缘饰,以法为工具并杂之百家之术"的文法吏。在他的治下用法之严苛"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堪称酷吏政治。
所以说汉武帝推崇的儒学,只是为了掩盖其严刑峻法的工具。一来其尊君忠孝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可以维护君主的统治,二来可以为统治集团提供正统性的舆论支持,三是儒学的德治仁政理论又能为残暴的文法吏治国方针提供道德伪装。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汉武帝对儒学的利用态度也常被人诟病。在他招揽文学之士和儒生之际,汲黯就一针见血讽刺道:"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汉武帝无法反驳,只能怒而退朝。
汉武帝虽然推崇儒家,却并不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他的"独尊儒术"只是停留在"以儒饰法"的层面上。不过其客观上也促进了儒生和文法吏的融合,并逐渐形成了近两千年"刑德并用"的治国模式,影响深远。
上一篇:真理和爱相对时,你选择哪一个?
下一篇:象形文字比拉丁文字有什么优势?